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提名领跑却颗粒无收 美国骗局国内公映徒有其名
每年奥斯卡颁奖结束后,总有几部获奖影片被引入国内公映。这已经成为影迷习以为常的一种情况。在商业大片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这些上映时间滞后且往往缺少大卖座元素的影片,总是表现得不太好。然而,能够沾一次学院的光,陶冶一下观众的艺术情操,即使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也是值得的。今年引进的《美国骗局》和往年不一样。该片在提名阶段表现出色,领跑全场,但在颁奖典礼上却什么奖项都没得到。它只有奥斯卡的名号,却没有与之相符的实际荣誉。就像影片从内容到形式,与那些在同一场典礼上竞争的种子选手有着很大的差异。
《贫民百万富翁》《一次别离》《艺术家》这些头顶奥斯卡光环的先辈有所不同,奥斯卡对于《美国骗局》而言只是个幌子。观众才不管是批片还是分账,也不管得了几尊小金人,奥斯卡只是能锦上添花、让大多数人觉得神秘而厉害的噱头罢了。《美国骗局》本身所具有的商业看点,是其作为批片引进的更重要原因。其五名主演,每一位都是我国影迷耳熟能详的好莱坞一线大咖。海报上他们一字排开,着装精致考究,发型走在 70 年代时代前沿,呈现出复古风格,其华丽程度足以叫板去年的《盖茨比》。主打骗术的题材很讨巧,会让人想起计中计、局中局那样的猫鼠游戏,还有利益的算计以及隐匿的动机,以及最后一秒的逆转;并且骗术电影的产量非常低,还记得去年《惊天魔盗团》受到的追捧吧;另外,从预告片到海报的基调来看,影片还隐隐约约地暗示这是一部像《十一罗汉》那样充满妙趣的轻喜剧,轻松又诙谐,谁会不喜欢呢。
停!继续这样写下去,会让人怀疑这是一篇宣传新闻稿。我列举了很多卖点,每一条都好像能引发一次捞金潮。然而,看过影片后就会明白,其实这些卖点一条都站不住脚。片中五大明星确实并非只是客串,他们个个都极具表演力,光芒四射,并且装扮得极为时髦。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全都是借着怀旧的名义来自我形象破坏,定会把一大批无脑粉丝吓一跳:“蝙蝠侠”贝尔变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邋遢男,头顶秃得十分凄惨;大帅哥库柏那一头小卷发显得极为风骚;“公主”亚当斯穿着深 V 装满街奔跑,还放肆地跳着艳舞;“鹰眼”雷纳的飞机头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其角色也十分蠢萌可爱;唯一没有被造型师抹黑的劳伦斯,饰演的却是一个有胸无脑、粗俗暴躁的家庭主妇。喜剧和骗术元素与套路相差很远。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影片不好看,而是它的优秀之处与那些常见的众星云集、炫耀智商的偷盗片存在很大差异。
《美国骗局》与本片导演大卫·欧·拉塞尔的《斗士》以及《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能够构成“冲奥话唠三部曲”。影片中存在很多夸张嬉闹的言行举止。这些情节之所以好笑,并非是因为它们是由精心编排的巧合、误会、机关效应所形成的段子。反而与现实中见到旁人失态、出糗的真实情境极为相似。很多人观念中的喜剧,需像卓别林、周星驰的电影那样,能让人一看就笑得直不起腰来。然而,《美国骗局》追求的是一种余韵悠长、tough in cheek 的效果,或许你一时之间琢磨不出好笑之处,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逗乐了。客观地讲,拉塞尔的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决定了在国内商业市场中不会获得赞誉。因为存在文化差异,还有翻译会损耗艺术效果等情况,他所擅长的话唠幽默受到了诸多限制。那些精雕细琢的精彩对白,可能会让观众觉得冗长并且难以理解,只有多次观看之后,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巧妙之处。
拉塞尔的电影兼具打了鸡血般的爆发力以及肥皂剧式的喋喋不休。看他之前的几部代表作,像《夺金三王》《斗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这些作品中的主角们都没心没肺、神经大条,把天塌下来都当作被盖,显得无限乐观。他曾经的作品较为通俗且搞笑,以《夺金三王》为例,三个大兵也喜欢谈论人性,然而无厘头的情节以及刺激的战争场面会让你放松下来。拉塞尔因家庭问题陷入事业低谷一段时间后,最近他的几部片有了变化。他开始丢掉嬉皮笑脸,注重起人物表达。从《斗士》开始,他镜头下的角色越来越真实。这些角色有出众的品质,也有一大堆毛病。影片不会做主观评判,而是把这些人真实地置于银幕上,让他们的可爱之处发光,供观众品味。
