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老板被假阿里腾讯人员骗买小程序服务费,官方辟谣
多名深圳老板表示,有自称是阿里公司和腾讯公司的人员邀请他们参加会议,还鼓动他们购买数万元的小程序服务费。等他们签约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邀请他们的是小广告公司。南都记者进行暗访,发现了其中存在很多猫腻。支付宝和腾讯先后发布了辟谣公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单位也澄清自己并未组织此类活动。
(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题图:相关小程序诈骗会议现场
日前,深圳有多名网店老板向南都记者进行反映。这些网店老板称,有自称是阿里巴巴公司的工作人员,邀请他们去参加“阿里官方召开的小程序研讨会”。在会议的现场,他们被讲师进行了“洗脑”,并且交纳了数万元的小程序服务费用。他们事后才发觉,研讨会上被高价推荐的那些小程序注册服务、认证服务、开发服务、占名服务、关键词推广服务等,实际上用户是能够自己去操作的。并且官方的认证只需几百元,而量身定制的话也不过几千元。
南都记者在网络搜索中发现,全国各地都存在此类被骗的案例。对此,支付宝作出了澄清,称其没有开展此类活动,并且从未授权任何公司以官方名义举办类似活动。同时,腾讯也作出了澄清,表明自身没有开展此类活动,也从未授权任何公司以官方名义举办类似活动。
骗局:参加小程序公开课,交了2万元发现货不对板
潘先生家住在深圳宝安。他是一名销售运动产品的网店店主。今年 6 月,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的邀请。对方称自己是阿里巴巴公司新零售的工作人员。对方想邀请他参加阿里巴巴官方首次在深圳召开的支付宝新应用新零售全国普及峰会。受邀的企业有机会优先入驻到支付宝新零售平台。受邀企业还能享受支付宝的流量资源和资金扶持。
6 月 30 日,他抵达福田东方银座美爵酒店并参加了此次会议。在现场,他购买了价值 21800 元的小程序服务套餐。之后,他才发觉与自己签合同的并非阿里巴巴公司,而是深圳市前海誉君科技有限公司。潘先生急忙致电阿里巴巴客服,对方回应称此活动并非阿里官方活动。心知自己受骗的潘先生,多次找对方要求退款。然而,签约合同中存在不利条款,即自付款之日起 1 日后不予退款。经过多次沟通,潘先生最终追回了 70%的费用。
花近5万购买小程序服务发现问题后“堵门”要退款
今年 6 月下旬,在深圳从事鲜花绿植生意的罗女士接到了一个电话邀约。对方表示支付宝平台要在福永宝利莱酒店举办中小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6 月 27 日,罗女士参与了该座谈会。在工作人员的鼓动之下,她交了 47600 元,购买了一套“支付宝轻应用服务套餐”。他回忆称,当时有 10 多人购买了不同套餐。这些人的单个合同的服务费用都在 2 万元以上。
罗女士先交了费然后签合同。在签订合同时,她发现合同主体是深圳市移商互联传媒公司,于是心中产生了怀疑。之后她在网上进行查询,发现这家公司最近在各酒店频繁开办类似讲座。接着,罗女士多次找业务员要求退款。涉事的业务员口头答应退款,但一直没有任何行动,后来直接拉黑了罗女士。罗女士抵达该公司营业执照的注册地,而后发现该公司并未在注册地进行办公。
罗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去寻找该公司下一场讲座的会场。她向身边的个体户朋友多方打听类似的讲座信息,并且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朋友。在 7 月 18 日该公司举办的一场讲座时,罗女士遇到了深圳市移商互联传媒公司的人。她找到当时对接她的业务员,要求在现场退款。该公司因为担心罗女士“砸场子”,所以退回了 80%的费用。
现场工作人员:会议期间禁止拍照、录像、录音
7 月 21 日,南都记者得到受骗的深圳网店店主潘先生的协助。随后,记者参加了在深圳一家酒店举行的“2018 年新零售创新发展工程”峰会论坛。该会议的举办方称自己来自新零售企业应用中心,活动的指导单位是国家商务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方是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然而,邀请短信的落款却是“新零售企业孵化中心”。
