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艰,所以才不得不拆(江湖防骗指南)
记得去年在上海的签售会,我邀请了好朋友杨小米老师上台。小米老师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她是畅销书作家和自媒体影响者。但我最佩服的并不是这些耀眼的头衔,而是小米老师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我深知,一个人要有很强的质疑能力,必须来自于长期深入的思考和刻意的训练。
提出的问题是表面的,思考的深度和角度才是本质。
我认为自己的提问能力很出色,尽管我不被认为是同龄人中最好的之一。所以通常情况下,我是击倒别人的人,但很少有人能击倒我。但每次和小米说话或者聊天的时候,有时候她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就会在我的大脑中引爆,激活我的脑细胞,快速奔跑,然后让我发现一些平时仔细思考的事情。我也找不到角度。昨天小米的采访也不例外。
采访中,小米老师问道:帅老师上次来上海,我们在茶馆聊了6个小时。离开的时候,帅老师说,小米,我只是问了你几个问题,我知道你整个经济状况。后来我验证了一下,发现帅老师的判断几乎是准确的。那我想请问帅先生,为什么我们需要快速判断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呢?或者说为什么判断一个人的真实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吗?
这确实是我过去六个月遇到的最好的问题。我想了想,回答道:快速判断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因为我们很势利,只判断对方有没有钱。交这个朋友。这并不重要,因为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在经济上非常强大。交朋友主要是看性格、共同兴趣等。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所说的经济实力是不是他真正的经济实力。简单来说,我们要学会快速判断那个人说的话是否属实?
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确定真伪?举几个例子,比如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当你选择合作伙伴时,对方可能会夸大其业务数据,以赢得合作。如果单纯听对方的描述,合作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笔亏本的交易;再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一个叫pua的群体,他们利用朋友圈来包装自己,假装自己很有钱。他们有时间和知识来欺骗女性青睐他们,最终导致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更简单地说,在学习和成长方面,一些不是教师的老师也敢称自己为教育专家,或者只是出版卖不出去的书。声称自己是畅销书作家怎么样?如果你一时沉迷,跟着骗子学习成长,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每一种场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过,甚至曾经遇到过。而当你面对骗子时关于防骗论文,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给你带来的任何损失可能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
俗话说,走在世上,不能有伤害别人的心,而要有防备别人的心。只要多用一点思考和判断,就可以避免很多可能的损失。
具体怎么做呢?以下是我在多年的咨询和测谎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防止诈骗的“道家法宝”。
1)如何防止诈骗:个人经历是真的,别人是假的
防骗之道是防骗的最大前提。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和平台丰富,与古代不一样,眼见为实。
对“眼见为实”的理解不应该是肤浅的。它的精神内核在于: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接近真相,但如果是道听途说或旁观者观察,则可能是假的。
记得去年圣诞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著名制片人杨善璞共进晚餐。杨老师还带了两个小伙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才十几岁,聪明可爱。我们在苏州第一西餐厅开了一瓶好酒,品尝了从国外空运来的海鲜和牛排。不过,那天最难忘的并不是那顿饭本身,而是吃饭时的一段简短的谈话。
我还记得那天喝了三杯之后,我开始说话越来越多。我撕开手里的龙虾,对旁边的两个孩子说:你知道吗,它的味道其实比这只波士顿龙虾更新鲜,更有质感? ,就是新西兰的帝王蟹!
听到这句话,一般孩子的反应大概是:啊!我也想吃!或者:帝王蟹长什么样?
但杨老师的两个年轻人却没有这样的反应。相反,他们说了两句话,让我震惊。
老板听了我的话,放下了手里的食物,认真地问:你说的是真的吗?
我点点头说:是啊!这是真的!
这时,老二也放下了刀叉,立即问道:那只帝王蟹你真的吃了吗?你尝试过吗?
我继续说:是的,我去新西兰的时候就有过。
这时,我发现老大和老二的神经都放松了,脸上浮现出一种表情:“哦!看来帝王蟹真的很好吃啊!”
