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新闻、奇异发现与新兴检测:各类热点大集合
回复“201611”快速查看一下内容:
世界对魂灵进行验证的 10 大疯狂实验。世界上存在一些最为不可思议且真实的地方,看完后令人大为震惊。史前的牙齿竟然镶满了宝石?这是震惊全球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当代科技的最前沿发现了什么呢?它竟然颠覆了人类的世界观!惊爆消息:特朗普极有被暗杀的可能,有可能会成为美国的最后一任总统。
有一门被称作源自“量子医学”的检测方法叫“量子共振检测”,它在各地正逐渐兴起。某博士在其论文《发展量子医学,迈向 21 世纪》中提到了“量子共振检测”。我认为这必定是在某校长亲自关怀和指导下所取得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某校长在一次电视推销视频里,先发表了一段开场白,这段开场白很“热情洋溢”。
我认为,许多科学家都曾预言,这个世纪会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因为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人类会越发关注自身的身体。人的寿命能否进一步提升呢?我们的肿瘤能否得到治疗呢?还有我们的医疗能否实现无痛医疗等等。我觉得如今的生命科学,呈现出了太多太多更美好的未来。一个民族是否具备起码的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在当今极为重要。如今,全世界众多的老百姓以及科学家,都满怀信心地进行着研究。关键在于,生命科学中仍存在大量的未知问题。我希望在此呼吁全社会,大家一起共同支持生命科学的研究,并且提升我们全民族的素质。
接着开始了主题表演,是某“量子医学发展研究院”的某博士在演示他们的“量子共振检测仪”。女主持人李楠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探头,这个探头带有电缆,且由金属密封包裹,呈棒状。男主持人赵赫手握探头,某博士操作仪器。当场立即检测出:赵赫先生是个“好心”人,不过他的颈脖子有些毛病(难道是因为这个他脑袋不会转弯,只会朝“前”看?)。
男主持人赵赫手握探头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赵赫是个“好心”人,同时他的颈椎有毛病。
这位博士当场进行了解释,现照字幕抄录内容如下:人体存在磁场,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这种磁场十分微弱。当人体患病时,细胞的磁场会发生改变。不同疾病的波形各不相同。我们的这个仪器在握着传感器的时候,它能包含所有的信息,细胞的磁场都在其中,会产生一种复合波形。有疾病时的波形与没有疾病时的波形是不一样的。根据量子力学原理,有疾病的波形,相同的波相遇后会产生共振。有共振就意味着有病,而没有共振则意味着没有病。
这样一个神奇的表演以及它的解释,我实在是难以理解。这就是那位校长兼副院长要向我们民族普及的“起码的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吗?我请教了几位专家,他们也都如堕五里雾中。因此,我就直接向那位校长进行了请教。
检测的是“磁场”?“电磁波”?“生物波”?还是超声波?
1、“量子共振”检测的究竟是什么?
某博士在现场称:人体有磁场,而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暂且将“组成”理解为“产生”的口误。通常所说的单纯磁场指的是静磁场,因为交变磁场总是与交变电场相伴。即便人体存在静磁场,倘若你们发现疾病能够改变其体位分布,就应当对分布图进行空间检测,仅从手心是无法检测到静磁场的空间分布的。即使测出了孤立的手心静磁场强度数据,也难以将人体微弱的静磁场与强大的地磁场区分开来。你们怎么能依据此就得到所谓的几千种疾病信息呢?
《发展量子医学,迈向 21 世纪》一文提及:存在两种磁场。一种是能够通过传统方法进行测定的横波磁场,也就是质量波;另一种是无法进行测定的纵波磁场,即粗密波、压缩波。疑问随之而来,“磁波”为何变成了“质量波”?既然无法测定“纵波磁场”,那你们又是如何确认其存在的呢?某博士同意他所测定的不是静磁场,而是在交变着的“磁场波”。因为交变磁场和交变电场如影随形,所以它一定伴随有“电场波”,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电磁波。良好的金属导体表面在交变磁场作用下会产生涡流,这种涡流的作用是抵消磁场的变化,让磁场难以进入导体内部。因此,电子设备都用密封的金属外壳来屏蔽外界的交变电磁场。既然宣称要对人体的“微弱磁场”/电场波进行检测,那为何又要用金属外壳将检测探头密封并进行屏蔽呢?
当然,有一种解释是这位博士在其“量子共振检测仪的生物波传感装置”专利申请(专利号:03246428.2)中声称的,即它检测的是“生物波”。“生物波是由生物体内细胞变异或细胞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波”,并且“生物波的属性并非电磁波”。2003 年申请该专利之时,这位博士否认他的仪器是用于检测磁波或电波的。是否是某校长所领导的精英们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对生物波进行了观察和捕捉呢?
