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9440字,阅读需47分钟
  • 252
  • 0

武汉北大青鸟骗局 “我已走到了幻想的尽头”|穆旦百年诞辰纪念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4月5日 10:08,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今天(2018年4月5日)是穆旦先生(1918—1977)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我们特推文缅怀纪念这位杰出南开人坎坷的一生,与各位读者一起感受这位爱国才子的铮铮铁骨,品读“九叶诗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感念他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文革”结束前夕,穆旦为萧珊写下一首追挽和纪念的诗作《友谊》,

武汉北大青鸟骗局_北大骗局武汉青鸟事件_北大骗局武汉青鸟视频

今天(2018年4月5日)是穆旦先生(1918-1977)诞辰100周年。 我们通过专题推文纪念这位杰出南开人的坎坷一生,与广大读者一起感受这位爱国天才的光辉。 铁谷先生,宣读“九叶诗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对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表示感谢。

只剩下痛苦,这就是日常生活

每天我都在惩罚自己过去的傲慢,

美丽的天空受到谴责,

这片荒原还剩下什么颜色?

——穆丹:《智慧歌》

1976年1月19日,晚上。 儿子骑自行车插队摔倒,穆丹请熟人帮他找工作。 回家后,穆丹并没有太注意自己腿部的伤势。 当疼痛难忍时,他让妻子周玉良烧了一块砖头,贴在他身上止痛。 第二年,他患了重病。 1977年2月20日,痛苦中的穆丹发出了最后一封信,表达了他对父亲和妹妹的极度关心。 2月26日凌晨3时50分,在初春的微寒中,诗人穆旦结束了痛苦而丰富的一生。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幻想已经走到了尽头”。

穆旦去世前留下的唯一遗物是一个帆布小箱子——里面装着他翻译的《唐璜》。 3月1日,穆丹遗体被火化。 骨灰存放于天津市东郊火葬场648号26室。 当他去世时,人们才知道这个叫查良正的人是“历史反革命”。 包括他的孩子在内,没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名叫“穆旦”。

穆丹独自走在一条充满荆棘和危险的道路上,为此他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然而,正是这种痛苦,让他的思想和人格在时代的荒原上闪烁着双重光芒,尽管他注定要为此受苦。

1.

穆丹1918年2月24日出生于天津西北角老城区横得里3号。 那时,穆丹与父母、祖母、叔叔阿姨、表兄弟姐妹住在一起,生活条件可见一斑。 穆旦本名查良正,笔名良震、穆旦。 祖籍浙江海宁。 查氏家族属于海宁的一个望族。 穆旦的祖父查美音曾任益州、直隶知州,天津、河间的焉耆知州。 由于他的存款银行突然倒闭,他于55岁时病逝。 穆丹的母亲李玉书20岁时在天津结婚。 穆丹的父亲查美音早年毕业于天津政法学院。 由于生性冷漠、不善交际,他除了在法院等部门担任文件文案的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 晚年,他甚至吃斋念佛,不理世事。 他称自己是一个“自由而懒惰的人”。 查美银于1977年10月因病去世,而他的儿子穆丹则在六个月前因心脏病去世。

由于父亲的低调言论,经常被家人瞧不起的穆丹从小就有养家糊口的愿望。 年轻的穆旦性格倔强、独立。 每逢过年、过节,家人祭祖、磕头的时候,他从来不下跪。 父亲经常打骂妻子,在穆丹的记忆中,母亲几乎是在抽泣中度过的。 穆丹早熟。 就读天津城隍庙小学二年级时,他在《妇女日报》上发表了《那不是这样的言论》。 1929年,穆丹考入南开中学。 从此,母亲最大的快乐就是儿子回家后坐在小煤油灯下聊天。 穆丹向母亲讲述了自己在学校所经历的种种事情,成为她最大的安慰。

当时,由于战乱,南开校园甚至成为了战场。 在枪林弹雨中,穆丹和其他学生常常不得不到校外避难。 这极大地激发了穆丹等同学的爱国救国意识。 这对穆旦参军的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抵制日货期间,穆丹不允许母亲购买从日本进口的虾皮、海蜇皮等食品。 如果妈妈买了,他不仅不吃,还会生气地扔进垃圾桶。 因此,叔叔们私下议论穆旦可能是“红色分子”,在这件事上回避了他。 由于张伯苓校长的影响,南开中学全新、开放的教育环境使穆丹不仅在英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蔡元培、梁启超、鲁迅、胡适、巴金、这一时期的郁达夫、周作人、郭沫若、朱自清。 、冰心、于平伯等新文学作家以及俄罗斯、苏联作家都对穆旦的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时的穆丹已经感受到了社会的阴暗,感到了不满。 他在高二、高三时写的《哀国难》、《流浪者》等诗歌和评论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的不公正和不满。 穆旦最初的诗歌创作不同于同时代年轻人直接抒发感情的浪漫主义写作,而是更加深刻和内敛。 因此,在好友杜云勰看来,写诗时的穆旦更像是一个“中年人”,或者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2.

