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40年骗局揭秘:外资送钱背后中国企业被坑惨了,高通大唐合资真相曝光
合资的骗局被揭露了:外资大量地“给予钱财”,在这 40 年里,中国企业遭受了极大的困苦。
贸易战停战已经过去了两天。然而,就在国人逐渐放松警惕之际,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
上月,华尔街邮报传出消息:高通打算与大唐一起组建合资公司,并且这个合资公司将专注于手机芯片市场。
有人说:“这是中国开放市场的伟大证明!”
有人说:“这将助力中国自主芯片的发展!”
还有人说:“这是对中国低端芯片的一次绞杀!”
今天,老铁选择站出来,是时候揭露中国合资企业残酷的真相了!
高通合资,事情没这么简单
中国合资的目的:借鸡生蛋
合资,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像结婚一样,一起进行经营活动,共同承担盈利和亏损。
中国当年搞合资企业的原因较为单纯。一方面是自身缺乏资金,另一方面是缺乏技术。而创办合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起到帮助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中,中外合资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涌现出来。那时候的我们,想法较为单纯,一方面是要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是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接着实现超越,重新夺回市场。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西方企业不想让我们接触先进技术,他们连我们仅有的家底都视为猎物。
他们,连骨头都不留给我们....
高通合资的目的:杀鸡取卵
这次高通与大唐展开合作,从表面上看像是在为中国芯片提供助力,然而实际上它却是在对原本就较为脆弱的中国自主芯片进行绞杀。
要明白,此次大唐与高通展开合作的方向为中国的低端芯片,其直接的竞争对象是紫光展锐。
到时候大唐会将高通芯片贴上“自主研发”以及“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标识,接着在国内以低价进行倾销,并且与紫光展开价格战。
如此一来,展锐因独立研发而亏损多年,必然会遭到沉重打击,以至于还手之力都没有,甚至还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4000 多名研发人员经过长达 17 年的摸索,投入数百亿人民币持续进行研发,才造就了世界第三的芯片厂。这家芯片厂没有在与国际大厂的肉搏战中失败,却有可能在即将盈利之际被合资企业以光明正大的方式搞垮。
展锐倒下后,高通趁机上位。高通将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掌控合资公司以及中国市场的主导权,从而能够彻底掌控中国芯片的发展,如同掐住了中国芯片的脖子一样。
当然,更让人感到气愤的是,紫光并非个例。在近几十年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当中,被打倒、被击败的又何止这一家呢……
被合资打垮的中国企业
被腰斩的中国电子屏显科技
1997 年,上海广电集团开始正式进军全球市场。当年,在业界的专业评测方面,上广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拥有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被视为中国未来电子屏显科技的“希望”。
然而,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NEC)找上了门。
在首次拜访时,NEC 的技术代表一开始就对上海广电的电子屏显示百般挑剔。在中国技术人员愤怒的目光下,日本技术人员只是平静地掏出一块屏幕,便让全场都陷入了沉默——这块采用 4MASK 工艺(生产过程采用 4 次曝光)生产的液晶显示屏……
中方技术人员认为,这就像是一颗炸弹。在 90 年代末,液晶显示屏这种“尖端工艺”,当时我们只是对其有着美好的憧憬。而按照日方所说,采用 4 次曝光就能批量生产高品质液晶显示屏,这是我们难以达到的高度。
于是,在上广集团的决策层内心,面对所谓的“先进技术”时,就感觉自己彻底落后了,随即决定与 NEC 展开全面合作。
2003 年,投入了近百亿资金。之后,中日广电 NEC 合资公司宣告正式成立。然而,原本以为从此可以更上一层楼的上广集团,万万没有想到,噩梦才刚刚拉开帷幕。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日本方面提供的技术,未能达到之前所保证的 98%的生产合格率。整整一年的时间,广电 NEC 耗费了几千万,损耗了上千张玻璃,最终得到的却是严重残缺且无法使用的“废品”。
其次,在之前的协议里,中方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是由日本方面全部承担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日本方面常常以各式各样的借口来拖延培训的时间。正因如此,广电 NEC 陷入了无人可用的窘迫境地。甚至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司的基层都是由 2000 名农民工来支撑的。
当然,糟糕的情况不仅仅只有这些:
日本 NEC 方面,在合作洽谈中时常恶意隐瞒技术并加收“转让费”,若不满足其要求就会撤销合作。
NEC 外派的日本工程师,时常以工艺调整作为借口,大肆进行“临时违反”的行为。如果不同意他们的做法,他们就会摔碗然后离开。
日本人,吃准了上广集团是国企的痛处!
