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防骗 来加拿大一月接20通诈骗电话,分享经历与防骗建议助海外及将出国朋友
来到加拿大一个月,我接到的诈骗电话有 20 通之多。这边的诈骗电话就如同那怎么都打不死的小强,实在是让人觉得很恶心。
我进行了一次搜索,发现美国以及英国等国的华人也收到了这类诈骗电话,且诈骗手段完全相同。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分享自身经历,并给出防骗建议,希望能对身处海外的朋友以及即将出国的朋友有所帮助。同时怎么防骗,也欢迎大家顺手分享给留学生和移民朋友。
办理新手机卡后的第二天,我接到了第一通诈骗电话。这通电话是提前录制好的语音,先是英文,然后是中文。根据我的回忆进行整理,或许存在出入,但大致意思就是如此。
随后用中文重复了一遍。
现在回过头去看,电话中使用中文这件事本身就显得很奇怪。然而,当时我们确实没有留意到这个细节。或许这与加拿大华人数量较多有一定关系吧。下文将会专门对这一点进行阐述。
第一通电话我未按语音提示摁 9 就直接忽略了。因为我确信没有用 UPS 给别人寄包裹。当同样的电话又打来两次后,我出于好奇摁了 9,随后就转到了人工。
你好,你的包裹从多伦多寄到了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包裹里有一本书,在这本书里面有一张中国银行的信用卡。因为没有提前在海关进行申报,所以现在面临着处罚。
我脑海中出现了无数个疑问:我到底在什么时候给云南昆明寄过东西呢?我究竟在什么时候寄过书,并且书里面还夹带着信用卡呢?我到底在什么时候拥有了中国银行的信用卡呢?!
我的本能并非挂断电话,而是心生疑惑,感到愤怒,想要弄清楚那些本不存在的事情,甚至还渴望讨个说法。就这样,有了如下的对话:
“你的包裹的订单号是 x%#@”(订单号是随便编的)
“你的名字是?”
"孟庆伟"(我还说了是哪几个字)
“你的地址是?”
这时候我察觉到有些不太对劲,感觉对方是在打探我的个人信息!我对对方的身份提出质疑后,对方称因为我违反了某某海关条例,所以面临处罚,并且 UPS 将会执行处罚。此时已经很清楚了,不管怎样,UPS 都没有司法处理权。当我戳穿对方后,他说需要向主管汇报,看看这样的案例该如何处理。
然后?当然就没有然后了。
回头看这个诈骗电话怎么防骗,我并非如自己所想那般“聪明”。我不经意间给了对方我的姓名。所幸的是,我始终没有停止质疑,及时止住了损失,没有给对方地址、社会安全号以及银行信息等隐私信息。
后来接到很多诈骗电话,我直接挂断了。还有的时候,我直接用中英文把对方骂回去了。
我整理了骗术特点和防范建议。
一般是英中电话或者英文电话。倘若身处海外,打来的电话里使用了中文,那么通常可以判断为诈骗电话,直接挂断就行。很显然,这类骗子的目标主要是华人,比如初来乍到的、英文不太好的、警惕性较差的以及心里有鬼的华人。确实,存在华人骗华人的情况。
多伦多的朋友和银行店员都表示,存在只使用英文的诈骗电话。这种情况会使判断的难度增加。但要记住,通常情况下,公司、政府等机构很少会主动通过电话来联系你。即便在少数情况下会打电话,那宁可错过电话,也不要被骗。
再说,要是真的是重要电话,对方通常会留下语音留言。这样一来,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查看来电号码以及对方的身份。避免了实时决策,很多时候被骗是因为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进入了骗子安排好的情节,进而降低了警惕性才发生的。
一般会自称是 UPS 快递公司,也会自称是 FedEx 快递公司,还会自称是 DHL 快递公司等。同时,也有自称是加拿大卫生局等政府部门的情况。
机构通常很少会主动通过电话来联系你。从保护自己的角度考虑,即便偶尔误伤到他人,也比自己遭受欺骗要好。就像我曾误将宜家的配送人员当作了骗子,之后向对方道歉并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始终保持警觉始终是一件好事!
3.有时会显示来电归属地,有时候不会显示。
来电号码的归属地并不重要。这个信息没有丝毫价值。骗子能够随意显示号码以及其归属地。
骗术本质上属于一种博弈行为。如果对方知晓你的信息越多,那么这对对方而言是最为有利的。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最有可能使你陷入圈套而被欺骗。
不要在电话中提供个人信息,比如姓名、住址、学校或公司名字等。也不要提供社保号、医保卡号码、银行账户号码以及亲属姓名和联系方式。
人在很多时候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其中也包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应急反应。例如,我的实际反应是回应对方,而非挂断电话。这种实际反应显得更加感性,而挂断电话则显得更加理性。
Don't lean in. Stay away.
你在海外是否遇到过类似的诈骗电话呢?你又是怎样对其进行处理的呢?
你还遇到过哪些离奇的诈骗?有哪些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