因此,拉塞尔电影的一个特征是角色塑造很出色,而故事情节被挤压到次要位置。《美国骗局》延续了用人物关系推动情节、用演员飙戏撑满叙事的传统,这一手法取得了比前两部作品更显著的效果。拉塞尔给演员留出了充足的发挥空间,通过大量中景镜头让他们有充分的飙戏机会。影片最重要的张力来源是五个主要角色的关系。他们争吵纠纷时妙语如珠,肢体语言夸张,让故事充满生动趣味,甚至有一点卡通式的浮夸。例如亚当斯首度扮成英国贵族亮相,其姿态优雅撩人、旖旎性感,简直就像是迪士尼动画片里夜总会交际花的翻版。如果你喜欢琢磨和品味演员的表演,那么本片的群戏绝对不能错过。五个主要角色两两之间有对手戏,随意截取其中一段,都能展现出耀眼的演技火花。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骗术片。观众喜爱欣赏妙贼瞒天过海所展现出的精彩布局,奥斯卡也曾对《骗中骗》那样的高智商绝活青睐有加。这些影片都有让你嘴巴张成 O 型且拍案叫绝的效果。然而,既然《美国骗局》的特色在于表演大于情节,那么骗局本身的精妙程度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骗局所折射出的社会形态和人性真相。其实“Hustle”这个词被译为“骗局”,可能会引发误解。片中的“Hustle”,指的是一种能够忽悠人并且不择手段为自己谋利的处世智慧,就如同旁白所说,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影片的主要线索是一对骗子从被迫到反败为胜,这种情况在同样名为《Hustle》(飞天大盗)的英剧里经常能看到,然而故事的重点显然并非骗术的高超。行骗高手欧文行事谨慎持重。他名义上是在为联邦调查局戴罪立功。在整个诱捕过程中,他一直牢牢掌握着行动的命脉。他与女伴西德尼配合得非常默契。他们将每一步都经营得精确无误。如果是普通的偷盗片,结尾通常是雌雄大盗逃脱法网并趁机狠捞一笔。但这两位只想在这场博弈中生存下来并全身而退。与之相反,年轻的探员里奇犹如一个头脑发热的赌徒。他神气活现且趾高气扬,实则满腹急躁冒进。从他用一头小卷来掩饰正常发型这一点就能看出,此人外强中干,心理承受力不佳,职业素养不达标。一方面,他雄心万丈,不断给行动加码,从只想抓几个骗子一路升级到想要扳倒政客和黑帮大佬;另一方面,他无力掌控全局,被骗子牵着鼻子走,只能诉诸暴力来解决问题,并且还不断犯下各种业余错误,差点就被欧文那撒泼的妻子坏了大计。
其实,欧文和西德尼的骗术很盛行,或者在诱捕行动中反客为主。这不是因为他们的骗术很厉害,而是他们懂得利用人的弱点。他们所展览的正是别人所需要的。所以,有意愿的人就会上钩,一钓一个准。甚至有人想坦白,别人都不相信。全片最核心的台词是欧文说的“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这是一切骗局成功的前提,也是一切悲剧的源头效应。在影片所呈现的那个充满尔虞我诈的世界中,这简直就像是能够达成任何目的的神奇魔咒。例如,艾米·亚当斯的英国口音并不纯正,但她依然成功地骗过了一大批见识广博的探员、政客和黑帮分子,就连那个连阿拉伯语都会说的老家伙也不例外,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她就是她所声称的那个身份。小探员里奇最为悲剧。他满心以为这位英国贵族佳人对他倾心,可惊闻真相后,他几乎崩溃。上司讲了三次冰钓故事美国骗局 台词,小探员都没有耐心听完,这勾勒出了他的人生写照:总是自以为是,妄下结论,从不想去搞清真实状况。因此,在这场智慧博弈中美国骗局 台词,他输得很惨,肠子都悔青了。
骗术称手好用,伪装无往不利。欧文需一丝不苟地打理稀疏毛发,西德尼要躲在英国口音和爱尔兰出生地身份背后,仿佛这样才能保持自信。他们找借口,费尽力气自欺欺人,只是为了生存。影片的结局显示,像他们这样有头脑、有门路且有行动力的人,是完全可以不通过违法途径来养活自己的,甚至还能生活得很滋润。然而,在那个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过于急功近利,都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想尽各种办法去寻找能够直达财富金字塔顶端的捷径,并且财富往往与罪恶紧密相连、一同产生。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通过锦衣华服、旧式汽车以及古董微波炉等这些视觉方面的表象,展现出了这场年代秀所具有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它能让我们切实地领略到一个时代的风貌。
影片中还有一条重要的支线是西德尼的爱情。有趣的是,爱情的价值观是通过欺骗来体现的。西德尼先后爱上了两个男人,小探员被她英国身份的伪装所吸引,然而一旦伪装被揭开,双方的爱意就立刻消失了。而西德尼和欧文一开始就向对方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包括她舞女的出身,以及他秃发、大肚腩的不英俊外貌和不光彩的职业。所以欧文的妻子一再羞辱他,欧文的某些举止让他堵心不已,即便如此,西德尼依然能毫无保留地爱他,并且最后愉快地与他组成了家庭。正如欧文在旁白中所说,他们俩在一起时,可以坦诚相待,不必掩饰,没有尴尬,也没有秘密。对于以行骗为生的灵魂来说,能找到一个如此自在相处的伴侣,该是一种极为奢侈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