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长辈上网遭遇风险骗局,从微信到拼多多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其 ID 为“ifanr”,作者是沈星佑。
7 月 16 日反传销网发布:你是否打开过家里老人家的微信呢?在里面,除了有中老年表情包之外,还有各种风险和骗局,这些风险和骗局混杂在广场舞教学以及养生资讯当中。
几年前家里的老人家们陆续开始使用微信,从那之后我就在亲戚群里收到他们转发的各类谣言和虚假新闻。去年他们开始用今日头条看新闻,用西瓜视频看电视剧,我发现他们的手机里莫名其妙下载的 App 越来越多了。
今年以来得承认,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在微商、拼多多上买到没有生产厂家、没有质量标准、没有生产日期的产品以及假货。
长辈们上网的喜好跟你也挺像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表明,到 2017 年 12 月的时候,我国 50 岁以上的群体在整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为 10.4%,其数量大约达到了 8000 万。
图片来自:人民网智库新策论
在菜市场买菜时已经能够开始使用扫码进行移动支付了。看医生时取号以及交水电费这些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嗯,我家的长辈们非常喜欢在京东和淘宝上浏览,接着看到想要购买的东西就会发给我让我下单。
6 月底,人民网与腾讯联合将针对中老年网民上网行为特点以及风险的调查报告予以公布。在这份名为《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简称《报告》)里,我们察觉到,那些正在运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实际上和年轻人有相似之处。
图片来自:人民网智库新策论
调查报告表明,中老年群体上网主要依靠手机。中老年手机网民所占的比例达到了 95.6%。
中老年网络使用者中,中度使用者的比例不低,重度使用者的比例也不低。在上网时长方面,中度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都不低;在上网频次方面,中度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同样不低。
50 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网民中,有三成每天上网的时间在 3 小时以上,还有近一成每天上网的时间在 6 小时以上。男性每天上网的总时长与女性相比,平均略高一些。
图片来自:人民网智库新策论
超过 85%的中老年网民,他们平均每天至少上网一次。其中,平均一天上网 4 到 9 次的网民占据 25.3%,平均一天上网 10 次以上的网民占据 26.0%。没退休的中老年网民,比已经退休的中老年网民上网频次更高一些。
大多数中老年网民上网时在低头玩手机。调查显示,他们上网有三大喜好,其一为聊天,其二为看新闻,其三为听歌追剧。
中老年人上网都在做些什么呢?图片来源于:《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
不少中老年人在上网时,有着多种喜好。他们喜欢进行网购,喜欢查信息,喜欢订票,喜欢用地图导航,喜欢上网学习,喜欢阅读电子书,喜欢网上理财,还喜欢叫网约车等。他们的网上活动十分丰富,并且与大部分年轻人的习惯较为一致。
统计表明,他们在社交方面紧跟主流步伐,在获取资讯方面紧跟主流步伐,在娱乐方面紧跟主流步伐,在移动支付方面紧跟主流步伐。而那些被风险和诈骗所包围的中老年网民。
中老年网民的喜好与年轻人较为一致,这表明他们在网络中面临的风险、谣言和诈骗数量也是同样多的。
总体而言,中老年人被骗的钱数较多,年轻人被骗的人数较多。根据广州市反诈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在 2018 年上半年有盈理财是骗局吗,他们所接到的涉诈警情里,网络诈骗所占比例最高,大概是 65%,电话诈骗占 30%,短信诈骗占 5%。
人民网和腾讯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风险网络调查报告表明,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的风险情况如下:占比最高的五类风险分别是:
其中约 66%的中老年网民在上网时遭遇过网络谣言;超过 50%的中老年人遭遇过虚假广告,并且分辨不清信息搜索结果与广告;37%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网络诈骗。
中老年人上网遭遇的风险包含低俗色情,其比例为 29.6%;包含网络传销,比例是 28.3%;包含理财欺诈,比例为 23.8%;包含迷信邪教,比例是 17.0%;包含账号被盗,比例为 12.8%;包含暴力恐怖,比例是 10.6%等等。
可以说,中老年人上网时,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聊天、看新闻、听歌看剧等活动。然而,风险和骗局却依然能够无孔不入地存在着。
