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和大理回望香格里拉旅游 (中篇)
(第2部分)
文/吴梦轩
二、迪庆州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与思考
回顾迪庆州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从1997年提出“香格里拉”概念到实现一系列更名,在此期间,迪庆州各部门牢固树立了“香格里拉”的理念。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文化”。 “大环境”理念重点是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抓配套、优化旅游环境,统筹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经历了初步培育、快速发展、提质增效三个阶段,旅游发展基础有效改善。 条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
相对而言,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等我州及藏族聚居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风光相对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地方。 由于气候和海拔原因,冬长无夏,高寒缺氧的制约更加明显。 。 目前,随着云南22条旅游新规的实施,迪庆旅游与大理、丽江等周边地区一样,原有的模式已不再适合市场需求。 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时代阵痛。 香格里拉旅游进入了新的平台期也是瓶颈期。 当时环保督察组对迪庆进行了环保督察,督察意见对于迪庆来说是一个比较制约的因素。 “生于忧患大理丽江旅游防骗,死于安乐”。 在旅游业衰退之际,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深思熟虑、辨别清楚就显得尤为重要。 站在十字路口,深入思考判断,对寒期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彻底翻新、焕然一新,并不是什么福气。
回顾过去,迪庆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旅游消费新业态认识不够深入。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出行水平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 旅游需求不再局限于“吃、住、行、游、购、娱”,而是逐渐扩展到“商、住、娱”。 “学习、休闲、爱奇”等新业态拓展,传统观光游转变为休闲度假游,出行方式由跟团游向自驾游、自助游转变。 但我州部分景区没有规划、没有响应、没有跟风。 他们还处于以旅游为主的“门票经济”的“原始”状态。 有些景点多年来一直保持原状,没有开发新的景点。 对于旅游项目来说,淡季吸引游客难度更大。 各地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他们随意无序发展,随意在景区建房,随意占用农田。 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才是迪庆赖以生存的最大后盾。 没有生态,香格里拉就失去了基础。 生存的基础。
有些地方认为我们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格里拉”品牌,是行业中的佼佼者,逐渐丧失了奋发进取的志向。 “香格里拉”品牌不但没有建立和发扬光大,反而引来外界的质疑和误解; 有些地方,壁垒森严、狭隘主义盛行,将景区围起来、围起来,收费。 高原涉藏地区的游客不但没有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反而感受到强烈的排斥和敌意; 有的地方,比如景区门禁系统的管理,没有探索如何改进服务模式。 在公交车上,他们粗鲁无礼地要求游客提供身份证件进行验证,然后驱赶游客购买门票进入。 再加上新闻和网络上曝光的刷卡费、恶匪扎西等事件,“人祸”问题尤为突出,给香格里拉的建立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拉品牌。 严重不符合香格里拉的精神内涵,影响香格里拉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形象大理丽江旅游防骗,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是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旅游涉及面广、部门多,协调难度大。 但我们国家仍然主要依靠旅游部门来抓旅游业。 由于人少物多的限制,旅游部门人员有时会不堪重负,难以进一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们只能“头痛医头、痛医足”、“见孩子医孩子”; 一些景区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相互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投融资体系不完善、招商引资困难等因素,一些景区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 景区之间、市县之间、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尚未有效建立共赢合作。 协调机制导致旅游规划、线路设计、项目申报、宣传推广、游客引导等诸多环节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 尤其是维西,作为全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一直没有融入全州旅游。 它需要赶上、赶上时间和等待的精神。
三是规划理念不够高,设计水平不高,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一些景区的管理权限主要在县市级,无法按照“举国一盘棋”的思路进行有效规划。 文化元素不够细化、定位不准确、人文教育水平不足。 结果规划不到位,各走各的路,也有的不走。 根据规划实施情况,部分规划植入过多人工景观,景区过度商业化,破坏了景区自然景观和风貌。 旅游开发往往对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旅游集散中心、景区道路、停车场、公厕、污水垃圾处理、旅游交通标志、餐饮住宿等公共设施相对滞后。 安全设施、装备和应急措施有待完善,不能从整体上形成合理布局和优势互补。 对于维西旅游来说,这既是短板,也是机遇。 如果我们有认识,有正确的想法,规划时沟通好,充分总结前人的经验,我们一定会比其他已建成的景区取得更好的效果。 发展条件。
四是未能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化优势,打造“智慧迪庆”。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 然而,对于目前迪庆旅游的游客来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站或APP可以全面介绍迪庆各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的具体情况和情况。 实时来看,滴滴打车、微信扫码等新型支付方式还不太普及,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交通、通讯需求。
五是县际、乡际运输瓶颈依然存在。 目前,随着澧湘高速公路、澧湘铁路、香格里拉至维西、维西至大理交通主干道的逐步建成,我州旅游干线的交通瓶颈将逐步解除。 但连接景区和民族旅游村的线路路况较差。 道路狭窄,“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导致自助游散客游客在景区之间流动缓慢、旅游景点少、在路上时间长,增加了旅游成本。 加之迪庆极度寒冷缺氧,出行时间延长,让很多游客犹豫是否前往。 到达大理、丽江后基本不再前往迪庆,减少了游客流量。
六是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特色、效益不高。 对当地文化挖掘不足、资源雷同等因素,导致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没有特色,优势较差。 由于设计、包装、宣传或工艺等原因,旅游产品没有鲜明的特色,同质化程度较高。 有的沦为“地摊”,未能充分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能力,产品附加值不高。
七是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管理无序、难以预测的问题突出。 目前,我州旅游景区规划、创意策划、营销、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紧缺。 加强对旅行社、景区工作人员、出租车、旅游巴士司机、导游、领队的管理。 尤其是导游,基本上是一个相对无组织、独立的群体。 他们大多没有固定单位,没有固定工资,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迪庆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目前对该群体的管理还缺乏有效的方法。 尚无建立相应的评级机制来评判其服务质量。
八是宣传渠道狭窄,宣传效果差。 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但大多数旅游宣传推介仍采用传统方式,没有很好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媒体进行差异化、精准化营销和推广。晋升。 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没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香格里拉在州内外、省内、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的旅游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客源市场仍需进一步拓宽。
九是文化对旅游的支撑作用日益下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平台。 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 它们相辅相成,但不能混为一谈。 没有文化的旅游经济就会失去支撑框架。 没有旅游业作为平台的文化很少需要自我更新。 能力。 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才能奠定社会发展的支柱。 迪庆拥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茶马古道、梅里雪山、白水台、松赞林寺、虎跳峡、普达措国家公园等。与周边地区相比,迪庆虽然有有一手好牌,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未能使旅游业成为推动迪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产业。 这不得不说是“人间香格里拉之痛”。
~未完待续~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近期发表的文章
同时点亮小花“观看”、“点赞”、分享、转发。
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