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4990字,阅读需25分钟
  • 418
  • 0

“客服来电”局中局,征信骗局要当心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5月17日 09:16,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对此,金融观察者毕研广告诉记者,影响征信最大的因素为个人在金融机构或金融环境中的信用记录,打着“账户异常影响征信”“未注销贷款账户影响征信”“征信可以修复”等旗号要求转账的基本都为诈骗。

“当时大家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他们以银保监会的名义,说要‘追回资产’,不停地打专业词汇,不断操纵你听指挥。” 广州的谢先生说。 一个“客服”的电话让谢先生背负了130万多元的贷款,几乎倾家荡产。

同样,来自北京的张晓(化名)也遇到了类似的骗局。 他名下的70万存款全部被假客服骗走,还欠下30万贷款。

近期,市场上假借客服为幌子的诈骗事件频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涉及此类“客服电话”的骗局不少,且大多利用消费者征信知识盲点实施诈骗。 对此,金融观察家毕彦光告诉记者,影响征信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在金融机构或金融环境中的信用记录,题下有“账户异常影响征信”、“未核销贷款账户影响征信”等。和“信用报告”。 任何打着“可以修复”之类的旗号要求转账的人基本上都是骗局。

此类假客服电信诈骗事件的频发,再次引发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 记者查阅裁判文书网发现,不法分子购买个人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而且网络上出售的个人信息的详细程度令人咋舌。 从个人信息泄露、倒卖个人信息,到不法分子购买个人信息实施诈骗,各个环节相互交织。 对此,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孟泽东表示,个人信息泄露一般是电信诈骗的必要前兆。 消费者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敏感信息。

近日,银保监会也发布风险提示,称如果有人冒用“银保监会”、“银保监会认证”等名义与消费者接触,或者自称是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人员,保监会或者某个银保监局,会假借监管部门的名义,要求进行转账或者汇款。 消费者应对收费等行为保持高度警惕,并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

中银消费金融贷款套路_中银消费金融诈骗_中银消费金融贷款骗局

不法分子冒充银保监会发送的电子邮件。受访者提供

01

冒用中国银保监会名义的虚假客服

“资产追回”,有人被骗百万

微利贷11.4万元,交行惠民贷20万元,中行消费金融7.42万元,广州银行现金分期30万元,广发银行21.85万元,平安银行27.44万元……还有其他网贷以及部分个人储蓄和财务管理总额136.4万元。

谢先生向贝壳财经记者展示,个人贷款记录中密密麻麻记录着“骗贷”金额。 所有这些体验都始于“客户服务电话”。

今年6月,刚刚结束工作的谢先生突然接到电话。 打电话的人自称是某电商平台的金融客服人员。 受银保监会委托,对高于国家基准利率的贷款进行降息、追收资产等工作。 调整系统登记的风险账户。 谢先生的账户被列为风险账户。 不调整将影响个人信用报告。 所谓“风险账户调整”,就是按照“客服”的要求,清理贷款限额、关闭贷款账户。 具体操作是在各大理财银行APP中搜索高于国家基准利率的贷款产品,等银行放款后进行转账。 前往对方提供的“银保监会安全账户”。

中银消费金融贷款骗局_中银消费金融贷款套路_中银消费金融诈骗

不法分子发送的客服身份信息和伪造的银保监会授权书。受访者提供

在对方一系列专业术语的高强度输出下,还没等谢先生反应过来,他就收到了对方提供的客服身份证明、银保监会授权证明等一系列材料。对方在他的邮箱里。 发件人显示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确认”客服身份及相关授权后,对方通过视频会议远程监控谢先生的手机,并要求其在“银联中心”、“银保监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进行操作”。 经过一番操作,谢先生看到对方提供的全部是官方网站后,就放下了戒备,继续按照指示操​​作。

在长达12个小时的两次腾讯会议中,“客服”不断用专业术语倾注,并纷纷下达指示。 谢先生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操纵。 他不仅损失了个人积蓄和财产,还欠下数百万贷款。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 北京的张晓近日也接到了“假客服”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个自称是某平台客服的人。 该人士告诉张晓,由于错过了平台提示,需要手动注销平台金条账户。 未能及时取消将会影响他的信用报告。