1935年高中毕业后,穆旦同时考入三所大学,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当年8月21日,清华大学第186号公告公布了穆丹、王佐良、周觉良等318名新生录取名单。 穆丹参加了“12月9日”运动和清华“12月16日”爱国游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被大刀水龙炸了”。 穆丹还在清华读过《大众哲学》,并加入了以“左翼联盟”为核心的统战群众团体“清华文学社”。 此时,穆丹以“穆丹”之名在《清华副刊》、《清华周刊》、《文学》月刊等发表诗文。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清华大学校园北大和北大被日军占领为马厩和伤病员医院,而南开大学则几乎被日机夷为平地。 由于抗战形势极其严峻,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宣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穆丹与清华大学的同学、老师一起南下。 其中,有一个名叫万卫芳的女子,与他一起南下长沙。 后来她成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外语系二年级的贷款生。

关于穆丹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的爱情经历,人们知之甚少。 穆旦与万维芳相识并相恋,他当时在诗中透露了一些爱情信息,如“唯有院中玫瑰繁茂,/年年六月花蕾绽放”。 万维芳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家庭,曾就读于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吴宓在当时的日记中粗略地记录了这一点:“查良正带着一个在燕京读书的女孩来到这里。” 据牡丹好友杨轶透露,万维芳和牡丹相识时就已经订婚了。 她的丈夫是燕京大学的于同学。 1938年初,万维芳在长沙时,突然接到家里的电报,说母亲病重,要求赶紧回来。 穆丹认为这是家人的骗局,但万维芳仍然坚持返回天津并与该男子结婚。 穆丹当时非常愤怒,他的咆哮声和嘶嘶声充满了整个走廊。 这段关系很快就结束了。 万卫芳和丈夫后来定居美国,并生下了两个孩子。 牡丹在美国读书时,万卫芳得知消息,写信希望牡丹去看望她,但牡丹拒绝了。 后来,万卫芳的丈夫因精神分裂症自杀了。 同样患有精神分裂、精神崩溃的万卫方,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骨肉。

半年多的时间里,穆丹随学校从北京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经历了一段难以想象的万里旅程。 学校从长沙搬到昆明时,穆丹参加了徒步团(美其名曰:“湘黔滇旅行团”)。 徒步团的路线为长沙-益阳-常德-枝江-新晃-贵阳-永宁-平邑-昆明。 徒步团于2月19日出发,于4月28日抵达昆明。 在此期间,步行距离约为1300多公里。 旅途中,穆旦常与闻一多先生同行,边走边谈诗。 当时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穆丹在离开长沙之前买了一本英语词典。 随后,穆丹边走边背诵,背完后便将那一页撕了下来。 当我们到达昆明时,字典已经被彻底撕碎了。 正是因为边走边学,穆旦在走路的过程中常常是最后一个到达休息的地方。 “腿快的往往是下午两三点才到达营地,其他的则陆续到达。 查良正经常要去别人家里。 晚餐时我一个人来”(洪潮声)。 正是由于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勤奋的精神,穆旦后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

到达长沙后,穆丹没想到还没等他喘口气,他就得再次随联合国大学文法学院搬到距离昆明六百里的蒙自分校。 1938年5月3日清晨,穆丹和其他师生再次出发。 他们先步行到火车站,然后乘坐小火车。 “距离昆明不远,他们进入山区,山高路险,曲折,震动大。沿途挖山道,大大小小的隧道无数。烟煤被山洞挡住了,全部进入车内,车上的烟尘扑到我们脸上,空气被污染,让人难以忍受”(余道南:《三所学校搬迁日记》)西方”)。 5月4日,穆丹一行抵达蒙自碧色村,后转乘小巴到达蒙自。 穆丹在1940年发表在重庆《大公报》上的两首诗《出发》和《走在荒野上》回顾了这段艰辛而难忘的经历。