某博士称:当握着传感器时,其包含了所有信息,细胞的磁场也都在其中。人体各部位反映有无病变的“磁场”,若不经传导就全部跑到手心,这是为何呢?倘若能够从手心检测到专属某人的电磁场,那就意味着它们要么能在体内形成“管道”式传播,要么人体就是一个共振腔,而手心恰好是管道或共振腔的开口。但是,历经上百年的电磁场相关理论与实验,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据电磁波在一般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该如何分离检测人员与被检测人员的“电磁场”呢?以及身边那些众多电子仪器所产生的杂散辐射又该如何处理?当然了,如果被检测的是精英们新发现的“生物波”,那么,它在人体内究竟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或驻留的呢?赵赫的心脏或颈椎能否像现场表演那样传导到他的手心呢?这都需要补充解释。不然的话,怎么能说明被检测的是赵赫量子检测仪骗局,而不是坐在他旁边某博士的“生物波”呢?
某博士后来似乎意识到了,缺少传播环节难以自圆其说。另有一位先生自称先有鸡后有蛋,他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中获得启示,用“5 - 2 = 3”法揭开了经络之谜,并称某博士在(节目播出四年后的 2006 年?)5 月底专程到沈阳,一起分析研究证明经络是电磁波。经络气道内存在电磁波,主控波(血液波)得以被证明。因此,量子检测仪能够“检测”到经络传导的电磁波,这也就“证明”了经络可以传导人体内部的电磁波,同时也“证明”了这种量子检测仪能够通过手心的经络检测人体各部位的电磁波,进而进行诊断。这种论证方法是否真有那么一点“鸡生蛋,蛋生鸡”的意味呢?
某博士在《发展量子医学,迈向 21 世纪》一文中提到检测的频率范围。他指出单一原子派生的信息属于 X 线范围,其范围是 1P 至 10nm;分子发出的信息属于紫外线范围,范围是 170 至 400nm;人体细胞的波长属于微波范围,范围是 0.1 至 30cm。然而,文中并未提及所谓“量子”层次的“共振”频段范围究竟是多少。它至少应该比“人体细胞的波长(0.1-30cm)”所对应的最低频率 1 千兆赫(1GHZ)要高吧?然而,看看该仪器最早的专利申请(00222857.2 号)中图纸简陋的结构(图五),暂且先不考虑申请书中混乱的描述,我们便能很快得出结论:仪器的检测频率超不过 500 千赫。
图纸中描绘和标明的有 U1:A 和 U1:B,它们是集成电路定时器 NE556,然而在文字说明里却被描述为输入/输出线圈。实际上将信号送给“微弱磁场集成电路”的是晶体管 BG2,而不是 BG1。从线路结构进行判读的话,U1:A 能构成一个方波振荡器,BG1 起到输出驱动放大的作用,功率信号是通过 P3 的 1 腿输出的,并且 P3 的 3 腿能够加入调制信号,同时可以由电脑程序来控制方波的有无。方波的频率仅能通过“可调电路”UR1进行手动微调。U1 的 B 端接成单稳态电路,此电路能够将由 P2 输入的、超过特定阈值的输入信号,转化为具有固定时间长度和固定幅度的单脉冲,该单脉冲经晶体管 BG2 放大后,被送至所谓的“微弱磁场集成电路”。NE556 厂家所保证的最高工作频率为 500 千赫芝。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探头的输出方波频率不会很高,输入的触发灵敏度也不会很高。仪器拥有渝药管械准字 2003 第 2210051 号许可证,该许可证给出了一个工作频率范围是 21 至 23 千赫芝,这与它的线路结构比较相符,属于超声波频段。请问,这个小物件如何与 1 千兆赫以上的“量子”产生共振,或者激发“量子”与之共振呢?另外,它怎样通过手动调节 UR1,快速进入到不同疾病的“量子共振”频率呢?依据专利申请中对图纸那极为混乱的解释,只能进行猜测:要么他的图纸是剽窃的,他自己也没理解;要么就是故意隐瞒技术的真相!
某博士在 2003 年专利申请中称:生物波的频率比声波高很多,处于超高频范围。在这个频段内,目前不存在相应的压电传感器。所以,现有的传感技术都无法直接将生物波转换为电信号。不论他对现代压电传感技术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某博士并不排除他的检测对象是机械压力波或者超声波。
我可以用类似那位以 5 - 3 = 2 揭开经络之谜而“震惊世界”的办法,来个 4 - 3 = 1。“量子共振”检测的既不是静磁场,也不是电磁波,更不是没有实验证明其存在的“生物波”。其探头很可能就是普通的超声波发生和检测装置,与一般的“B 超”没有实质差异。检测的只是手部肌肉和骨骼对超声的反应罢了。这样,上述种种疑问统统可以得到解释。
怎么“钓”鱼?“波动力学”是这样定义“共振”吗?
