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3146字,阅读需16分钟
  • 174
  • 0

网贷从业6年朋友离职,从宏观看P2P行业存在的问题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3月30日 10:11,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一)平安陆金所主动淡出从投资端(出借钱赚利息)的角度,P2P的确是丰富了我们的理财模式,当年精算君也投资过不少平台上的类固收产品,除了本金有借有还,的确还赚取了不少利息。

最近,一位在网贷行业坚持从业接近 6 年的老朋友告诉我,他离职了。他说这个行业真的玩不下去了。

我默默地跟身边曾经投过 P2P 的朋友进行了再次确认,看他们是否已经全部退出了。

今天咱们不写保险,还是再谈谈互金P2P这个行业吧。

我先从宏观角度说说这个行业存在问题。

国家去杠杆的决心较为坚定。对于个人而言,普惠金融、普惠借贷以及全民上杠杆的情况,已经不再成立,这已成为一个虚假的命题。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国家去杠杆的行动使得这些现象不再可能。

国内银保监会对于非持牌机构从事金融行业这件事是深恶痛绝的,尤其是当这些非持牌机构非法从事借贷行业的时候。在整顿的时候,银保监会不会有任何犹豫平安陆金所骗局,会坚决采取行动。

在这种环境下:

去杠杆发出了明确信号,这使得大部分 P2P 网贷平台要找到优质资产端(即有信誉且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的难度极大,就如同让我们的国足去赢得 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那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个人消费贷经历短暂的大起大落

在全面倡导加杠杆的时期,个人消费贷无疑是 P2P 平台最为优质的“资产”。它具有小且分散的特点,即便借款人个人无法偿还,其老爸老妈、老婆老公、老哥老姐、小弟小妹等亲属都有可能帮忙偿还。

很多曾经在企业贷、过桥贷等大额项目上遭受损失、陷入违约困境的 P2P 平台,曾一度找到新方向进行转型。然而,某上市公司的助力,以及 714 高炮和各种暴力催收的负面消息,使得消费贷、现金贷被提升到了维稳的层面。国家很快就采取了收紧措施,直接切断了这些平台的生存之路。

这些暂时没有牌照的类金融平台,银行存管被提及已经有好几年了。然而,真正将银行存管落实到位的平台数量依然很少。

一方面,能做到干净(至少在账面上)且能经得住银行外部审计的平台极为稀少;另一方面,大多数银行确实不愿意为这些 P2P 平台承担费用,要明白,一旦与平台合作后平台出现爆仓情况,这些托管银行也会遭受损失。

这必然导致绝大多数 P2P 网贷平台自身存在挪用资金的情况,并且其兑付能力完全处于监管的盲区,更不用说我们这些不了解内幕的投资人了。

人性存在贪婪。在类金融 P2P 领域,如果缺乏强力的监管,这种贪婪是很容易被无限放大的。

从大的趋势来看,这个行业的情况不太乐观。从环境方面判断,这个行业也已经不太具备投资价值了。所以,综合来看,这个行业已经不太值得我们去投资了。

平安陆金所骗局_平安陆金所官网app_中国平安陆金所安全吗

2019 年,从微观的方面来讲,有几条行业新闻让我对 P2P 网贷投资的信心瞬间降至最低。

(一)平安陆金所主动淡出

平安陆所一直致力于监管好孩子。今年 7 月,它被传按照监管要求陆续退出 P2P 网贷。陆金所仅回复正在积极响应监管号召进行“三降”,即“降余额”“降人数”“降店面”。然而,从公司经营的数据来看,行业龙头主动退出这一局面已确定。

往后陆金所大概率只将精力集中于做好资产端的寻觅与运营,也就是寻找优质出借方。至于如何为这些资产项目提供资金,交易要在何处进行撮合,或许会交由平安集团内部的持牌金融机构来处理,比如平安银行、平安信托。

(二)大平台陆续爆雷

上市公司旗下的银湖网,近期被北京公安局东城分局经侦支队立案了。之前地产富豪戴老板主动自首的证大金服,以及这两家国内颇有名气且看上去比较合规的明星平台,最终都难逃爆雷的结局。

再次说明,不要在意所谓互金平台的明星背景。不管他们能力有多强,哪怕是科班出身且久经金融市场历练的戴老板,也无法抵抗这个行业的颓势。更不用说有多少平台控制人,他们甚至连自己都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直接陷入其中了。

(三)离职预警

坚持在这个行业从业多年的那位老朋友也主动离职了。在与他交流期间,我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民间信贷这件事,多数平台已无法继续走下去了。