无论是长沙还是昆明,当时的办学条件都极其困难。 晚上,他们只能在极其微弱的菜油灯下看书,一起讨论时局国事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但由于日常与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吴宓、冯至、金岳霖、郑天庭、冯友兰、叶公超、威廉·恩普森等名师的交往,穆丹、袁克佳、郑敏等后来的“九九”师“野”诗人,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教养上,一生都受益匪浅。 尤其是詹姆逊向这些学生介绍了欧美现代主义诗人叶芝、艾略特、奥登、迪伦·托马斯以及西方文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大会期间,穆丹参加了青鸟社、高原社、南黄社、南湖诗社、洞清文学社等文学艺术社团。 由于校园不断遭到日机轰炸,穆丹和师生们不得不经常“报警”,躲进防空洞。 1939年4月,穆旦创作了《防空洞里的歌词》。 1940年6月,西南联大第146次会议决定聘查良正为外语系助教,月薪90元。 但这段短暂的教学经历却在穆丹心中留下了阴影。 从极其有限的材料就可以看出,穆丹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老师。 这一点在他20世纪50年代在南开大学外语系任教时的类似感受中可以再次得到印证。

3.

1942年2月,杜聿明率军征战缅甸,致函西南联军大会,征召精通英语的教师参军。 3月,穆丹辞去西南联大教职,加入中国远征军。 穆丹在缅甸抗日战场上随军担任翻译。 当时,吴宓陪穆丹到五军办事处体检。 3月3日,吴宓请穆丹、文林共进午餐,共花费18元,“送他们参军去缅甸”。

穆丹跟随杜聿明新组建的中央远征军第五军第22师。 部队在进入缅甸蛮荒山区时曾一度迷失方向。 最终,蒋介石派飞机空投地图和物资,才得以走出雨季丛林。 军队进入缅甸作战了半年之久,此时正值东南亚雨季临近。 结果,大军因瘟疫和饥饿而受损。 野人山和胡康谷(缅甸语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给穆丹留下了极其可怕的噩梦般的记忆。 尤其是六、七月份,缅甸几乎整天都下大雨,穆丹的军队当时就在原始森林里。 这里有无数的水蛭、蚊子和各种奇怪的热带虫子。 因此,疟疾、痢疾、回归热等传染病几乎无法控制。 最可怕的是吸血蝗虫和蚂蚁。 杜聿明将军曾在《中国远征军缅甸抗日行动纪要》一书中描述过这一可怕的场景,“一个人高烧昏迷,再加上吸血蝗虫、蚂蚁的侵蚀,大雨冲刷,几个小时之内就化为白骨,官兵纷纷死亡,沿途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一路上留下的,是一堆触目惊心的白骨,仿佛是一座令人难以置信的人间地狱。 那时,穆旦的马死了,使者也死了。 穆丹拖着肿胀的双腿在死人堆中穿行,有时几乎是在爬行。 除了战争、雨季和疾病的考验,穆丹等战士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饥饿。 最长的饥饿时间达14天。 穆旦等战士们不得不在山林中疯狂寻找一切能吃的东西,野果、蘑菇、芭蕉、老鼠、蛇、青蛙、蝗虫、蚂蚁等。 穆丹随军在森林中行走了四个月,终于九死一生到达印度。

1943年初,穆丹从印度回国。 他将自己在缅甸的战斗经历写进了《森林的魅力——祭奠湖康河白骨》和长诗《若隐若现》中:“为何所有的发光物都将我引向极暗/坐在山上让我静静地哭。” 回国后,穆丹没有再回到大学。 曾任曲靖陆军第五汽车兵少校英文秘书、云南国民政府军委干部训练团第一旅中校英文秘书。 随后他又前往昆明、贵阳、重庆等地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工作。 这期间,牡丹的生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4.

1945年11月21日,穆丹与207师师长罗有伦一起乘坐吉普车,开始了为期40天的北上之旅。 该团从昆明出发,途经普安、贵阳、枝江、安江、宝清、湘潭、长沙、武汉。 一路上丰富的经历,以及破败的景象和民生的苦难,让穆丹完成了十部《还乡》。

1946年1月初的寒冬,穆丹经朋友介绍飞往北平,终于见到了阔别八年的父母亲人。 他们暂时租在东直门南大街小菊胡同22号。 此时的北平在牡丹眼中已经是极其落伍和失败了。 宽阔的柏油马路,又矮又旧的平房退了。慢慢地,冬天街上的行人退了。风吹起了沙,长长的老红墙和红墙内的大院子退了。北平还是那个北平。和以前一样,但有点旧了,也有点杂乱了。”