记者在参加“2018 年新零售创新发展工程”峰会论坛之前,询问了该活动的工作人员。有朋友临时想要参加,但来不及报名了,询问能否前往旁听。该业务员坚持称,名额是有限的,只接待邀请对象,一家企业只能有一人参加。到达会场之后,南都记者看到,当日被邀请前往的大概有近 30 人,这些人大多是深圳的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在酒店会议室门口,有五六名穿着西装的人员在对与会者进行引导。他们还记录了与会者的车牌号码。并且多次强调,在会议期间禁止拍照、录像和录音。
讲师打鸡血:小程序赚钱正当时
会议开始后,有一位陈姓讲师开始了讲座。这位讲师自称来自北京,且有着很多头衔。他声情并茂地进行着讲解。他先梳理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接着引出了互联网发展方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政府对互联网重视的政策等内容,强调了互联网思维和平台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致富规律。(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讲师接着切入小程序话题,14 年前淘宝开市,那时很多人选择观望;8 年前天猫上线,当时很多人犹豫不决。如今,支付宝、微信、百度这三家巨头都开通了小程序,大家不能再错过新零售发布平台了,因为小程序是实体店新零售的福音,错过小程序就意味着错失良机。随后,讲师引导参会者在支付宝和微信上查找一些大商家以及小商家的“成功案例”。看完案例之后,许多与会者认为“靠谱”,接着便放下了戒备之心。有与会者在事后发觉,在网上全国各地受害者的自述里,讲座所使用的案例均为“黑茶城”,讲师虽不同,但套路却极为相似。
一对一盯人“服务”:催促现场交钱
陈姓讲师举例结束后,马上进入“主题”。现场能够为企业注册小程序,还可以抢注独占小程序的关键名。每个细化行业只扶持一家企业,全国要甄选 300 家。并且每个城市只有 6 个名额。对于现场签单的客户,原本原价 81400 元的服务套餐,因为有国家有关部门的经费支持,6 个扶持名额只需 29000 元。
讲师话音刚落,很多业务员就从会议室后面冲了上来。这些业务员一对一地进行“服务”。记者随口对跟随的业务员说了两个名称,对接业务员经过一番查询后,都回复“没被注册”,还催促赶紧定下来,因为现场只有 6 个优惠名额且有限。记者以“还没想好,要回去再考虑”为理由,离开了会议室。工作人员一直把记者送到楼梯口,并目送其离开。
制造抢注氛围,现场疑似有托
业务员在进行一对一“服务”,与此同时,主持人手持话筒在台上紧张地直播。他说道:“李总要注册的是‘深圳美容美发’”,接着又说:“恭喜李总,深圳美容美发可以”。同时,“叶总正在提交‘深圳磁性用品’,叶总是专业做磁性用品的,非常好啊”……现场的氛围看上去极为紧张,给人一种好名字分分钟会被注册掉的感觉。
记者在酒店车库出入口见到“做磁性用品的”叶先生,这是在出了酒店大约 15 分钟之后。记者以商家的身份与叶先生聊天,询问他是否已经交钱签合同,他的回答显得有些不自然,说“交钱了等下回去签”。当聊到行业时,叶先生又声称自己是做珠宝行业的,并且还说实体店不好做。当被问到是否担心这是个骗局时,叶先生的表现很从容。他说:“哪怕只是注册一个‘域名’,这钱也是值得的。”记者接着追问,询问他接下来打算怎样依据自己的业务去开拓互联网渠道,此时叶先生似乎有些不知所措,然后借故找朋友离开了。记者添加他的微信,也没有得到通过。
这位叶老板很可能是个托。有与会者总结出这里存在不少疑点:在会议室内被称作做磁性用品的叶先生,在酒店外却变成了做珠宝生意的;他交了钱,却没签合同就离开了会场;他花了 29000 元,却连如何开拓互联网渠道都不关注。这些细节都显得极为反常。
套路:打着阿里、腾讯的旗号,精准邀约中小企业主
潘先生和罗女士是受骗者,他们先是收到了陌生电话的邀约,接着添加了微信,通过 H5 页面进行了报名。对方有时自称是支付宝官方活动,说被邀约的商家、企业是官方精选出来的;有时打着“移动营销中心”“新零售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等名义,让商家误以为这是支付宝、腾讯或者政府支持的活动。
