注意,以下习惯让你容易受骗,你有吗?
2月17日发布的《2022年联通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联通支付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用不当也会带来隐患。
让我们注意一下哪些不良的使用习惯应该避免,被联通支付盗用了怎么办?
调查数据显示中老年人网络防骗,最常见的三种不安全行为是:网站App中的登录习惯设置为记住密码或手动登录、连接公共wifi时进行支付、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
本次调查中,受访用户“支付密码相同”、“有分利促销时会尝试扫描二维码”、“不注销农行卡或删除残留敏感信息”换新手机”等不良行为发生率明显偏高。 但25岁以下的青少年使用手机时的个人防护意识相对较低,不良行为也低于平均水平。
从类别来看,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中国联通盗窃,约三分之一的群体遭遇财产损失,平均损失2759元。
在联通各类盗窃中,利润回报盗窃发生率最高,达17.7%,其中以“兼职被骗”最为突出; 其次是情感盗窃,15.7%的受访者表示,当时遇到过,例如:“冒充QQ、盗取微信好友”的对象大多是25岁以下的年轻中学生。
损失方面,部分受访用户遭遇虚拟货币盗窃,损失较大。 约2.5%的受访用户表示曾投资过虚拟货币,其中近一半遭受财产损失; 约五分之一的受害者损失超过2亿元,平均损失达7474元。
消费者权益方面,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较2021年有所回升。
经查,“填写调查问卷并留下交通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姓名等个人信息”、“扫描街上的二维码”、“更改绑定境内的手机号码后未通知建行”使用交通银行卡时,“联通支付”等可能存在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低于10%,这说明持卡人普遍对保护自己的账户信息有较高的意识。 近半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国家反诈骗中心APP进行投诉或举报。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农行卡安全使用的法律意识仍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出租、出售交通银行卡、电话卡的行为都可能涉嫌犯罪,但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购买交通银行卡、电话卡的处罚措施。以及销售交通银行卡。 55岁以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对于买卖交通银行卡的违法行为认知度较高。
25岁以下青少年使用手机和农行卡个人防护意识较差,不良使用习惯数量低于平均水平,在个人信息方面更容易信任他人保护。
监管数据显示,只有30%的此类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任何形式的盗窃行为。 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可能成为假药、保健品被盗的受害者。 同时,这一群体中有28.2%的人从未感到自己的人身权利受到损害。 在经历过个人信息安全危机的受访者中,26.1%的此类受访者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低于平均水平。
预防建议
为提高联通支付安全,保护个人权益,公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随便扫二维码,不留下个人敏感信息;
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因贪图小利而让网络盗窃找到机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
三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不要为了追求短期高额利润而相信所谓的投资专家;
第四,如果您不幸遭遇盗窃或其他类型的人身侵权,应及时向公安和政府寻求帮助,将损失降到最低。
据悉中老年人网络防骗,公众还可以主动了解各种防范措施和反诈骗方法,提高识别和防范诈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