北平时期,穆旦开始与沉从文、冯至、林徽因交往,并为沉从文主编《易事报文学周刊》。 他的《还乡》受到沉从文、冯至的称赞。 这时,穆旦也结识了袁克佳等青年诗人。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穆旦在北平期间,通过王佐良、周觉良结识了周玉良。 周玉良的父亲周树涛是著名实业家,曾担任天津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穆丹和周玉良从1946年开始交往,两人周末聚会经常在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米市街女青年会、清华大学公子堂,甚至周玉良家里聚会。 他们一般喝茶、聊天、吃饭、跳舞、逛书店、看电影。 第一次见面,穆丹问她喜不喜欢看小说。 当时,牡丹给周玉良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瘦弱的年轻人武汉北大青鸟骗局,说话幽默而安静,谈起文学和诗词很有洞察力,而且长得也很漂亮”。 然而面对周玉良这样的大家族,家世和出身的差异往往让穆丹在周家人面前感到不高兴。 常常当一群人大声说话时,他就会坐在角落里。

由于物价迅速上涨,生活压力巨大,穆丹不得不于1947年前往沉阳、上海、南京谋生。 由于长途跋涉,穆丹在南京期间患病,肺炎转为肺结核,一度失业。 据郑敏回忆,她与牡丹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是在南京。 穆丹曾到郑敏在南京的家中拜访,并一起去新街口喝咖啡。 两人从下午到晚上都在谈论诗歌和教育。 当时,郑敏通过牡丹的话意识到,他是一个个性鲜明、历史感很强的人。 “这是二战后中国的一个优势。但当历史选择自己的道路时,个性坚强的人的处境,往往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再读牡丹》)。 直到1948年6月,穆丹经朋友介绍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南京办事处担任翻译。 在往返上海和南京期间,穆旦与巴金夫妇以及陈景荣、袁水牌、汪曾祺等人有过交往。 尤其是巴金位于上海下菲坊(现淮海坊)59号的住所,成了沙龙。 从此,穆丹和萧山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穆旦等人一起谈诗谈人生国事。 天色已晚,他们去美心店点了葱油鸡。 有时他们会去国泰电影院喝咖啡或看电影。

5.

1948年春,周玉良离开上海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穆丹从南京乘火车前往上海送行。 黄浦江边,穆丹送给周玉良几本书和一张自己的照片。 照片背后,穆丹用笔抄写了自己的四行诗——“暴风雨,漫长的路,孤独的夜,/失落,记忆,永恒的时间,/所有科学无法消除的恐惧/让我在你的怀里得到就在这里休息吧。” 1949年初,穆丹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任职期间前往泰国曼谷工作,据穆丹本人透露,此行曼谷主要是为了攒钱去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前夕,穆丹抵达美国,并于当年年底在杰克逊维尔与周玉良结婚,没想到最终回到祖国后,迎接他们的却是不寻常的命运。 1953年,历经波折。

穆丹正在芝加哥大学英语系攻读硕士学位,他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来维持生计。 艰苦的学业生活、参加抗日远征军的经历以及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让穆丹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回国冲动。 在回国问题上,他经常与其他留学生甚至周玉良产生分歧。 他始终坚持留学生最终应该回到祖国,所以当时很多同学和朋友都认为他是共产党员。 穆丹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他远在国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在思想上“充实”自己。 穆丹俄语的刻苦训练就是最好的证明。 1950年,穆丹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了俄罗斯文学,并背下了整本俄语词典。 1953年初,在他的不断努力和奋斗下,他和周玉良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穆丹一直从事外语翻译和教学工作。 受到萧山的启发,穆丹在北京期间开始日夜翻译苏联季莫费耶夫的《文学原理》。 穆丹最终选择与妻子一起到南开大学任教。

然而,平静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 那时频繁的政治学习、各种小组讨论、夜读大学,让穆丹过得极其痛苦。 在这样的政治文化氛围中,穆丹感到不自在和孤独。 1953年,他在给萧山的一封信中无奈地写道:“这个世界上,现在唯一能与我通信的人就是你了。” 1954年,参与“中国远征军”的穆丹被列为“审查对象”,受到不公平待遇。 同年11月,穆丹还卷入了南开“外语系事件”。 由于“事件”,外国语言文学系暂时停办。 陈奎、吴宁坤、张万里、蒋瑞琪、毕慎福等人都被迫调离南开。

