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2000亿保健品销售额,老年人撑起半壁江山,会销保健品套路揭秘
观察:老年人撑起保健品半壁江山
中国保健协会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当下我国每年的保健品销售额大概为 2000 亿元。在这之中,老年人的消费占据了 50%还多。
调查表明,有超过 65%的老年人曾经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的获得渠道方面,老年人自己进行购买的比例将近 40%。
在各种购买渠道里,有将近 66%的老年人是因为公司的推销以及广告宣传才去购买保健品的。
揭秘:保健品骗局如何让老人一步步掏空钱包?
保健品忽悠老年人的手段有哪些呢?是什么致使阅历丰富的老人丧失了判断力?又是怎样让老人一步一步陷入保健品骗局的呢?其中不得不提及的就是“会销”保健品。
“会销”保健品 全部是套路
以开会的方式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这种方法被称作“会销”。他们常常以公益健康讲座、免费体检、赠送礼品为手段,在街头发放传单,进而邀请老年人参与。在会议开始的前几天,年轻的业务员会围着老人不停地关心问候,几乎不提及与推销相关的内容。
在知晓老人的病情以及财务状况之后,挑选出可能会花钱的老人,邀请与主办方请来的“医疗专家”进行一对一的问诊,接着把高价保健品卖给老人……
分析: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表示:当下的很多保健品,成功找到了目标人群以及功能定位。老年人本身就对健康极为在意,而“专为中老年设计”这样的定位,牢牢地锁住了老年人的需求,通过深耕运营的方式,来谋求盈利。保健品企业尤其针对老年人腰腿疼、内分泌失调、睡眠不好等常见病症,着眼于小切口,进行大推广和强营销,常常把效果吹得天花乱坠,致使老人不知不觉就落入了陷阱,难以自拔。
亲情拉拢 吹嘘“疗效” 全是骗售
骗子们针对老年人通常先打亲情牌和优惠牌,接着针对推销的产品大力打疗效牌。需知他们所说的“疗效”,得打上一个大大的引号。在精心设计的骗局面前,许多老人一步步地将自己的全部积蓄交出。像宣称能降血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甘舒堂乐粉,售价为 898 元,然而实际上它并不具备降血糖等治疗功效,其出厂价仅为 150 元。而所谓的医疗专家也是编造、虚构的,
分析: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称:许多保健品企业对老年人生活场景极为熟悉,“进社区”是它们常用的渠道手段。同时,营销人员进入社区时,常常一口一个“大爷大妈”,嘴很甜且很温柔,这让孤独的老人感到格外亲切。甚至有老人直言,这些营销人员比自己的儿女还要孝顺。达成这样的效果后,向大爷大妈推销产品就变得较为容易了。
“买保健品送旅游” 老人花光积蓄
本月 11 号,有人在山东青岛的一处海滩发现了一位已经身亡的老人。老人在遗书中透露,他选择跳海自杀的原因与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有关。逝者的妻子卢大妈称,她的老伴儿非常喜欢旅游,而这家公司声称“买保健品送旅游”,正是这一说法让老伴儿一步步陷入了陷阱。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分析: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表示:保健品诈骗已成为一种公害。它致使无数家庭破裂,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其危害并不亚于电信诈骗……应该像打击电信诈骗那样去打击保健品诈骗,通过联合执法、让社会参与进来以及家庭进行干预等方式,对保健品诈骗进行围猎,还给老年人一个清静的环境。
骗局蔓延 农村成重灾区
类似的陷阱在快速向农村地区蔓延。许多拙劣的“养生保健”已渗透到边远的农村,它们打着“国家扶持”“实惠下乡”的旗号,开始对农村老人进行新一轮的洗劫。
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研究员张翼指出:当不法分子在城市中难以施展其欺骗伎俩时,便逐渐将已被识破的骗局转移到农村,尤其是那些偏远的农村。农村与城市存在差异,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而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通常较为滞后。要等到一个村一个村去进行识别之后,消息才会传播开来,可能半年时间就已经过去,而那些人早已骗得大量钱财并逃之夭夭了。这个时候再追究的时候,执法成本大,老百姓的损失特别的严重。
真相:所谓的保健品真的能治病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朱毅副教授称,保健品本质上只是一种食品,它不能够起到治病的作用。
我国批准的保健品功能一共有 27 个。这些功能包括辅助降血压,还包括辅助降血糖,也包括辅助降血脂等。产品在进行宣传时,仅仅能够宣传在审批过程中被通过的功能。而超出这个范围进行的宣传,都属于虚假宣传。
维权:保健品市场乱象 如何整治?