《发展量子医学,迈向 21 世纪》一文中提及该仪器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提出调查项目的标准波形,接着用代码将其表示并输入仪器中。在使用时,以这种代码当作钓针,从生物体或物质发出的合成波里,把与此代码相对应的成分钓取出来,然后与标准波形进行比较,最后计算出与被钓波的关联程度。这种方法的精彩之处在于,能够依据输入的代码,仅仅取出与代码有关的成分或者情报来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即便存在很多电磁杂音,像宇宙线以及电子设备等所发出的电磁场,都不会对其产生影响。看来某博士是个钓鱼爱好者,在写论文的时候也不忘“钓”这个字。在节目现场,某博士称:依据量子力学原理,相同的波相遇后会有共振。《发展量子医学,迈向 21 世纪》一文进一步阐释:波动力学认为,波都具备共振的特性,也就是当两个波长相同的波相遇时,能够发生波的叠加从而使振幅增大,这种共振原理在声波、电磁波等一切波动的物质中都存在。某教授在“上海交大量子医学研究中心”量子检测仪骗局,利用进口的量子检测仪对“神奇饮料”诺丽果汁展开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果汁能够治疗艾滋病以及各种恶性肿瘤,并且对“艾滋病毒的量价高达 7828”。记者对专业人员进行了采访,专业人员的反应如下:“能治疗艾滋病?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药能够治疗三种以上的恶性肿瘤。”
网上能找到关于“量子水”的一篇报道,是北京的竞报记者胡志斌所写。他对北京另一位自称是“量子医学”开山鼻祖的“X 氏量子水”提出了质疑。这位记者引用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化学专家的话,专家表示:“‘量子水’只是一种概念。此前从未听说过,在学术上也没有任何相关记录。不清楚它是在物理层面还是化学层面上对水质进行了改造,根本无法进行化验。”
健康报记者罗刚对“生物共振疗法”(量子共振的另一个名称,同属“量子医学”,只是认了个德国“洋和尚”当祖宗)用于过敏反应诊断治疗进行了质疑报道。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用公认的皮肤点刺试验与生物共振做对比,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 Kappa 一致性检验(一种统计学分析手段)。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性非常小,这意味着生物共振与经典方法所测的结果几乎没有可比性。采用生物共振方法对过敏原检测进行了自身对照研究,在 30 例个体的前后对比中可以看出,之前用生物共振方法测出的结果和之后在相同个体身上、同样采用生物共振方法测出的结果差异很大。关于疗效,经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试用后发现,其疗效与安慰剂效应相近。
更可恶的是,有一个来自上海法治报的记者叫林宇丹。她先谎称是自己身患癌症的母亲寄来的东西,而后又称是自己的。在“上海交大量子医学研究中心”进行检测时,那台“检测仪”竟然被这名记者所“误导”,从而得出了“快不行了”以及“你很健康”这两次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
这名“刁记”引用了某副院长领导下的常遭人恨的何柞庥院士的话,来批驳上海那位“量子医学”的开山鼻祖。他称:“量子医学和量子力学毫无关联。他假借量子的名义,宣扬所谓的‘量子医学’这一伪科学。他对量子的描述与量子的概念不相符,他所讲的量子共振是虚构的概念。”很多人都恨这位老先生,然而似乎没人敢不承认他是理论物理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这名“刁记”引用了那位曾是某副院长的科技大学学生,如今专门四处找碴儿、生事的“恶棍”方舟子的话,他说:“所谓量子医学是被精心炮制出来的医疗骗局。当下生物医学界对生物体的研究仅仅深入到了分子层次,之所以能深入到分子层次,是因为在这个层次才具备生命特征,也就是所谓的生物大分子。而当物质到了原子、量子这一层次时,生命特征就不复存在了。”我认为,某副院长应该给这位过去的学生好好补上“量子”方面的知识。要让他明白:其一,人患病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物大分子的层面;其二,即便家电、汽车甚至桌椅板凳出现了毛病,也都应该深入到量子层次去进行检查。不要找修理工,而应请个量子检测师。先检查哪个部位的磁场存在异常,接着在现场配置好量子神水,然后用喷雾器进行喷洒,让其变得一头雾水。一旦磁场得到纠正,毛病就会立刻痊愈。
某博士称其论文获得了“民国能量医学学会感谢状”以及“波动能公益讲座感谢状”,难道这就意味着在台岛已得到了“民国”的认可吗?经查询,当有人询问市面上出现的所谓“量子医学检测仪”可信度高不高时,台岛“行政院”卫生署回应道:“来信中所说的「量子医学检测仪」,本署未曾核准过类似的产品。”若身体感觉不适,就应该去找合格的医疗院所的医师进行诊治,这样能避免病情被延误。台北荣民总医院复健医学部的神经疾患物理治疗师李肇中给出的答复是这样的:“‘量子医学’这个名词是医疗厂商创造出来的,他们只是利用高科技暗示的名词并与医学相结合,以此来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为周老虎抱不平
