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项目骗局揭秘:高回报承诺背后的真相与风险
你只需出资,我们会负责建站,然后你就可以坐等赚钱。看到此处,你真的认为有这样的好事吗?事情的情况是,近期,《经济半小时》栏目接到了群众的举报,说有人在推销一种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投资项目。
推销账号负责人向央视记者告知:若认购一根充电桩需 18 万元,按照一度电收 0.4 元的服务费,以一台 120 千瓦的充电桩每天使用 5 小时来计算,一个月一根充电桩的服务费是 7200 元。在这当中,投资人能够分得 60%,即 4320 元。如此昂贵的充电桩是在火星上制造的吗?一个月能有四千的收益,一年就是五万。要回本的话,差不多需要 4 年时间。这“桩”生意的回报周期确实有点长啊!
更可怕的是,合同中关于充电站配套设施收益的具体条款,与工作人员在宣传材料里所写以及口头承诺的内容不一致。律师提醒,这有可能是一个集资诈骗案。除了这个项目存在虚假宣传之外,还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问题,即一个桩被多次售卖。对此,网友们也纷纷表示,现在的骗子骗术越来越高明,大家还是需要擦亮双眼。
律师提醒这或许是个集资诈骗案。这个项目不仅存在虚假宣传,还有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问题,即一个桩被多次售卖。对此,网友们也纷纷表达看法,称现在的骗子骗术越来越高明,大家务必擦亮双眼。
充电桩产业为何频频出骗局?
央视记者爆料,2018 年 10 月,天津的董先生与一家名为“途客”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投资 160 万元建设充电桩。然而,仅仅过了半年,董先生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从每月坐等收益变为公司跑路,最终不得不报警求援。无独有偶,关于充电桩生意的诈骗事件并非首次发生。
2020 年 10 月,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法院对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作出了宣判。涉案企业以新能源为旗号,向当地百姓大力宣传认购模式。而当大部分受害人开始察觉到异常的时候,公司却已经人去楼空了。
多起诈骗案背后反映出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 2020 年初开始,国家层面将充电桩列入“新基建”范畴,此后政策扶持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去年 1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 年)》。在充换电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指引比之前更加全面细化:其一,明确了充电桩的规划布局以及要与多部门进行协调,这些部门包括城乡建设规划部门、电网部门、物管部门以及停车部门等;其二,明确了居民侧以慢充为主,快充为辅,公共充电则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其三,对公共充电桩的建设给予了财政支持。
今年 3 月,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要推动充电桩(站)的布局应用,完善充电电源的配置与布局,并且加大充电桩(站)的建设力度。在此情况下,电动车领域的巨头们也都纷纷增加了在中国充电桩领域的投资。其中,领头羊特斯拉投资 4200 万元在上海建设超级充电桩工厂,该工厂已于 2021 年初开始下线生产,其年产能能够达到 1 万台。
华安证券报告测算显示,在保守情形下,到 2025 年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大约为 1500 万到 1600 万。要保持 3:1 左右的充电桩装配比,1500 万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对应 500 万的充电桩(总量)。而目前已有的充电桩数量为 150 万,那么在接下来的 5 年里,新增充电桩的空间约为 350 万台。疫情产生影响,2020 年新增充电桩达到 35 万台。2020 年的充电桩仍处于加速上涨的阶段。下一个五年,充电桩行业有望迎来加速拐点。2025 年左右,运营模式会完善,行业格局也会基本稳定。在这之后,充电桩服务费会高速增长,从而带来新的空间。这些因素叠加起来,能够达到近万亿的市场。正因如此,如此大的市场前景使得很多不法分子动了歪心思。
这“桩”生意真的好做吗?
电动汽车需要充电桩,这是刚需。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但其配套的充电桩建设稍显落后。很多人看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也看到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就难免会想要加入。但我们要看到,充电设施行业历经数年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存在一些瓶颈,甚至存在一些乱象。所以,更需要找出未来能够实现良性发展的破解之法和解决之道。
经济观察报曾指出,对于想要入局充电桩生意的玩家而言,首先要面临三个最基本的挑战。其一,被物业公司“卡脖子”,充电桩进入小区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要么因为安全原因被拒绝,要么因为无法快速盈利北京购车骗局 2025,承受不了物业的“进场费或者管理费”。其二,存在税收负担。目前公共充电桩有相当一部分位于政府等机构的大院、商场的停车库以及公交公司的停车场等地方。这些机构大多不能提供电费发票。同时,许多物业公司自身能够开具电费发票,但却不愿意承担税点。再者,存在重资产运营的情况,且回报周期较长。充电桩运营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属于重资产生意。然而,目前电动汽车数量较少,导致整体充电利用率偏低北京购车骗局 2025,并且存在燃油车占位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充电桩运营获得的利润回报较少,利润率也较低。
更为“尴尬”的是,一般而言,充电桩建设的场地并非属于自己。若要租用场地,需根据停车场车位每月的租金情况来作决定。据车桩网所了解,场地租金从 2015 年起增长了十倍之多。早期投建场站,刚开始经营状况好转,或许马上就会陷入无法续约的困境。
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从整体来看,其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上游的参与者是制造建设充电桩所需设备的;产业链的中游参与者是充电桩运营商;产业链的下游参与者是充电桩用户,这里面包含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以及个人消费者。
其中,充电桩的主要成本是上游充电设备,然而该行业的壁垒较低,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也不高。随着市场参与热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行业的盈利空间开始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企业向产业链中游运营市场进行延伸的动力有所增强,并且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整合态势日益明显。
中游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主体主要有专业化运营商、政府和整车企业这三大类。当前主流运营模式是专业化运营商主导模式,其市场份额占 75%以上。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占 20 - 25%。整车企业并非以开拓充电桩市场为主要目的,其占比不到 5%。华安证券报告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充电桩运营商正在加速进行洗牌,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了提升。在行业初期经历了野蛮成长之后,之前那种跑马圈地的现象有希望得到改善,而布局的优化将会提高充电桩的使用率。
下游方面,新能源整车企业有希望借助与中游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合作,来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在政策补贴逐渐平稳以及汽车成本进一步下降的这种背景之下,个人用户的购车意愿有希望重新回暖。
此外,大家关注的除了生意不太好做,还有充电桩的安全性问题。安全一直是物业拒绝的首要理由,市场上确实存在充电桩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安装施工标准的差异以及操作规范程度的不同,会使充电桩出现其他问题,进而影响充电桩的使用寿命。电动汽车充电起火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往往会牵连到其他事物。充电桩存在着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可能会导致触电死亡,也可能会让充电桩成为“夺命桩”。很明显,充电桩的这门生意,不太可能真的有天上掉馅饼这种好事,掉下来的可能不是馅饼而是陷阱。
小结
当前国内充电桩行业发展总体而言仍存在制约因素。充电桩运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充电服务费,其盈利方式较为单一,其他盈利方式还处在创新与探索的阶段。并且,因为充电桩前期存在投资建设成本高、布局不合理以及运营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运营商的投资成本回报周期较长,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华安证券认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在出租和公交的新增及更换方面,有 80%的要求都要使用新能源。这将带动整个充电桩的建设量和利用率。并且北京市率先放开了对充电服务费价格的管控。所以,未来充电桩从价格端到服务端都有望提升企业的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