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末,来点干货,聊聊你为什么还在被拼多多反复套路?
2021年结束了,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你还是屡屡被拼多多坑?
关注:孟绵本博士,关注品牌,关注新媒体营销,关注商业模式创新!
黄峥这几年的日子似乎过得很艰难。
从拼多多接二连三的维权事件,到黑客解雇核心技术人员的嫌疑,再到深陷“侵犯隐私”争议的小圈子,不免受到诟病。 已经被跳蚤感染了吗?
但与这场争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拼多多不断扩大的业务版图。 直到今天,无论是在淘宝还是网店,随处可见明码实价的拼多多现金驱动产品,而且月销量动辄上千,有形成产业链的趋势。
不难看出,拼多多的分享套路虽然饱受诟病,但依然火热。
为什么这个看似脆弱脆弱的红黑混杂的商业体系屡遭诟病,却从未真正崩溃? 到底是黄征会蛊,还是太容易操纵人心?
2019年,四位中国学者在《心理学前沿》发表的一篇论文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团队以332名陌陌用户为样本,对陌陌同学圈的信息分享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拼多多为何选择陌陌作为推广主阵地? 当我们分享时,什么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回路? 是什么让我们一次次跳入拼多多设下的促销“陷阱”?
“我想”
渴了就得吃饭,饿了就得喝水,赚钱就得有情绪——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由动机驱动的。
文章提出“自我决定论”作为研究这一现象的核心要素。 结合动机,人们有三种心理需求:感觉有能力、感觉与他人有情感联系、感觉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就能进入积极健康、幸福的良性循环; 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失去行动力,表现为消磨时间或悲观地放慢工作速度。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最好? 这是将外在动机内在化的时候。 简而言之,就是为我们的行为辩护,让我们觉得做某事是出于我们的需要,而不是被某人强迫的。
正是基于此,拼多多默不作声“让你的同事赶紧下单”,但“如果你让多几个学生感兴趣,我就再给你100块钱”。 金钱的元素就像挂在马头前的芥菜瓜,成功地将我们的分享动机从“外因”转变为“内因”。
在这些心理的支配下,我们不免形成一种错觉——“我是在为自己的福利工作,而不是为资本家工作”。
而这个观点就在拼多多手里。
“我很熟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拼多多更喜欢去陌陌?
中国不乏流量巨大的社交平台。 且不说微博、腾讯QQ等老牌社交软件,后起之秀的B站或者小红书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忠实粉丝。
针对这一点,文章提出了公共社交网络和私人社交网络两类。
陌陌的诸多个人属性决定了它构成了用户的熟人社交圈。
研究证明,用户的亲属感知会对陌陌同学的信息分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简而言之,我与同学圈子的联系越紧密,我就越有可能与他们分享相关信息。
与西方消费者“自觉”不同拼多多的苹果手机骗局,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一痛点拼多多都处理得很好。
你想弃用,那又怎样? 我已经打开了用户的“舒适区”。 您身边总有人还在使用,总有人会与您分享我们的最新资讯。 只要这个熟人社交圈存在,您就永远需要我们的服务。
即使一次,也是再次培养消费习惯的机会。
“我在掌控之中”
自2011年推出以来,陌陌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据腾讯2020年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陌陌月活跃用户已达12.25亿,被誉为国民度最高的APP。
文章提出“熟悉度”来定义用户对软件的熟悉程度,指的是对事物的理解、接触或交互体验,从而产生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 研究表明,用户熟悉度会对陌陌同学的信息分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今各大软件都致力于培养用户的习惯拼多多的苹果手机骗局,这正是出于“越用越熟悉,越熟悉越熟悉”的简单逻辑。爱它”。
拼多多以陌陌作为主要跳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
它成功地让已经培养了极高用户粘性的软件作为自己的引流入口,爆发出用户潜意识中的“控制感”,增加了人们对不熟悉、不知名的应用程序的敌意,使自己能够用一种谦逊的态度驻扎在用户的心中。
我们都说拼多多是在胁迫用户,强迫用户分享,但每一步似乎都是用户自己做出的选择。 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学生斩钉截铁地说“拼多多就是骗钱的东西,我不需要了”,一两个月后又发来“帮忙推广感谢”的请求。
人心的弱点存在三天,“拼多多”永远会潜伏、钻探、掠夺。
参考文献:ChenX、SunMX、WuD 等。 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 匿名性, 熟悉性, 内在动机心理学前沿,2019,10:2540-。
作者:姚梦蓉
关注:孟绵本博士,关注品牌,关注新媒体营销,关注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