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俄罗斯需要什么、中国能提供什么”,这一点双方已达成共识
“中俄关系堪称大国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典范。”
在2024年底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对中俄关系作出上述评价。他还表示,面对国际形势变化,中俄将保持高度战略互信,支持彼此发展振兴,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俄乌战争以来,中俄贸易发展迅速,但也遇到了贸易结算、市场波动等问题。随着俄乌冲突的曙光和欧美经济制裁的加剧,中俄贸易如何突破内忧外患、实现优势互补也成为2025年两国关系的焦点。
对此,观察者网联系到中俄商务园总裁陈志刚先生,请他结合个人经历回顾中俄贸易发展历程,解读贸易结算和远东发展问题都是外界关心的问题。
【对话/观察者网唐晓芙】
如何将俄罗斯创造力与中国产能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观察者网:作为中俄商务园园长,您亲眼目睹了中俄贸易的长期发展。您认为中俄贸易总体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陈志刚:2025年是我从事中俄商务工作的第32个年头。我是苏联解体后第一批加入私营经济、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之一。回望过去三十年,中俄经贸关系发展至今,实属不易。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市场一直在不断变化。 “私有化500天”改革初期,俄罗斯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当时中俄贸易仍以“背包贸易”为主,相当原始。直到20世纪末,俄罗斯才逐渐从混乱中理出秩序。
俄罗斯经济真正的起点是从普京就任总统开始的。普京第一任期内平息了车臣问题,逐步将俄罗斯从寡头经济体系中解放出来。但当时俄罗斯国内市场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国内经济贸易对象更多面向欧美,主要依靠吸收欧洲资本。
普京第二任期(2004-2008)期间,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俄罗斯依靠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实现了快速系统发展,形成了新兴的中产阶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俄罗斯成为重灾区,新兴中产阶级在危机中迅速消失。由于当时的国家资本仅能勉强维持政府预算、国防等基本支出,俄罗斯政府整体无力支持私营企业。
2008年至2014年,俄罗斯一直在努力恢复营商环境,中国也为其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中国的一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产品非常适合当地需求,对俄罗斯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这一时期,中俄之间虽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贸易格局,但当时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主流仍然集中在欧美市场。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开始对俄罗斯实施部分制裁(但能源等领域尚未像2022年那样受到大规模制裁),俄罗斯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收入,但此后已经开始调整产业和政策布局。
中俄铁路运输网
2014年至2015年,俄罗斯主动实施“进口替代”和“国产化”政策。虽然这些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方向是正确的。正是这一系列的自主生产政策,让俄罗斯在2020年疫情之前就实现了包括国防在内的多个工业领域的高度自给自足。这也为其后续应对疫情影响,甚至对乌克兰发动战争提供了资本和能力。俄罗斯的相当一部分“替代进口”政策和“国产化”过程实质上都是利用中国提供的中间产品来完成俄罗斯自己最终产品的国产化。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更为严厉的制裁。俄罗斯也因主动和被动因素加快了替代性进口和国产化政策,也与我国展开了更为全面的合作。中俄两国有4000多公里共同边界,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俄罗斯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楚地表明,依靠印度、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家来实现俄罗斯的现代化是不可行的。中国是唯一能够帮助俄罗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国家。
观察者网:近年来,中俄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您认为我们现在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未来哪些领域还有升级空间?
陈志刚:现在双方对“俄罗斯需要什么、中国可以提供什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密切关注俄罗斯的替代进口和本地化战略,通过自己的中间产品帮助俄罗斯开拓当地市场。实现最终产品落地。为此,俄罗斯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吸引中国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俄罗斯,并协助其实现本土化。
促进对俄投资不仅是俄罗斯的需求,也是中国市场的需求。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俄罗斯产品一旦在中国市场走红,俄罗斯的产能就跟不上。因此,俄罗斯有很大潜力吸收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扩大再生产,然后出口到中国。
如何将俄罗斯的创造力与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设计出满足俄罗斯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将迅速提高“中国制造”在俄罗斯市场的认可度,还将创造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影响不仅限于本国,还辐射到独联体、中东、非洲等地区;而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中国和东南亚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如果能够整合两国资源,潜在的商业价值相当可观。
在科技领域,两国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中国作为全球科技投资的重要所在地,拥有领先的市场需求和大规模的科技应用场景;俄罗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方面实力雄厚,也有独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在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拥有先进领域。该领域竞争非常激烈。俄罗斯目前正在全面重建工业和科技基础。对于中俄两国来说,这是释放科技潜力、构建多边合作机制、主导相关标准建设的良好机遇。如果两国能够成功联手,就可以在广大南方国家乃至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推广各自的技术和标准体系。
观察者网:普京在2024年底记者会上提到俄中地方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幽默表示“茅台也有,伏特加也有,但一定要在温和”,强调两国人员往来的重要性。相信俄中合作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他还指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对国际局势产生重要影响。俄中贸易额将持续增长,双方共同投资项目将为未来提供保障。您如何看待普京对中俄关系的定位?
陈志刚:事实上,中俄专家在各自领域已经达成了类似共识。当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每天都有爆炸性新闻发生。在此背景下,中俄保持战略定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他多次强调,即使美国大选结果发生变化,中俄关系也将保持稳定;他还强调,中俄合作从来不针对第三方,任何变数都不会影响两国关系。普京在年终发布会上的个人表态,无疑给中俄企业家和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普京还提到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国交往。这是因为,中俄虽然经济结构互补,但双方仍缺乏经贸合作的人才储备和基础设施,需要通过扩大人员往来、完善制度建设来弥补。苏联解体后,中俄海外投资更多地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加强合作的过程中,两国发现过去很多双边基金会都依赖于第三方基础设施。一旦遭遇外部制裁,将对中俄贸易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为此,两国要加强各层次人员往来,不仅包括国家元首、总理定期会晤和互访,还包括部长、地方、教育、艺术等各领域互动。目前,两国人员往来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两国在经济、法律、文化、语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都紧缺,甚至无法满足当前需求的10%。双方都迫切需要弥补这一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反应非常迅速:2023年已有超过100万俄罗斯人获得中国签证,而同期申请俄罗斯签证的中国人不到45万。 2024年的数据可能还会增加,但俄罗斯赴华人数大概率仍将明显高于中国赴俄人数。随着双方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俄贸易规模有望继续大幅增长,达到300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水平。但要深入,双方都需要对对方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普京提到“茅台也有,伏特加也有”。正是希望双方逐步实现互联互通、标准互认,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