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2270字,阅读需11分钟
  • 117
  • 0

央视曝光甲醛治理黑幕:检测数据造假、孩子健康成牟利筹码,华绿城垂直除甲醛服务商提供热催化源头治理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4月20日 09:08,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月,央视曝光某甲醛治理公司通过操控检测数据、编造白血病案例等手段制造恐慌,引发舆论轩然大波。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培训手册明确要求加盟商:“检测不是目的,关键是让客户看到超标数据。正如四川大学陈金伟教授所言:“甲醛治理不是玄学,而是基于科学的风险管理。

央视曝光除醛乱象之后,有 20 个家庭进行了血泪控诉。他们指出,甲醛治理行业存在着“完美骗局”,这种骗局正在吞噬着人们的健康。

华绿城是垂直除甲醛的服务商,采用热催化源头治理,不会反弹,联系李工,电话是 13713521434

2024 年 8 月,央视将某甲醛治理公司的行为曝光。该公司通过操控检测数据,还编造了白血病案例等手段,从而制造了恐慌,这一行为引发了舆论的极大波澜。然而,记者深入走访了 20 个受害家庭。之后发现,这场“甲醛焦虑”背后的真相极为触目惊心。检测仪器变成了“变形金刚”,治理药剂沦为了“空气清新剂”,甚至孩子的健康也被商家当成了牟利的筹码。

一、数据造假:从 “科学检测” 到 “数字游戏”

成都杜女士的案例里,某知名治理公司在初检时把甲醛数值“调”到了 0.3mg/m³(国标是 0.08mg/m³),收了 2990 元治理费后,复检数据“奇迹般地”合格了。可是入住之后,孩子出现了胸闷气短的症状,第三方 CMA 检测表明甲醛超标 1.5 倍。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培训手册有明确要求,即加盟商要做到:检测并非目的,关键在于让客户能够看到超标数据。

走访发现,有至少 15 个家庭遭遇了类似“数据操控”的情况。检测人员通过两种方式来篡改结果,其一,在仪器的隐藏页面设置“+0.03”这样的基数,从而让所有数据都变得虚高;其二,利用显色液来控制检测颜色的深浅,滴数越多,“甲醛浓度”就越高。北京森家环保的加盟商透露,如果不按照这样的操作方式进行,总部就会停止派单。这种套路是“初检吓单、复检骗单”。它使得消费者处于焦虑的状态,并且被迫掏出腰包。

二、治理失效:从 “专业服务” 到 “掩耳盗铃”

杭州王女士花费 6000 元来治理甲醛,商家声称“24 小时除醛率达 96%”,然而治理过后,她家中依然存在刺鼻气味。经检测得知,甲醛浓度从 0.2mg/m³降低到了 0.1mg/m³,即便如此,依然超出标准 25%。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治理公司会运用工业胶水将板材表面进行封闭,在短期内数据会有所下降,但是在 3 到 6 个月之后,甲醛的反弹率超过 80%。更恶劣的是加盟除甲醛骗局,部分药剂含苯系物,造成二次污染。

记者调查得知,12 个家庭的治理效果都未达到标准。在这些家庭中,有 3 户是因为治理而致使 TVOC 超标。上海消保委进行测试后显示,在 20 款主流空气净化器里,只有 5 款能够对甲醛起到明显的净化作用,并且还需要持续运行。商家借助消费者“治理就意味着安全”的这种心理,把“除醛”包装成了“一次性解决、永远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产业链黑幕:从 “品牌包装” 到 “灰色产业”

某头部治理品牌的加盟商透露,该公司借助“加盟模式”进行大肆扩张。只需缴纳 600 元,就能够办理虚假资质证书。经过 3 天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在电商平台上,“甲醛检测证书”和“治理资质”都明码标价。并且还承诺“不进行严格审核,基本上都能通过”。部分治理公司更为讽刺的是,它们盗用正规机构的名头,还伪造 CMA 报告,从而形成了“检测 - 治理 - 维权”这样一个完整的欺诈链条。

在深圳,有某家冒牌公司盗用知名检测机构的名号来接单,并且检测人员竟然是临时招聘的保洁员。北京森家环保被揭露会使用“白血病案例”以及“孕妇流产数据”去制造恐慌,其宣传手册的首页上非常显眼地印着“甲醛超标 = 白血病风险增加 20 倍”这样的恐吓话术。这种把健康问题进行极端化处理的营销手段,能够精准地击中消费者的痛点。

四、监管缺位:从 “行业失序” 到 “维权无门”

在 20 个家庭里,只有 2 户通过法律途径成功维护了自身权益加盟除甲醛骗局,而其余的家庭都因为“证据不足”或者“检测标准模糊”而败诉。北京朝阳区市监局在接到加盟商的举报之后,竟然以“合同纠纷不属于监管范畴”为理由进行推诿。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室内污染而引发的急诊病例达到了 430 多万例。然而,甲醛治理行业目前依然处于“三无状态”,具体表现为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没有强制的资质认证,也没有长效的监管机制。

更值得引起警惕的是,部分地方政府把甲醛治理划分归类为“家政服务”,其监管的力度要远远低于食品和药品领域。当记者询问“怎样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的时候,某一位监管人员坦率地说:“我们自身并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只能够依靠企业自己进行自查。”这种对违规行为“装作没看见”的态度,使得不法分子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五、破局之道:从 “科学认知” 到 “制度重构”

面对乱象,专家提出三重解决方案:

源头控制

推广甲醛释放量≤0.025mg/m³的 ENF 级板材,构建家具环保追溯体系。

技术革新

支持浙大冰虫等企业去研发渗透分解技术,以达到在 5 年质保期内甲醛浓度能够持续达标的效果;

监管升级

强制将检测与治理机构进行分离,并且建立起“黑名单”制度,对那些进行数据造假的企业实施终身的行业禁入措施。

消费者需要理性对待:可以选择 CMA 认证机构来进行检测;在治理之前,要求查看第三方的复检报告;要拒绝“低价套餐”所设的陷阱。就像四川大学的陈金伟教授所说的那样:“甲醛治理并非是一种神秘的学问,而是基于科学的风险管理。”

结语:当健康成为生意,谁来守护底线?

甲醛治理行业存在“完美骗局”,其本质是资本对公众健康焦虑的精准收割。数据存在造假情况,资质也有伪造现象,还存在虚假宣传,并且监管存在缺位。每个环节都能暴露出人性的贪婪以及制度的漏洞。20 个家庭发出血泪控诉,这既是对黑心商家的声讨,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即在利益与生命面前,任何“灰色地带”都不应该存在。只有用雷霆般的手段把黑色产业链斩断,才能够让“甲醛焦虑”不再成为把钱包掏空的那种无底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