在3分钟的通话中,对方简单说明了此行的目的,接下来就是长达3个小时的视频会议。 整个过程张晓都处于一种恍然大悟的状态。 他从来不关注反诈骗宣传,很容易相信对方。 他按照对方的一步步指示,将自己的70万元存款分两期转入对方指定账户。 一家大银行借了30万元。 整个视频会议过程中,对方三名“客服人员”轮流上门。 从微利贷、普银贷、花呗、好分期到云泉通、中信银行,“客服”几乎要求张晓使用所有可以借钱的平台。 再试一次。

目前,两名受害人均已报警,但被骗钱款尚未追回。 对此,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孟泽东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一般情况下,由于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成员以公司化方式运作,分工明确,受害人往往很难追偿。个人的钱,即使他们可以。 如果回国,也将面临漫长的等待过程。

槐芳公安分局8月6日发布的反诈骗文章显示,虚假信用诈骗案件位居本周第二位,其中大部分涉及冒充平台金融客服实施贷款诈骗。 受害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 对此,槐芳公安提醒消费者,在收到自称某平台的客服号码时,应及时核实信息。 某平台400开头的客服号码不会主动拨打外线。 外拨客服号码为固定短号。 如有疑问,请直接拨打平台官方客服热线或96110全国反诈骗热线核实情况。

针对近期频发的假客服贷款诈骗事件,某金融平台也在微博发文回应,称平台对此高度重视,已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拦截诈骗,将继续采取多方面措施。形式和全方位对策。 诈骗宣传提示帮助用户提高安全意识,共同防范诈骗。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第四期风险提示称,中国银保监会按照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对全国银行业保险业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依法依规,维护银行保险业合法稳定运行。 各银保监局作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责。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金融监管机构的责任。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不向消费者收取象征性费用。 如果任何人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或“银保监会认证”名义与消费者联系,或者自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或某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冒充监管部门要求转账、汇款、支付等行为的,消费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并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 您也可以向中国银保监会或当地银保监局举报。 中国银保监会和当地银保监局的联系电话可在官方网站上找到。 您也可以拨打12378热线咨询相关信息。 反映。

02

虚假客户服务欺诈导致了各种信用报告诈骗。

专家解释信用报告的误区

上述虚假客服贷款骗局,实际上是犯罪分子冒充平台金融客服联系受害人,谎称受害人登记的贷款账户因长期借款存在“利率过高”、“账户异常”等情况。术语不使用。 为响应国家降息政策,您需要注销账户,否则您的个人信用报告将受到影响; 然后犯罪分子会引导受害人搜索并下载屏幕共享软件中银消费金融贷款骗局,启动视频会议,然后要求受害人在“银保监会”公众号中报备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获取受害人的信息以这种方式; 或向受害人发送伪造的“官方文件”,进一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获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

最终,犯罪分子引导受害人申请贷款、转移资金,并以“清空各平台贷款额度”为借口,引导受害人到各贷款平台进行贷款,并转入其提供的账户。犯罪分子谎称资金将在操作完成后转移。 如果全部退回,账户将正常注销。 受害人多次转账后发现资金并未退回。 犯罪分子仍以账户未注销成功为由,引导受害人继续从各平台贷款。 受害人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贝壳财经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诈骗行为不断升级,冒充客服的贷款诈骗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诈骗手法。

一是学生信息变更诈骗。 不法分子会冒充某支付平台客服,要求修改学生身份信息。 未能将其更改为成人用户将影响其信用报告。 他们还会发邮件说,消费者的“信用安全系数”较低,信用安全系数需要提高。 所谓“提高信用安全”的方法,就是将财产和贷款资金转移到对方指定账户进行“洗钱”。

二是取消校园贷款诈骗行为。 不法分子冒充网贷平台客服电话,称已注册贷款账户的消费者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个人信用报告将受到影响。 随后,他们又谎称注销校园贷账户需要“清理贷款平台信用额度”,并要求消费者到网贷平台进行注册。 提取贷款额度并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

