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和家长:高校招生录取,谨防这些骗局→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已启动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
传播虚假信息、推销并制造焦虑
填写志愿者申请、招生等方面
实施欺诈
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的
雄县公安局
提醒所有考生和家长
请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查阅相关信息
不要冒险,不要相信虚假信息
谨防被骗
如果您遇到诈骗
发现案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维护您自身的合法权益
寻找官方权威渠道
“小道消息”不可信
【现象】
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考试招聘相关信息。 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等问题。 有的甚至通过伪造、冒用高校、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等方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 混淆考生和家长并实施欺诈的信息。
【提醒】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2023年高考保驾护航行动,启动“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 协同相关互联网平台对省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权威检查。 该标志使考生和家长更容易识别和获取正式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
此外,每年都有资格招生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公布。
考生和家长可通过教育部官网“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校名单查询”进行查询核实。 在此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假冒账号或网站诈骗。
警惕“天价志愿辅导”陷阱
理性运用,不迷信
【现象】
每当高考成绩发布时自考培训 骗局,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和个人“网红”都会用“不浪费一分、不浪费未来”、“让每一分都有价值”等言论来吸引流量、夸大志愿者举报作用,创造志愿者销量。 填写焦虑报告。 然后,他们包装制造“专家”“名师”,捏造“内部信息”“内部数据”,并声称“大数据义务辅导”“一对一咨询”等,以达到目的。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或天价的志愿申请咨询服务。
【提醒】
有关部门从未颁发过“高考志愿者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一些社会机构所谓的“志愿者策划师”、“专家大师”,大多是按照机构提供的“线路”招收的临时社会人员。 为候选人和家长提供咨询。
每年填写高考申请表前,各省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数据、各高校近年录取情况以及高考参考材料。填写申请表。 各院校还将介绍学校的招生规定、招生办法、往年招生参考信息。 有所谓的“内部信息”和“内部数据”。
同时,在志愿者申请期间,各地针对招生考试机构、高等院校、中学等建立志愿者申请咨询公共服务体系自考培训 骗局,多渠道、多方式提供志愿者申请咨询服务。 考生可通过当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及各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或编制发放的自愿申请材料查询所需参考信息。 也可拨打当地招生考试机构、大中学校开设的咨询热线或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
考生和家长不要迷信所谓高价、天价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应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个人志向、爱好、优势、职业规划等因素,聚焦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独立填写报告。 。
了解大学招生政策
“特殊渠道”不存在
【现象】
招生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家长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念头,声称“认识某某领导”、“认识某某招生官员”,甚至伪造证件、私刻封印、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热线、冒充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等,谎称可以“走后门”、“做特殊事情”,通过“内部指标”等说法实施诈骗, “弹性计划”、“计划外补招”、“减分补招”。
【提醒】
教育部招生工作“三十不准”明确要求“不得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者擅自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无计划招生、擅自超出计划规模或者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和“省级招生办公室不得违反招生程序或者政策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部门报送考生档案”。学院和大学。 “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录取标准,或者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
高校招生严格按照招生政策和学校招生规定,通过计算机远程在线招生进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监督机制。 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社会公布,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招生省份高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将通过公开征集志愿者的方式录取。 不存在所谓的内部减分、“重新入学”或“重新入学”。 正常入学不会产生任何额外费用。 任何要求押金、入场费或指数费的人都不应被信任。
了解不同教育之间的差异
睁大眼睛仔细观察
【现象】
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上大学的渴望,故意混淆普通高等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区别,以自学补习班、网络教育班、国际教育录取通知书欺骗考生和家长。合作学校。 一些教育机构实际上打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幌子招收其他形式的学生。
【提醒】
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必须通过高考。 上述所谓“录取通知书”并非普通高等教育的录取通知书。 “入学”后,不能对普通高等教育新生进行电子注册,也不能获得普通高等教育证书。 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认真区分普通高等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保护个人信息
谨防篡改志愿者
【现象】
考生的高考愿望是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 恶意篡改将导致考生无法考入理想院校,同时还将受到法律制裁。
【提醒】
篡改高考愿望本质上是对考生受教育权的侵犯。 从司法实践来看,篡改高考选择的行为可能涉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通讯自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 不要以为“无知者无所畏惧”,也不要以为出了什么事就可以用“恶作剧”之类的借口来开脱。 违法者最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个人信息以及志愿者举报系统密码等登录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者被篡改由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