从网上发布的大事记可知,某校长兼某副院长出场的视频播出后,某“量子医学发展研究院”发展迅速。他们在深圳建立的公司,在五年时间里从仅有两台电脑发展到资产超过两个亿,并且已经在筹备上市。该公司五周年庆典的气派十分豪华,就如他们所说“可比国宴”。这个视频节目成为了该研究院最为“权威”的广告,而节目中的截图也成为了它网页上固定不变的“招牌”。从网络上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深圳、昆山、青岛等诸多城市,“量子检测”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能够登陆宝岛台湾,还出口到了海外。在北京和上海都有人自称是量子医学的开创者。某博士较为谦逊,在《发展量子医学,迈向 21 世纪》这篇文章里,将一位美国人认作“量子医学”的老祖宗,即认为“外来的和尚”更易念经。然而,在企业广告中却宣称已经“在全球量子医学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某校长对于“量子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到此,我该为“周老虎”鸣不平了。“周老虎”被揭露,本是一件大快打假人心的事。但现在来看,一个老农民,仅仅为了区区两万元,可能就要获刑两年半(现已缓刑)。这与那些敛财两个亿却依然安然无事的人相比,差距何其大呢?可能的原因在于:一开始,那些记者们、网民们都看出了周老虎不过是个“纸老虎”,他的靠山只是陕西镇坪山沟里的几粒小芝麻。对于量子医学,像之前那几位记者的质疑报道,行事风格比较偏激,仅仅敢去对付一些小问题。要是真遇到大的难题,从记者们的表现来看,他们似乎会感到畏惧而不敢应对。倘若当初“周老虎”花费一些费用,邀请某副院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讲话,或许如今的状况就会有所不同了。
请某校长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某校长以中科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出现在一个变相广告节目中,该节目实则是在推销“量子医学”,他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或许他只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期望能唤起国人对生命科学的关注。我们不清楚某校长事先是否凭借科学家的本能,对相关细节进行了仔细了解。人们只能做出这样的判断:“量子检测”有可能是某校长领导下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某研究院把这个节目放在网页广告中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胶囊装淀粉吃不死人。记者罗刚引用专家的话痛斥道:临床上有不少患者,他们花了钱做了生物共振检测和治疗,可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当他们继续寻医问药,本应购买有用的药时,却往往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做到,进而得不到真正需要的治疗,耽误了最佳诊疗时机。这其实就是生物共振带来的副作用。
开展法制建设后,中国出现了很多喜欢闹事的人,常常以维护自身权益为借口,实际上却在进行敲诈勒索。还有那些没有良知、唯恐天下不乱的诉讼掮客,在台前幕后专门教唆人们把小事夸大、上下串联,以此来满足他们的私欲。倘若有一天“量子检测”不小心把某个喜欢闹事的人的利益榨取干净了,很难保证他不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明明是他害怕受伤和疼痛,才选择了无创无痛的量子疗法。但到时候可以借这个视频节目,谎称受到了某校长代言无痛治疗的误导,在告状时把某校长牵扯进去,向你索要天价赔偿。倘若再遇上一个处处想当救世主的无冕皇帝,一些小事也能被他炒作得天昏地暗。就算您手下的北大法学院全体精英都整装待发,恐怕也难以确保能够保护您。您总不能把自己说成是像本山大叔卖拐里“范伟”那样的许弱智吧?
我希望某校长能够正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主动且及时地表明自己对“量子医学”的态度,划分清楚相关关系,并请顺便说明是否收受了不当利益。同时,解铃还需系铃人,希望某副院长能够调动中科院声学所、电工所和自动化所的精英,对检测仪进行公开且科学的鉴定,确定它究竟能否检测“微弱磁场”。人体内的微弱磁场或电磁波能否通过肢体传导到手心并被检测?还有其他诸如“生物波”之类的情况。对于你们这些部门的精英而言,这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倘若测试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大家都会为你们这项将震惊世界的成果而欢呼。要是故意隐瞒了技术真相,其性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