1955年2月开始的“肃反”运动中,穆旦成为“肃反”的对象,被责令说明问题并接受审查。 从穆旦的履历来看,他的家庭出身表明他是小资产阶级,身份是伪军官。 “镇反”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穆丹夫妇都受到批判。 在如此严酷的时代背景下,穆旦虽然被迫停止诗歌创作,但他仍然不肯放下笔,坚持诗歌和文学翻译。 周玉良回忆说,“他几乎每天晚上和节假日都在做翻译工作,晚上两点前从不睡觉。” “他翻译的时候忘了吃饭,只吃了一些花生之类的。” 在整风运动和反右运动中,穆旦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1957年5月,穆旦应《文学报》文艺部主任袁水牌之邀,创作诗作《九十九个家庭相争》。 本来应该是“百家争鸣”,结果穆旦却搞成了“九十九家争鸣”。 穆旦用讽刺的文笔和幽默的语气描述了一次聚会,揭示了“百家争鸣”不是真正的争鸣,“百花齐放”也不是真正的文艺创作自由。 虽然穆旦在诗的“后记”部分阐明了自己的意图,但这首诗已经大大跨越了当时主流诗歌写作的底线,难免招致批评。

这首诗发表后不久就受到严厉批评。 1957年9月号《诗歌杂志》发表了李贽的批评文章《反对诗歌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和反党逆流》。 文章认为,穆旦的诗流露出严重的阴郁情绪,“诽谤现实生活,攻击新社会”。 穆旦不得不重温《九十九家争》,“我的思想水平不高,在明方时期,对明方的政策认识错误,立场模糊,这是造成不好的主要原因。”诗。” 原因。 因此,诗中的许多负面细节只是轻松幽默而没有批评,这构成了这首诗的致命缺陷。 对此,我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想法。”

6.

1958年12月18日,穆旦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判处管制三年。 他被降职、减薪武汉北大青鸟骗局,甚至开除班级,并被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管制劳动。 从1959年1月5日开始,穆丹每天负责图书馆和厕所的打扫。 “我主动打扫图书馆的走廊和厕所,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7点30分)去,这样的劳动其实对我的身体有好处。” 。 每天除了工作之外,穆丹每天回家还要写思想报告。 他每周都会去南开大学保卫处汇报自己的想法。 假期里,他还聚在一起写思想报告。 穆旦失去了作品的创作权和出版权。 穆旦在1959年1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总的感觉是,我必须彻底改正自己,对组织和党不再有任何不满。以后我应该多反省自己,下定决心:一个普通人。” 勤劳无私的劳动者。 “他们把自己完全交给了人民,不再有个人的野心和愿望。”尽管受到限制,穆丹每个月仍然能拿到60元的生活费。但精神上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沉默和痛苦一次次压垮诗人。 ——“那么多人的痛苦也随之消失了。”

1962年,穆丹的三年管制期已经结束,但他仍然在五一、国庆等假期去图书馆参加考试。 尽管穆丹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夫妻俩却极力掩饰,以免孩子受到伤害。 穆丹的管制结束后,他在图书馆打工,做整理书籍、抄卡片、打扫卫生等杂务。 此时,面对这个早衰瘦弱的男人,没有人知道他诗人的身份。

“文革”初期,南开大学100多名教授、干部被推翻,穆旦因“中国远征军”问题再次被判“历史反革命”。 穆丹一家是第一个被抄家的。 据周玉良回忆,抄家的次数太多了。 不仅生活用品、衣服、被褥等“四旧”被抢走,很多手稿、书籍也几乎被洗劫一空。 让穆丹松了一口气的是,他苦心翻译的《唐璜》手稿没有被抄袭。 房间里到处都贴着造反派的标语:“打碎反革命查良正的头”。 此时,穆丹已被送往劳教所,负责打扫图书馆、校园道路、厕所、游泳池。 每天晚上回到家,看到的都是满地狼藉。