为了挽留NEC,上广集团拒绝了与京东方的屏显研发合作;
上广集团处于极为窘迫的境地,为了能够挽留 NEC,依旧毅然决定咬牙吃下日本的落后生产线。
最终,经过 6 年的长时间拉锯。曾非常兴盛的上广集团,由于资不抵债。宣布了破产。那在电子屏显领域被寄予很大期望的种子选手,从此便成为了过去的事情。
鸡蛋与猪肉
1995 年,小天鹅洗衣机的销量达到了 192 万台以上。此后,它正式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洗衣机制造商,且具备了生产全系列洗衣机的能力。
当年,日本松下电器主动向小天鹅伸出了橄榄枝,期望能与小天鹅进行合作技术研发。当年的小天鹅电器,其科研能力尚显不足,但它最终选择了接受松下的这一橄榄枝。
松下冷压公司和松下冷机公司这两家中日合资公司,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宣告成立。而当时已经陷入陷阱的小天鹅,对此却全然没有察觉。
松下的算盘打得颇为精妙:若要重新打入中国市场,采取强硬对抗的方式是得不偿失的。与其双方都遭受损失,不如选择合作并逐步渗透。
这一点,小天鹅是清楚的。然而,他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松下从未有过长久共赢的想法。
松下的“技术支援”使得原本以独立开发新型产品为目的的松下冷压及松下冷机,变成了山寨“松下成品”的皮尺部。连续三年的这种技术支援,既荒废了合资公司的科研团队,又极大地促进了小天鹅成品电器的品质提升。到了第四年,小天鹅所售卖的成品电器,其技术含量竟然超过了它自身的技术储备。
松下的阴谋达到了:
2006 年时,小天鹅在表面上仍在中国市场有影响力。其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中,超过 60%都与松下电器存在直接关联。在威逼利诱的情况下,仅仅过了几年,松下电器就从小天鹅那里累计收取了 3.1 亿专利费。
自此,小天鹅就如同松下盘中已经煮熟的鸭子一样。在遭受着一步一步的牵制和阻碍之下,已经处于衰落状态的小天鹅,最终在 2008 年被美的所收购。
对于这次“战役”又白洗衣片是骗局,松下(中国)顾问张仲文宣称:一只猪和一只母鸡合资开餐馆。鸡用自己下的蛋来出资,猪用自己的肉来出资。当猪肉被割完之后,合资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吗?
电熨斗中包藏的祸心
上世纪 90 年代,国产红心家电素有“半壁江山数红心”之称。它成为了法国 SEB(赛博)家电进军中国时遇到的最大阻碍,就如同一个拦路虎般。
然而,当时的红心家电对杀气腾腾的法国赛博并未保持足够的警惕。在法国赛博的“示好”举动之下,1996 年,中法合资的上海赛博电器公司正式宣告成立。
当年,法国人提出了要求。赛博的小家电被定位为高档家电,且档次高于红心。借着红星电器的销售网络,法国赛博在当时的中国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
但是,赛博的野心不止如此!
红星的利用价值逐渐消失后,法国人开始运用自己的股权。他们恶意让红星预算减少,通过财物控制权将利润转移出去。并且在广告宣传方面,还特意降低了红星品牌的形象。
法国人进行“操纵”,仅仅 3 年时间,红星电器就从一个每年盈利几百万的很受欢迎的东西,变成了亏损 3000 万的让人避之不及的“瘟神”!
