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1699字,阅读需8分钟
  • 186
  • 0

江苏镇江新区幼儿园小班防拐骗演练 不到20分钟46名小朋友被骗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4月3日 09:08,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防拐、防骗演练”活动。说到底,防拐、防骗演练是成人将自身的恐慌投射在孩子身上,他们担心孩子被骗,他们害怕孩子被陌生人坑了,他们忧惧于大千世界险象环生,于是便采取“极端”方式让孩子相信世界不是美好的,而是充满风险的;陌生人不是善良的,而是心术不正的。

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保护意识就越弱;孩子自我保护能力也越弱。12 月 21 日上午,江苏省镇江新区实验幼儿园的小班举行了“防拐、防骗演练”活动。园方称,本次活动是以“家园合作”的形式进行的,邀请了家长志愿者来扮演素不相识的“人贩子”参与其中。结果是,在不到 20 分钟的时间里,志愿者成功地将 46 名小朋友骗到了幼儿园大门处。演练结束后,教师结合实例进行了安全再教育,让孩子明白不能跟陌生人走。当天的演练情况也被教师利用起来,反复警醒孩子牢记这一要点。

一名扮演“骗子”的家长感慨道:自己骗了别人家的小朋友,可自己的女儿也被别人骗出来了。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类似的游戏早就有人做过,国内幼儿园做过,国外幼儿园也做过,结果只有一个,很少有幼儿能抵得住诱惑而不被拐骗。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容易被骗呢?防拐测试往往显示,所有孩子都没能抵挡住诱惑而被拐骗,全军覆没!

幸好被测试的孩子很容易就上了当,如果孩子能够老练到分辨出“骗子”的那些伎俩,那该是多么令人担忧啊?如果每个孩子都有警惕意识小班防拐防骗安全教育,孩子的世界还能保持纯粹吗?如果孩子都牢记“不能跟陌生人走,也不能跟陌生人说话”,这个世界将会多么令人悲哀呢?

家长心中认为陌生人已被标签化,甚至被妖魔化了。幼儿园老师眼中陌生人也已被标签化,甚至被妖魔化了。在他们看来,陌生人都是不怀好意的,陌生人都是人贩子,陌生人都是要骗孩子的。从小就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概念,真的好吗?必须承认,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不折不扣的陌生人社会。我们必然会与陌生人有交往。陌生人不是坏人的称呼。陌生人也并非个个都心怀叵测。给陌生人贴上污名真的有必要吗?

告诉孩子陌生人是坏人,并且强化这种心理,甚至使其固化,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样做虽然增强了戒备心,但也让孩子失去了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意愿,以及与陌生人交好的能力。这种心理一旦广泛传播开来,不仅对社会互信没有益处,还会对重建社会信任度造成危害。

对孩子开展防拐、防骗的演练,其出发点确实是出于善意,目的是让孩子能够对外界的恶意保持警惕,对陌生人的拐骗加以提防,这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然而,对于年龄在三五岁的孩子而言,他们最为需要的并非自我保护,而是成人给予的保护。防拐骗演练有一定必要性。然而,成人更应该做的是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世界,这样孩子就不必战战兢兢,不必高度防范,也不必对陌生人充满“偏见”。

说到底,防拐、防骗演练是成人把自身的恐慌转移到孩子身上。他们担忧孩子被骗,害怕孩子被陌生人坑害,忧虑于大千世界存在诸多危险。于是就采取“极端”方式,让孩子明白世界并非美好,而是充满风险,陌生人并非善良,而是心术不正。这种教导充满无奈,不得不承认这完全是成人式的思考。这样做会带来后果,孩子的世界被污染,孩子可能不再那么天真可爱,孩子过早知晓了世道险恶。也许小班防拐防骗安全教育,没有什么比孩子变得成人化更让人沮丧了。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确实存在着风险,陪伴孩子成长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世界是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如果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防拐骗方面的训练,那么就要告诉他们并非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人,要告诉他们大人有能力去保护他们的安全,还要告诉他们社会并没有可怕到完全没有安全感。有网友担忧地问道:“我们的社会状况,是否已经糟糕到这般地步:非得让幼儿园小朋友掌握防拐骗的技术吗?这是小孩子理应具备的技能吗?大人们究竟在干什么?暂且不论这样的技术,小孩子能否掌握,单说从四五岁起就对这个社会怀有警惕性的孩子,等他们长大后,心理状况会是何种情形呢?”

这样的发问,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来回答,我们教育专家也需要回答,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都需要回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如何作答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又决定了我们将采取的应对措施。

对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类的告诫,有专家表示,儿童与陌生人有一定接触对其发展有益。怎样让孩子形成与他人对话的恰当方式,怎样让孩子对社会怀有新奇与信任,怎样呵护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还需做许多事情。希望全社会都能从镇江这个实验中认真反思,群策群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探索出新的途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