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预测彩票号码骗局揭秘:4.3亿元损失背后的运作机制与防范策略
文|山人爱醉聊
“AI 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在社交媒体以及线下交流中,很多人都在热烈讨论 DeepSeek 等 AI 工具是否真的能够预测彩票号码。有的人宣称自己通过 AI 算法中了一等奖,还有人展示出所谓的“十中十”的成功案例。在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这种背景之下,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切关注。
本文通过对 183 位受骗者进行深度访谈,对 47 个相关网络平台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与 6 位 AI 领域专家进行对话,从而系统地剖析了这一新型骗局的运作机制、社会根源以及应对策略。
一、现象:技术外衣下的老套骗局
1. 骗局的市场规模与传播路径
我们的监测数据表明双色球 骗局,仅在 2023 年下半年到现在这段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以“AI 预测彩票”作为名义的骗局,已经导致了大概超过 4.3 亿元的经济损失,受害者的人数超过了 28 万。受害群体有着明显的年龄双峰分布情况:其一,是 25 到 35 岁的年轻白领群体,他们对 AI 技术充满了好奇;其二,是 45 到 60 岁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对财富的增长有着强烈的渴望。
传播路径分析显示,此类骗局主要通过三条渠道扩散:
2. 骗局的典型套路
案例追踪发现,“AI预测彩票”骗局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3. 典型案例
郑先生(35岁,软件工程师):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 AI 技术怀有浓厚的兴趣。去年 11 月,我在某一个平台上看到有人在分享使用 DeepSeek 来预测双色球中奖的经历。我认为这很有可能实现,因为大模型的能力确实非常强大。于是,我支付了 1998 元,购买了一个“AI 彩票预测器”。我使用了这个“AI 彩票预测器”两个月,但不仅一次都没有中奖,甚至连三等奖都没有见到过。最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张阿姨(56岁,退休工人):
邻居称她的亲戚通过 AI 多次中奖,并且把该软件分享给了我,告知只需交 888 元就能使用。我考虑到自己退休金不多,若能中奖补贴家用也挺好。然而,使用了一个月后,不仅没有中奖,反而被诱导继续充钱,对方称只有升级 VIP 才能看到“核心算法”。
二、结构:骗局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深入调查后发现,“AI 预测彩票”骗局的背后存在着一条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具有高度的专业化特点,属于灰色产业范畴。
1. 内容制作端
2. 传播运营端
3. 销售转化端
4. 资金清洗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骗局组织一般会进行“公司化”的运作。在其内部,有着严格的 KPI 考核以及奖惩机制。我们获取到的一份内部运营手册表明,客服人员的提成是与转化率直接相关联的。并且,顶级话术师的月收入能够达到 3 到 5 万元。
三、机制:多重因素催生骗局滋生土壤
1. 认知层面:技术神化与概率误判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对 AI 技术的认知偏差,并且形成了“技术崇拜”心理。我们的调查表明,有 83%的受访者认为“AI 应该具备预测一切有规律事物的能力”,同时他们对彩票开奖的随机性却缺乏基本的理解。
北京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于乃功教授进行解释:当前的 AI 模型,不论其有多先进,都没有能力去预测真正的随机事件。就好比让 AI 去预测下一次抛硬币的结果,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原因在于每次抛掷硬币都是独立的事件,并不会受到之前历史结果的影响。
2. 心理层面:暴富心态与从众效应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民众对于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焦虑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我们的社会心态监测情况来看,自 2023 年开始,对于“凭借非一般途径迅速实现财富增长”这一观点的认可程度提升了 23 个百分点。
社会心理学视角显示,人们面对此类骗局时存在三重心理机制:
3. 监管层面:跨域执法挑战与取证难度
此类骗局一般是跨地域进行运作的,并且会利用技术方面的手段来掩盖真实的身份,这给监管执法带来了挑战。
一位基层网安民警在我们的走访中坦言,这类案件存在取证成本高的情况双色球 骗局,并且周期较长。同时,受害人分散在各地,单笔金额也不大,在一些地方,这类案件的优先级可能不高。
四、路径:多维度构建防护体系
面对“AI 预测彩票”这种骗局,需要构建起由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个人等多个层面相互联动的防护网络。政府要发挥其监管和引导作用,企业要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个人则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共同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防护体系,以抵御“AI 预测彩票”骗局的侵害。
1. 政策监管层面
2. 技术防范层面
3. 社会宣教层面
4. 个人防护层面
五、结语:技术理性与社会韧性的双重构建
“AI 预测彩票”的骗局仅是技术迷信时代的一个代表。AI 技术持续发展,像借助“技术神话”来实施的骗局或许会以更繁杂的形式呈现。应对的办法不是否定技术进步,而是构建更理性的技术认知框架以及更具韧性的社会防护体系。
我们需要在敬畏技术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既不能将 AI 神化,也不能将其妖魔化。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避免成为技术迷信的牺牲品。
我们在《民生风险感知研究》中指出:社会风险防范能力是一个社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构建“防骗免疫系统”,这既是对个体的保护,也是对社会整体韧性的提升。
作者山人爱醉聊系深观中国研究团队进行了本文的调研,此调研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时代公众风险感知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