北大骗局武汉青鸟视频_北大骗局武汉青鸟事件_武汉北大青鸟骗局

1965年秋,查良正(穆丹)、周玉良及其妻子和孩子(前排左起:查远、查平、查占川、查应川)在天津合影。 这是全家人最后一张合影。

1968年,穆丹一家被迫从居住条件较好的东村70号搬到同子楼13号337室。 Mu Dan夫妇及其四个孩子(长子Zha Yingchuan,第二个儿子Zhan Zhanchuan,大女儿Cha Yuan和第二个女儿Cha ping)生活在一个只有17平方米的黑暗和潮湿的房间里,他们住了在那里五年。 因为房间太小,所以只能容纳两张床和一张桌子。 许多物品必须堆积在走廊甚至厕所中。 目前,周·尤利安(Yuliang)也因“美国间谍”(American Spy)被定罪,并被送往生物学系教学大楼进行隔离和检查。 由于全年饥饿和营养不良,她11岁的女儿Zha Yuan在公共厕所里晕倒了。 一个邻居去洗手间,找到她的后背,回到她的房间挽救她的生命。 目前,Mu Dan和他的妻子由于正在接受调查而无法回家,他们的孩子每天不得不提供三顿饭。 Zha Yuan后来回忆说,每次他去送食物时,他的父亲都会非常担心,经常从厕所溢出的粪便淹没了“ Don Juan”的翻译厕所)。

1969年冬天,南卡大学(Nankai University)将Mu Dan和其他“幽灵”及其家人和孩子送往Wan县(后来更名为抢走县),位于赫比省Baoding西部郊区的Taihang Mountain的东英尺。 当时,Mu Dan和他的妻子住的公社相距数十英里。 1970年初,当春节临近时,Mu Dan步行拜访了他久久的妻子和四个孩子。 但是,快速会议仅持续了半小时。 当时,Mu Dan筋疲力尽,看上去是haggard,他的眼中流泪。 在分居的那一刻,周·尤利安格(Yuliang Yuliang)看到了穆丹(Mu Dan)的背,好像他是一个老人,而他目前只有52岁。 在权力下放期间,Mu Dan不得不做很多工作,例如挖土,运输砖块,割草,he头,绵羊,割草,割草,农药,建造绵羊笔,建筑道路,割草,割草等。他的身体和身体和身体头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 巨大的破坏。 根据Mu Dan的日记记录,从1970年开始,他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消化不良和频繁的严重咳嗽。

1972年8月13日,Mu Dan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之一肖山(Xiao Shan)死于54岁。生病的Mu Dan多次写信给Ba Jin,以提供舒适感。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前夕,穆丹写了一首诗“友谊”,以回忆和纪念小山。

它永远关闭了,我永远不能再迈出一步

漫步并在这条冷石门后面休息

寻找温暖的阳光并知道微笑

无论我与这个乡村沟通了多少年

不管他经历了多么难以想象的痛苦,Mu Dan都非常爱他的孩子。 1974年11月,Zha Yuan在Tianjin 13号塑料工厂工作。 从那时起,Mu Dan几乎每天早晨5点起床,收拾行装,派他的女儿到Balitai Bus Station。 有时候,Zha Yuan直到晚上11点后才回家,但是Mu Dan仍然坚持要在汽车站接她,无论是暴风雨还是大雪。

7.

在1976年的“四人帮”之后,Mu Dan兴奋地在新购买的“ Qiejieting论文”的标题页上写道,“在发现了四人帮之后,文学生涯很有希望。我购买了三卷Qiejieting”散文“如读”。 Mu Dan愉快地对他的妻子周·尤利安(Yuliang)说的第一件事是“我希望我能再次写诗”和“我相信我手中的这支笔会再次恢复我的青春。” 但是,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仍然感到恐惧的周·尤利安(Zhou Yuliang)反对Mu Dan的诗歌写作:“让我们过上一个和平的生活,您应该停止写作。” 实际上,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Mu Dan也没有停止写作,因为政治运动的高压,而是秘密地写下了家人背后的诗歌。 他秘密地将自己的感情转化为诗歌,香烟盒,信封和日历上的诗歌。 在Mu Dan在诗歌界保持沉默已有近20年之后,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在“精神投资银行已经关闭”的严厉时代,他再次使诗歌再次发光。 这也为诗人的生活写作带来了完美的结局。 当然,这些经文背后是一位诗人极深刻的痛苦,甚至更是如此,诗人的良心,这些诗已成为痛苦的“最高见证人”。

1979年8月3日,Mu Dan被证明并无罪释放。 1985年5月28日,Mu Dan的骨灰终于被埋葬在北京Xiangshan山脚下的Wanan公墓。 黑色墓碑上刻有一条简短的单词 - “诗人Mu Dan的墓”。 2003年9月21日,Mu Dan和他的妻子的灰烬被埋葬在北京。 1981年出版的《唐·胡安》(Don Juan)伴随着坟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