民营机构具备一定的风险经营能力。然而,在面临大风险以及行业趋势大调整时,它们往往是最容易倒下的。并且,它们的兑付能力也不太理想。

平安陆金所骗局_平安陆金所官网app_中国平安陆金所安全吗

最后这部分,精算君希望给 P2P 行业进行一些总结与回顾,同时也借着这个机会帮大家梳理一下网贷以及 P2P 的业务逻辑。

从现实角度来看,互金这个行业,在特定的时期里,有着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价值。

(一)投资端

从投资端来看,也就是出借钱去赚取利息这一角度。P2P 确实丰富了我们的理财模式。当年,精算君也投资了不少在平台上的类固收产品。这些产品除了本金能够有借有还之外,确实还让他赚取了不少利息。

想想自己当年开始投资的那个平台。我之所以敢下手,是因为我参与过这个平台的经营。通过参与经营,我对背后的业务逻辑比较明白,对风控逻辑也比较明白,甚至对借款项目本身也比较明白。

在当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范畴内,此行业迅速泛滥开来。因为高昂的流量成本,导致线上获取投资的资金变得愈发艰难且昂贵。于是,P2P 平台的投资端开展了“竞赛”,不断降低投资门槛,50 元即可进行投资,还不断提高收益率,同时宣传自身能够保本保息。

普通人相信吗?高息0风险?还真的有!

在 P2P 这类金融行业中,信息不对称性极为强烈。极少数平台凭借自身的先发优势,收割了大量的资金,也就是赚取了行业红利和智商红利。当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这个行业出现问题时,这个行业就已经变成了韭菜坑。那些先进入这个坑的人极力宣扬这个平台可靠且能赚钱,还不断拉人加入。

百年庞氏,殊途同归!

中国平安陆金所安全吗_平安陆金所官网app_平安陆金所骗局

(二)资产端

说完投资端,我想说说资产端(需要钱的那一端,借款端)。

有人说,P2P 对中国实体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那些从银行贷不到钱的企业,能够在这里获取到资金。然而,这也只是将银行的风险转嫁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身上。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心中很生气,觉得不能就这样让我们来接盘呀!然而仔细思量,P2P 在当年确实挽救了部分民营企业,不过数量较为稀少,大多只是起到了延缓它们死亡速度的作用罢了。

其实,P2P 平台怎样掩饰资产端的风险都没关系。只要我们牢记一句金融学的入门口诀,那就是“高收益等于高风险”。这样的话,任何迷雾都能够被拨开。然而,多数人要么不懂得这个道理,要么贪心占据了上风。

为什么说这些从P2P平台拿钱的企业经营风险高?

大家想一想,这些企业从银行贷不到钱,然而却愿意接受 P2P 平台年利率 20%以上的贷款。其中很多企业属于行业过剩的范畴,甚至是淘汰产能。还有一些企业,其抵押品都被银行拿走了。现在这些企业正在寻找一笔过桥资金来维持运营,就像吊着盐水一样。

经济环境良好,在国家未进行去杠杆和去产能操作之时,即便情况稍显艰难,也还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然而,一旦遭遇上文精算君所提及的政策环境发生转变,这类企业贷款出现违约的风险就会变得极高。

于是,P2P 的借款方向从企业转向了个人。那么个人就应该是低风险的吧?因为个人完全符合“小而分散”以及“不同个体之间风险关联性低”这些特征。

于是,分期贷纷纷崛起,且有明确消费场景,甚至有一家美国上市公司诞生。同时,各种现金贷公司也大量出现,年轻人纷纷开始给自己加杠杆。钱的流向是:2015 年用于炒股,结果失败了;2016 年用于炒房,结果被套住了;2017 年用于炒币,结果被割了韭菜。

2018 年之后,国家开始对这些现金贷平台的规模进行收缩。原本加了杠杆的年轻人,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应对。甚至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多头负债情况。

按照惯例来讲,一个泡沫从出现到爆破,通常需要 4 到 5 年的时间。就目前国内消费贷的发展周期和规模而言平安陆金所骗局,其风险或许会在未来 2 年内集中显现并爆发。而在 2019 年选择提早退出网贷投资,这应当是较为明智且理性的做法。

保乎·小结

P2P 行业从进行更高效的点对点借贷撮合开始,到后来有点泛滥成庞氏骗局,基本上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周期。

如果有人问我:你上过最生动的金融课是哪节?

我会回答:P2P这节应该就是了!

今天的文章写到此处就结束了。精算君只是想要告知大家:亲人们,你们的 P2P 投资赶紧退出吧!

平安陆金所官网app_中国平安陆金所安全吗_平安陆金所骗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