潘先生说,听着的感觉确实像是阿里巴巴的活动。工作人员加了他微信,并且发了 H5 邀请函,要求在电子邀请函上进行报名,由会务组进行确认。出席时还得“带上商家个人名片以及营业执照复印件”。审核看起来既严格又正规,给人一种错觉,让人觉得应该是支付宝官方活动。
企业仅限一人出席,受邀者只能只身参加
刚接到陌生来电邀请时,潘先生存有疑虑。这名“阿里巴巴新零工作人员”能够准确说出潘先生的网店业务。对方称这是阿里巴巴为中小企业组织的活动,目的是帮助有潜力的企业了解支付宝新零售战略。受邀企业是经过筛选的,且名额有限,一个企业只有一人能参加。
事后,潘先生感到很后悔。他当初要是带老婆一起参加的话,或许就不会头脑一热交钱了。然而,即便潘先生想要带人参加,也很可能难以实现。在广州从事美容生意的刘女士于 7 月初参加的那场活动网上找工作防骗,明确规定了“企业仅限一人出席”(限定企业法人或董事长),对于其他人员不予接待,并且“报名时还要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和法人身份证,不能带其他人”。
夸大其词宣传,诱导企业主高价购买服务
营销公司为诱导商家线下活动,会编造“稀缺性”,像“参会名额稀少”以及“总经理以上级别才可参加”之类的。企业主参加活动之后,他们凭借“关键词买断”“独占流量”等理由,用各种手段诱导参会者花费高价购买服务,动不动就是几万元。
以记者暗访的该场活动为例,该服务套餐价格为 81400 元。其中包含微信小程序技术支撑,价格为 9800 元;包含支付宝小程序技术支撑,价格为 9800 元;包含百度小程序技术支撑,价格为 9800 元;包含大数据系统技术支撑网上找工作防骗,价格为 12000 元;包含平台项目备案,价格为 9000 元;包含企业备案,价格为 10000 元;包含信用认证,价格为 20000 元。记者向腾讯公司的一位程序员咨询了此套餐的相关情况,这位程序员表示,这个情况比较“太空泛”。
该程序员进行了分析,营销公司所标榜的小程序技术支撑,极有可能是一个早已搭建完毕且十分简单的商城页面模板。也有可能只是帮忙注册了一个名称。至于那些大数据系统、备案以及认证,如果是行业内权威的,按理来说应该早就有明确的价格了。倘若这些都是营销公司自己平台的,那么其意义就不会很大。“不然的话,也不会出现如此大幅度优惠的情况。”
潘先生、罗女士和刘女士都觉得服务套餐存在“空虚”的情况。现场讲师讲得很精彩,但对于具体的服务内容却只是简单提及。据罗女士所说,她向支付宝客服咨询后得知,所谓的抢占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注册小程序的名字,就如同在淘宝开网店或者注册一个 QQ 名一样,名字如果被注册过了,要么换个名字,要么在后面加一个数字就可以了。
先交钱再签合同,合同主体多为不知名小公司
罗女士也有类似的经历,在会议现场,营销公司都是先让与会者交钱,接着再签合同,等签署完那种山寨感特别强的服务协议后,才发现合同的主体是一家让人摸不清底细的公司。
回应: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并未主办该论坛
会后,南都记者对 7 月 21 那场论坛的举办方信息进行了深入了解。南都记者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官网得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属于商务部下辖的事业单位。(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8 月 2 日,记者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取得了联系。该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答复说,中心当下在广东地区并未有该论坛所推销的业务,并且在 7 月 21 日也未曾主办过这场论坛。记者通过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官网进行搜索后发现,早在 2016 年,该中心就已经多次在官网上发布声明,表明有机构冒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名义来开展商业活动并谋取利益。
新零售企业应用中心没有承办该论坛,并且也没有授权任何企业和单位在深圳开展活动。