三是信用卡逾期诈骗。 犯罪分子首先会利用以“10”开头的电话号码向消费者发送信用卡逾期提醒短信。 短信中消费者姓名、银行卡卡号与实际相符,并称“我行已将您向央行征信系统举报”。 ,让消费者可以联系指定电话号码查询具体情况。 电话中,对方自称是信用卡客服人员,并表示因系统错误等原因尚未报出信用报告。 他可以帮助消除逾期信用记录,并要求消费者下载“办公应用程序”以进一步实施欺诈。

贝壳财经记者使用关键词“信用诈骗”搜索小红书平台,发现1300多条票据。 欺诈原因包括学生账户升级、白条金条业务取消、客户贷款逾期、信用修复、信用清洗等。 空等一场。

金融观察家毕彦光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上述类型的信贷诈骗其实漏洞百出。 首先,银保监会不可能委托、授权电商平台金融机构开展工作; 其次,降息属于央行工作范围,与银保监会无关; 而且,“资产追回”是一个虚构的术语,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 毕彦光提醒,在此类诈骗中,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大量空洞的金融术语来欺骗消费者。 事实上,消费者想一想就会发现根本不起作用。

毕彦光表示,对征信影响最大的是个人在金融机构或金融环境中的信用记录。 一般情况下,信用卡使用不当中银消费金融贷款骗局,如连续3次逾期还款、两年内6次逾期还款、他人冒用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造成信用卡欠款记录等; 个人负债,例如未及时偿还贷款或第三方债务。 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未按时偿还贷款的; 配偶信用不良; 有不良公共记录,如未缴纳物业费、水电煤气费、电话费、税费、被法院列入“失信名单”等,会影响个人的税收征收。 信。

毕彦光提醒,金融体系不存在“信用修复”这种说法。 贷款逾期的,五年还款后即可消除逾期记录。 以“账户异常影响征信”、“未核销影响征信的贷款账户”、“征信可修复”等借口要求转账的,基本都是骗局。

03

假冒客服诈骗频发的背后:

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严重

中银消费金融贷款骗局_中银消费金融诈骗_中银消费金融贷款套路

图片/IC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信息显示,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4万人,起诉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犯罪9800余人。 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同比增长64%。

贝壳财经记者在判决书网站搜索关键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发现15867份文件。 大部分案件与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有关。 记者注意到,该案犯罪分子倒卖的公民信息详细全面,从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到银行卡、个人地址、持身份证照片、营业执照、公民护照等。

此外,公民个人信息还可以按照精准类别进行转售,如股东数据(包括个人姓名、手机号码、地址、资金等信息)、大学生贷款数据(包括学生姓名、学校、专业、手机号码、QQ邮箱等信息))、某省份中小学生信息(包括学生姓名、班级、学校、家长姓名、电话号码等)等。

记者查阅的十多份判决书中,不法分子购买个人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QQ群、网络交易论坛、境外非法网站等,涉及的个人信息数量从数千到数百万不等。 出售个人信息的收入大多在万元以下。

那么,公民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呢?

一是“知情人泄密”。 据裁判文书网了解,在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犯罪分子原是某软件学院的员工。 他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公司内部系统盗取其软件学院约20万条客户信息,并转让给他人。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信息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知情人”500余名,涉及通信、银行、保险、房地产、酒店、物业、物流等多个行业。 被告大部分是基层员工,有的已经辞职。 被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种类多、数量大,其中不乏个人敏感信息。

除了“内部人士”出卖个人信息外,利用黑客技术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也是信息泄露的常见渠道之一。 孟泽东告诉记者,黑客很可能会利用撞库等技术手段来尝试用户使用的简单弱密码。 此外,他们还利用短信或社交平台发送钓鱼网站、在公共场所设置无密码Wi-Fi、开发需要填写个人详细信息的应用程序。 测试小游戏等手段可能会诱使消费者泄露敏感的个人信息。

还有一些应用程序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最后,消费者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也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例如,他们在街头或网络上随意填写问卷索取礼物,注册为来历不明网站的会员,随意丢弃快递单、票据、报表等各类文件,发帖时不包含敏感信息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更新。 代码处理等

对此,孟泽东提醒,消费者应关注上述个人信息泄露渠道,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敏感信息,在使用软件获取个人信息时,务必明确该软件资质及其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 同时,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的,必须立即向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报案或者报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