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防骗指南请查收
“双十一”的大幕已经拉开,各电商平台的分红活动一波又一波,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打出“错误的主意”。 购物时需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消费者最容易“掉入”的这3个电子诈骗陷阱请注意!
大减价盗窃
很多小偷会冒充店铺给消费者发促销邮件,邮件末尾会有盈利渠道的链接。 一些消费者出于好奇会点击链接,这很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如通讯录、相册、银行卡等隐私信息,成为不法分子精准窃取的目标。
民警提醒:不要点击来路不明的邮件链接,及时下载全国反诈骗中心APP。
反诈骗中心民警工作现场(总台央视记者刘博伦拍摄)
假装是商店退货
消费者下单购买心仪的商品后,盗贼就会以店铺名义给消费者打电话。 原因一般是商品有质量问题等,需要赔付。 之后,窃贼会引导消费者进行一系列的转账、转账。 操作微信防骗小常识,听骗子的话还是会被骗的。
民警提醒:如果商家要退票,货款将原路退回,或直接打入消费者的购物账户。 当您接到类似电话时,请联系您订购商品的店铺客服核实。
反诈骗中心民警工作现场(总台央视记者刘博伦拍摄)
冒充快递行骗
如果“双十一”期间快递车辆发生事故,快递被烧毁,更要格外小心。 小偷经常利用新闻热点打电话或加消费者陌陌,告知快递损坏,需要赔付。 如果消费者接听电话或通过朋友请求,按照小偷的要求进行操作或填写个人信息,就有可能上当受骗。
民警提醒:如果收到短信和电话称快件丢失或损坏需要估价,切勿盲目相信或点击相关链接,应及时向商家客服核实订购了产品。
反诈骗中心民警向群众普及反诈骗知识(中央广播电台记者刘博伦摄)
中国消费者商会提醒!
针对以往“双十一”期间消费者投诉热点,中国消费者商会(以下简称“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促销规则,理性订购,切勿盲目购买。不要随波逐流,了解规则以保护自己的权利。
01
注意促销规则,避免消费套路
去年“双十一”,不少电商平台推出了新的价格保护政策,不少消费者反映,不同平台和店铺的价格保护规定繁杂复杂,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套牢。 例如,“高价”购买的商品后期涨价,店铺以“优惠券、赠品等活动不在价格保护范围内”为由拒绝退还差价。 一些商店甚至删除了他们产品的直播链接,以避免价格保护规则。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提前明确保价时间、保价形式、保价范围等规定,并及时咨询店铺和平台客服,并保留聊天记录、广告页面截图等证据必要时微信防骗小常识,以便在遇到纠纷后维护自己的权利。
一般情况下,支付“定金”后,如消费者未在规定时间内支付货款,或因自身原因不想订购,“定金”将不予退还。 请消费者在下单前认真阅读各平台、店铺的预售促销规定,详细了解定金及预付款时间、退款条件、优惠券使用条件、优惠范围及期限等。赶着交定金,别忘了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完货款。
02
明智地订购,不要盲目跟风
针对直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不到位、维权难等问题,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资质齐全、信誉度高、口碑好的正规直播平台,查看直播店是否有营业执照。 随意点击非官方或陌生的直播邀请和链接; 下单前了解主要产品信息、功能、价格保证等,注意产品的订单评价和直播间产品的一致性; 下单后及时对商品进行截图或录像 广告、直播画面、聊天记录、支付账本等相关证据,防止店铺下架直播视频。
中国消费者协会倡导,消费者不要盲目跟风下单,更不要被“低价新品”、“买一送多”等促销方式蒙蔽了双眼,进行冲动消费。 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倡导红色低碳消费理念。
03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止信息泄露
在以往的投诉案例中,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无法退订营销邮件,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订阅了品牌信息,总是被各种促销信息和销售电话吓倒。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认真阅读各电商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关隐私政策和条款,切勿提供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银行卡、各种验证码等重要信息,除非必要。 同时,及时销毁存有个人信息的数据凭证,避免因随意丢弃、使用不当导致个人信息被盗。
消费者还应避免各种网通盗窃。 中消协建议您谨慎点击派发红包和促销邮件的链接,如收到“免费抽奖”“派发红包”等邮件,尤其是页面跳转到其他网页需要填写时在个人信息中匹配奖品。 可能含有钓鱼网站和木马病毒; 谨慎筛选购物平台,不点击网页和软件中的不明链接和弹窗进行交易,不私下转账、转账; 等待信息或来电时,应及时联系平台、店铺、货运公司官方客服确认核对。
综合:中国人民广播电台讯(记者 刘博伦) 中国消费者商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