中国投资人纷纷撤回投资资金。法国赛博在持续进行暗中收购的行动后,最终达成了对红星的全部股权占有,实现了全资占有。
自此,中国“红星电器”具备全系列家电的自主研发能力,它成为了法国赛博的廉价生产车间。同时,红星电器历经二十年才构建起来的庞大销售网络,却给法国人做了嫁衣。
当然,类似的“合资”致死案例,在如今的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北方印刷公司与三菱开展合作,在 4 年的时间里实现了 4 个亿的销售额。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企业遭受了几千万的巨额亏损,中方母公司沦为了打工者。
统一润滑油的情况更为干脆。在经历了合资操纵之后,它直接被壳牌石油所收购。这使得中国润滑油市场的中外实力对比发生了直接的倾覆反转。
中国绝不能再被外资吸血
中国在合资企业领域损失有多大呢?我们先来看一串数据。
外资在 28 个中国主要产业里,在 21 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而他们控制的方式,正是通过合资。
商务部前两年发布的关于合资企业的报告表明,合资公司在化工领域占据全国 1/3 的市场,在机械领域占据全国 1/3 的市场,在医疗领域占据全国 1/3 的市场,在电子领域占据全国 1/3 的市场。
在汽车行业中,外资主导的品牌对中国汽车的销售额有着直接的控制,其控制了 80%的销售额。同时,在市面上行驶的合资车,其中 95%都采用的是国外技术。
2017 年,中国汽车的成交额为 3.8 万亿。其中,外资捞走了 2 万亿。中国既提供原材料,又进行生产和销售,然而,竟然比外资少赚 2000 亿。要知道,外资基本上是净赚的,而中国却要用仅 1.8 万亿去维持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运转。
在玻璃行业,全国最大的五个玻璃制造商全有外资背景;
在啤酒行业,除青岛和燕京两个自主品牌,其他全部由外资操控;
在家电行业,18家国家级定点企业中,11家有外资背景;
全国电梯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五家厂商都具备外资背景,并且它们的总产量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 80%。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中国人付出的血汗钱啊!比如美国企业在华的分支,它们每年从中国赚取的利润超过 800 亿美元。并且它们在华的总资产已经超过 11000 亿美元,这个数值占据了中国一年 GDP 的近十分之一。
中国在合资领域存在着数量极多的失败案例,所付出的代价极为惨痛。如今,我们必须清醒过来,要明白在合资这块大蛋糕当中,大部分外资根本不是怀着真心来帮助我们的,而是怀有其他的阴谋。
国人必须铭记:在发达国家的字典中,资本具有逐利性。所谓没有利益就不会行动,他们不会真心地去帮助我们。
在中国,他们利用合资垄断市场;
在中国,他们利用合资不断的捞钱;
在中国,他们甚至还利用合资打垮我们的民族企业!
中国曾经有一些风光一时无两的本土日化品牌,如白猫、活力 28、海鸥、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在面对外资品牌大举进攻的局面时,一些本土日化企业选择了合资之路,然而最终却被外资彻底吞噬,一无所有。
经济惨案一条又一条地告诉我们:中国绝对不能对外国合资抱有天真的幻想!
老铁认为,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下定决心,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以当前各行业的本土大型企业作为龙头,在发展自身技术的同时,走上海外并购的路线。不管你的背景是什么,只要我拥有绝对的股权优势,就必须让你交出技术。谁不交,就叫谁离开!
中国企业又白洗衣片是骗局,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中国绝不能再被外资吸血
中国在合资企业领域损失有多大呢?我们先来看一串数据。
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他们控制的手段,正是合资!
根据商务部前两年关于合资企业的报告,合资公司在化工、机械、医疗、电子等领域占据全国1/3的市场!
