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元,警示防骗宣传需加强实效性
近日,江苏常州有一女子遭遇了电信诈骗,被骗走了 18 万元。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她本身是一名反诈宣讲员,之前曾经协助警方撰写过反诈宣传标语和文案,也策划过反诈宣传活动,还参演过反诈小品。对此防骗宣传,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消极的言论,这些言论认为防骗宣传只是空谈,在真正遇到骗子的时候根本起不到作用。
有句话是“听过诸多道理,依旧过不好此生”。这位反诈骗宣讲员,虽做过许多反诈宣传,但依然被骗子得手。当然,我们不该调侃这位反诈宣传员,毕竟,谁都可能有失误的时候。而且,在这件事情上,骗子的手段不仅利用了心理学等知识进行了升级,过程中还存在着偶然性。例如,这位反诈宣讲员确实曾有出借身份证等行为。然而,这个极具警示性的案例,的确折射出了一种现实,即诈骗离我们很近,骗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高明,诈骗的手段和花样也越来越多。人们听过很多故事和案例,然而,当诈骗真正降临身边时,还是有可能会陷入骗局。但这不能说明防骗宣传就没有作用。
反诈宣传是防诈骗体系的重要部分,一直发挥着很大作用。典型案例发布能有效震慑犯罪分子气焰,深入基层的各式反诈宣讲也能减少群众上当受骗可能。一些老年人利用反诈宣传知识避免上当受骗的新闻屡见报端。相关数据表明,2020 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有 32.2 万起。同时,还劝阻了 870 万名群众,使他们免于被骗。由此可以看出,诈骗案件并非稀少,骗子与我们的距离也并不遥远。
这件事情启示我们,反诈骗宣传的内容和形式需与时俱进。反诈宣讲员一方面要提高反诈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要储备理论知识。同时,他们也要探索新方法、新方式,比如利用微信等平台,或者张贴标语等形式防骗宣传,以老百姓身边的被骗案件为实例,让老百姓感受到防骗知识与自身切身相关,进而提高反诈宣传效果。
客观来讲,在防止被骗这件事上,期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不会被骗的人,能在第一时间察觉骗子的骗局,这是不切实际的。然而,邪不压正。持续提升的反诈宣传方式和防诈骗举措,肯定可以不断压缩骗子的生存范围,进而更好地守护公众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