7 月 21 日,该论坛宣称的承办方为新零售企业应用中心。8 月 2 日,记者联系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之后,新零售企业应用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系到了南都记者。该工作人员回复称,7 月 21 日,新零售企业应用中心未在深圳开展“2018 年新零售创新发展工程”峰会论坛。
截至目前,新零售企业应用中心未曾授权任何企业和单位在深圳开展相关活动。新零售企业应用中心称,其提供的产品包括企业新零售系统和全渠道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新零售信用认证和评级,不会提供单独的小程序开发。该论坛所标榜的价格也并非该中心产品的价格。
记者在搜索该中心官网时发现,5 月 29 日新零售应用中心发表了声明。声明称,陆续有市场企业反馈,存在不法企业和单位冒充该中心和工程举办相关会议的情况。
支付宝:未举办类似研讨会,也未授权别人举办类似活动
7 月 12 日,支付宝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防骗贴士。近期,支付宝连续收到关于自身小程序的举报。有公司冒用支付宝的名义,召开诸如“支付宝应用公测全国巡回研讨会”之类的活动,并且还收取高额费用。支付宝官方既没有授权他人举办类似活动,也不会授权他人举办。同时,支付宝官方更不会随意收费。大家若遇到类似活动,欢迎拨打 95188 这个电话进行求证或举报。
腾讯:微信没“官方授权”合作,也不会收取小程序开发费
这些团伙一般不具备良好的开发小程序的能力。这种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被骗的风险,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微信团队提醒每位商家,对此而言:微信小程序不存在“官方授权服务商”这类情况,也不存在“官方代理服务商”“官方独家服务商”“官方认证服务商”等情况。并且,微信不会授权开发商去开发小程序,同时也不会因开发小程序而收取任何费用。
小程序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每一位商家接入。商家如果有开发能力,就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自行进行注册、认证以及开发。而如果商家不具备开发能力,那么可以通过外部的第三方公司来付费开发。不过在选择公司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其宣传口径,对于那些不合理的收费环节,要保持警惕并保留证据。
遇到涉嫌冒用官方名义欺诈的团伙时,要及时收集信息,然后向工商部门或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同时,可以通过邮箱 xiaochengxu0109@qq.com 与微信小程序团队取得联系。倘若在微信、QQ 平台中察觉到类似的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向腾讯 110(110.qq.com)或者“腾讯举报受理中心”小程序进行举报。团队将及时做出回应,为商家提供必要的协助。
律师支招:虚假宣传诱导签合同,所收取的款项应予返还
广东明轩律师事务所的曾秋军律师称,存在这样的情况:所谓的小程序研讨会、座谈会,打着阿里和腾讯的旗号,借助会议来进行虚假宣传,诱导中小企业主消费,还会收取高额费用,并且让来路不明的公司主体签订合同,之后又会利用另一家公司展开新一轮的操作。
他觉得,在这种情形下所签订的合同,从表面上来看是合法的。然而,行为人的行为本质实际上是非法的。行为人要是故意将虚假情况告知对方,亦或是故意将真实情况隐瞒起来,从而引诱或者误导对方签订了合同,从民事的角度去考量的话,这属于合同欺诈,属于无效或者可撤销的合同,并且所收取的款项应该予以返还。倘若与不同的公司签订了合同,在收取款项之后就逃跑了,那么还会涉嫌合同诈骗。
曾秋军指出,合同欺诈与诈骗有时不易区分。若有关政府部门以合同纠纷为由不予受理,那么建议当事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当报案人数增多且涉嫌金额增大时,公安机关会考虑将其定性为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