很多老年人即便察觉到自己被骗了,也会遭遇举证困难以及维权困难的尴尬局面。当下保健品推销的手段大多是以打“游击”的形式进行的。在“会销”现场山东净水器骗局,根本看不到任何产品的“踪迹”,都是让消费者在现场直接下单付款,然后再送货上门山东净水器骗局,由于没有交易的凭据,这种行为是以关爱老人的方式来进行掩盖的,所以很难做到“人赃并获”。即便消费者事后突然醒悟过来,也很难让不法分子露出原形。此外,商家全力进行夸张虚假且具有明显欺诈倾向的宣传。老年人对这些宣传却很热衷。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常常让保健品行业的维权监管陷入困境,仿佛进入了“黑洞”。
1月16日,山东滨州一位老人在保健品销售店门前维权
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需多管齐下并严格执法。其一,针对保健品存在滥用绝对化语言命名、炒作概念以及夸大宣传等行为,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顶格处罚,以此促使保健品命名和广告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其次,对于不法商家的非法营销手段,要通过完善食药监管、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提升巡查频次和密度,让群众的举报渠道更加畅通。第三,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既要让生产者倾家荡产,又要追究生产者的刑事责任。只有采取多种措施,保健品市场的乱象才有可能得到根治。
反思:用关爱戳穿“保健品大忽悠”的画皮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称:当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上当受骗的过程时,能发现诸多共性特点。其一,老年人往往感到孤独,此时若有人能真诚地陪伴其说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即便只是在推销产品,也会让老人感受到温暖。其二,老年人对健康和养生较为注重,然而当下社会中,各种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养生知识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清晰分辨。正因与此,老年人真假难辨,就很容易偏听偏信。
陕西咸阳:八旬老人花10余万买保健品堆满卧室 图自视觉中国
中国已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有超过两亿的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然而,能满足老年人养生需求的正规产品仍较为缺乏,对于哪些渠道是合理合法的,老年人并不知晓。如此巨大的需求与广阔的真空状态,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老年人毫无防备地暴露在骗子面前。从内心着手,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力度,这是杜绝“保健品大忽悠”最为有效的办法。保健品能够忽悠到老年人,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攻心”。在这场与保健品争夺老年人的战斗里,只要我们能够温暖老人的心,让老年人切实地感受到关爱,那么打击骗子的战斗就离胜利不会太远了。
老年人成为保健品公司的“猎物”,这已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出在老人自身,另一方面又不全是老人的原因。只有当子女、家庭、社区、组织以及政府各自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真正地将老人从保健品公司的营销陷阱中“拯救”出来。
@央视新闻
关爱家中老人!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消费者陷入上门推销以及“会销”的消费陷阱。特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品时,要注意尽量选择可信赖的、售后服务较完善的品牌及正规的经营者,不要盲目从流动商贩处购买,以免发生质量问题且无法解决。
对待上门推销的业务员和“会销”组织者,需要查看并了解清楚对方的真实身份。要查看生产厂家以及经销商的证照是否齐全,要明确店面的具体地址,还要确定产品是否真实,同时要保证售后服务有保障。此外,还可以拨打厂家及经营者的电话来进行核实。
购买前需仔细查看产品说明书以及相关批准文号,要留意产品的功能和材质,切不可盲目轻信商家的口头宣传。
切记要索取正规的发票,还要索取产品合格证,同时也要索取保修卡等票证,并且要妥善保管这些票证。一旦出现纠纷,就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