中老年人上网面临诸多风险,其中诈骗对他们的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所以诈骗也是最受关注的网络风险类型之一。
其中迎合了中老年人对健康关注的保健品诈骗,最为严重。
与此同时,有不少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网络传销,其比例为 16.9%;遭遇过理财欺诈或非法集资,比例为 16.4%;遭遇过仿冒公检法类诈骗,比例为 15.3%;遭遇过网购诈骗,比例为 14.9%;遭遇过游戏诈骗,比例为 6.5%;遭遇过婚恋诈骗,比例为 6.1%等等。
诈骗手法是多元的,像网络传销、理财欺诈以及非法集资这些金融类诈骗,还有那些跑路的 P2P 。这些诈骗不仅识破起来难度较高,而且很容易一下子就把中老年人的积蓄骗光。网络诈骗在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在渠道方面也在下沉。
正如网友所说,骗子最强的不是骗术,而是筛选傻子的能力。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向中老年人渗透,于是迎合中老年人心理的骗局不断出现,且花样繁多。那些流传了几十年的诈骗招数,由于有了微信、QQ、淘宝、拼多多、微博、今日头条这些新的载体,便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民族资产解冻」骗局,图片来自网络
去年 4 月,公安部对“民族资产解冻”骗局进行了打击。大批中老年人轻信了“鸟巢慈善大会现场领钱”等网络谣言,被以缴纳会员费、报单材料费等名义骗取钱财。当时,有上万名中老年人前往北京鸟巢体育馆附近聚集。
这个骗局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流传开来。传说在当年清朝覆灭以及国民党战败之后,留存着巨额财富,由一些潜伏人员掌管着。而那些常年隐姓埋名的人,找到了一些民众,表明他们现在愿意把民族资产上交国家,不过需要有人资助大笔的运作费用和“挖掘费”,只有这样才能将其解冻,等事情办成之后,出资人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017 年,这个骗局出现了新的套路。骗子开始散播相同的谣言。接着,他们利用微信红包和转账功能,直接收取各种费用。每个微信群都设置了“督察员”“群主”“升旗手”等角色。这些角色进行分层、分区管理,与传销组织非常相似。
老骗局随着移动互联网而不断更新换代,新骗局则借着“共享经济”“知识付费”“区块链”这些模式去寻找中老年人。
文章名为《请放过年轻人、放过我爸妈:知识付费,毒手正下沉》,其图片来源于深响。
有以投资区块链为幌子的金融诈骗;还有让中老年人学英语的知识付费骗局,骗子让他们在朋友圈分享海报,每天在群里打卡学习,所谓的“老师”只是在群里播放课程录音,然后在课程中间称课程需要收费几百元。这时,群里的各种托就会变换身份,积极响应抢购课程。
到头来,报了名的中老年学员们无法学会英语,那几百元也就不了了之了,没什么要紧的。而知识骗子们通过播放盗版录音以及暗箱操作,赚到了很多钱。年轻人能做些什么呢?
调查报告指出,有超过六成的中老年人有提升自身上网行为安全的意识。同时,年轻一辈认为中老年在提高自身网上安全意识方面仍需努力。
网络风险和各类诈骗不断出现。多数中老年网民觉得自己甄别网络风险的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实在不清楚这些中老年朋友,他们到底是自信呢有盈理财是骗局吗,还是谦虚呢。
对网络传销、非法集资不太了解的比例较高,为 13.6%;对其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也较高,同样为 13.6%。
从报告中的数据来看,有自填的数据,也有代填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老年人的观点与年轻一辈的观点存在差异。
在食品、药品、生活常识等常见网络谣言的甄别方面,约四成中老年网民觉得自己对相关网络谣言处于“一般了解”的状态,并且有时会担心自己落入圈套。另外,有 22.5%的中老年网民认为自己对网络谣言“比较了解”,有把握进行甄别。还有 21.7%的中老年网民觉得自己对网络谣言“不太了解”,经常会担心落入圈套。
从调查报告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老年网民群体对自身风险甄别能力的信心相比,年轻一辈显得较为担忧。当下很多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即便与父母同住,在白天上班时,也不一定能及时阻止父母在网络上接触到的风险、谣言和诈骗。
报告显示,中老年网民在遇到风险时,有 83.5%的人会选择向家人亲戚求助。而实际上,选择向警察求助的占比为 35.4%。
学历较高且网龄较长的中老年网民,会向现实的社交圈子求助,也会向网友等更多元的群体求助。
长辈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面临着大量风险。要多多与他们沟通,把网络上的新动态告诉他们。大家要共同学习如何防范风险、甄别谣言以及识破诈骗。不过,在帮助家中长辈识破骗局之前,应该先提升自己作为“谣言粉碎机”的能力。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