在汽车行业,外资主导的品牌直接控制了中国汽车80%的销售额,市面上跑的合资车,95%都是国外技术。
2017年,在中国汽车3.8万亿成交额中,外资就捞走了2万亿。而又出原材料又生产又销售的中国,居然还比外资少赚2000亿!要知道,外资基本是净赚,而中国去要用少得可怜的1.8万亿去养活整个中国汽车产业!
在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什么?是中国人的血汗钱啊!以美国企业在华分支为例,他们每年从中国赚走超过800亿美元的利润。而他们在华的总资产,已经超过11000亿美元,这个数值,占据中国一年GDP的近1/10!
国人必须铭记一点:在发达国家的字典里,资本都是逐利性的。所谓无利不起早,他们绝不会真心帮助我们。
在中国,他们利用合资垄断市场;
在中国,他们利用合资不断的捞钱;
在中国,他们甚至还利用合资打垮我们的民族企业!
比如曾经风光一时无两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白猫、活力28、海鸥、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在面对外资品牌大举进攻时,一些本土日化企业选择了合资路,却最终被外资吃干抹净。
一条又一条经济惨案告诉我们:中国,绝不能对外国合资抱有天真幻想!
中国制造业自身更需砥砺前行
笔者在进行反思,国内为何难以出现由基础制造业发展而成的巨头呢?为何总是期盼着中外合资呢?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企业所有者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不可否认,90 年代开始创业开工厂的那些人,大多是从家庭小作坊起步的。他们受到自身眼界或远瞻性的限制,不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有了钱后就认为可以一本万利,从而失去了进取心。如今到了人口红利结束的时候,十有八九是会倒闭的。但现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有眼界且有进取心的人不会去开工厂或者进行工厂投资。因为工厂属于长线投资,其回报率较低,并且回报所需的时间极为漫长。所以,拥有资本的人都转而投身于 IT 领域、金融领域或者进行房地产炒作了。
政府存在局限性。美国 90 年代的科技风暴至今仍有影响。国家一直大力倡导高新技术行业,淘汰低附加值企业。然而却不知,一个国家的血脉恰恰是那些爹不疼、娘不爱的基础制造业。为何单发 J10 一直不肯使用国产发动机呢?万一有一天俄罗斯不给我们提供发动机了,那么这些飞机真的就只能闲置积灰了。
科学家并未得到应有的敬重。每次看到线下广告中那些娘炮小鲜肉的代言,我都会陷入沉思,脑海中幻想实业家、航天英雄、工程师、研究员等在未来某一天也能拥有这样的社会地位和名望。
科研体制存在悲剧,大家都只崇拜一夜暴富和一夜成名,却不愿给研究前线的人员足够关注与支持,这导致我国的人才不断流逝。我期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所有默默为我国做学术和基础建设的人,都能走到前台,接受全国美少女的掌声。
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存在问题。它不仅害了学生,还对千千万万的工厂产生了不良影响,简直可以说是害死人啊。
许多工厂期望进行转型升级,希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前来。大家都存在一种现象,即吃皇粮的人瞧不上白领,白领又瞧不上蓝领。真正从技校毕业的人当中,有几个懂得真正的技术呢?只是一味地将人都往大学里送,难道就不存在需要技术人才的地方了吗?
现在中国有很多人被称为键盘党。他们一方面觉得制造业的工资比较低,所以不愿意去做;另一方面呢,他们整天在网上闲逛,却不做实际的事情。对于那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他们又没有能力去做。这些人高的工作做不了,低的工作又不愿意做,只能在网上胡乱发表言论,吐口水。
最后,从中国的人口基数来看,是完全有能力同时容纳低端产品与高端产品相互依存的格局的。想象这样的情景,A 公司设计出一款 Xphone 后,给隔壁工业区的 B 模具厂商打电话商议开模事宜,试模成功后联系附近省份的 C 工厂让其报价生产,C 工厂接到订单后给 DEF 等供应商打电话准备备货,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A 公司与 G 网络公司联合起来,和 H 销售商一起进行线上线下的产品推销,最后由 I 快递公司将产品发送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