“你说的是实话吗?”
“你自己试过吗?”
这两句话不断在我脑海中回响,我不得不感叹杨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作为一名知名制片人,杨先生肯定在电影界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也一定经历过大大小小的陷阱。如何从一开始就将风险降到最低,防止被骗?
杨老师和他的两位少爷已经给出了答案:还有一个问题,你自己尝试过吗?
如果你亲自尝试过,我会相信你的判断;但如果你听到或看到它,我会在心里打一个问号。
比如有人向你推荐帅老师,说帅老师的书很好。请再问我一个问题,你读过这本书吗?如果有人向你推荐千分之一俱乐部,你也应该问他们,你上过那里的课程吗?如果对方说是,你就只能相信他说的是事实。
因为个人的经历是一切真理的前提。
实践带来真知。即使你说的是实话,如果不是你的亲身经历,也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
2) 如何防止欺诈:以数字化方式思考,而不是做出冲动的决定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来问我,说她就读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在全国招募城市合伙人了。该组织的宣传非常感人。总体思路是:只要支付50万元,就可以成为该机构的合作伙伴,并获得您所在城市的独家代理权,可以在该城市销售该机构的线上线下课程。以获得利润。
我的朋友听后非常兴奋。她告诉我:正如宣传中提到的,这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可以成为我同意的这个组织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销售课程。我每次卖课程,One,还可以拿到15%的佣金,真是名利双收。这50万元我可以承担,但我还是犹豫,因为这几乎是我和丈夫这几年积累的全部积蓄。
这不是明明自己被卖了还替别人数钱吗?
于是我斩钉截铁地说:不走!
她被我的果断吓了一跳,连忙问道:为什么?
我说:我问你几个问题你就会明白。你先付的50万能买到所谓的合作伙伴资格吗,还是机构会给你等值的会员卡或者等值的课程名额?
她说:只是用来购买资格,算是入场费,没有其他赠品。
我说:好吧,我们算账吧。据我所知,这个机构最贵的课程是1万元。如果你卖一门课程,你会得到15%的佣金,也就是1500元。上交的50万元就是你付出的费用。卖掉一门课程,就能赚到1500元。 ,你得卖掉334个这样的课程才能赚回来。您预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招收 334 名能承担 10,000 学费的学生?
她说:如果快的话,两年吧?
我继续问:慢了怎么办?
她有点不确定:也许5年。
我说:你明白吗?假设你真的需要5年才能收回本金,相当于5年赚了50万元,也就是说你的平均年薪是10万元。这相当于付了50万元,给别人打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应聘机构的销售职位,直接工作,其中佣金一年至少30万元,5年150万元。关键是,这是净利润150万。你的50万就是资本的回报。什么叫资本回报率,就是净利润为0。这相当于,5年前,机构让你赚了50万,你就把积蓄掏空了; 5年后,因为你的入学,机构得到了大部分的钱和人,机构得到了一切,而你,只是吸取了教训。
她有些不服气,不愿意承认自己差点被骗的事实。她辩解道:怎么会一样呢?我将获得合伙人称号!
我说:现实一点!这是合伙人吗?这就是代理,而且是最差的代理。如果你还骄傲地宣称自己是合伙人,那就等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是个傻子!
她叹了口气:“分手好难啊!”
为了启发她的思考,巩固她的信念,我又问了她一个问题。回答完我的问题后,她恍然大悟。
我说:我再问你一下,假设这50万你没有加盟合作伙伴。并用这50万作为首付在你所在城市的郊区买一套房子。可以买什么样的房子?
她盘算着:她应该可以买一栋小别墅吧!
看到她松了口气,我就知道她不会再被骗了。
但在我看来,这位朋友真正付出的代价并不是那50万,而是她的一时冲动。
冲动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大的成本。如果你能消除冲动,你的生活就可以零成本开始。这样,你以后得到的每一个成绩都是你赚来的。
时刻提醒自己要理性思考,不要做出冲动的决定。
花一些时间将问题数字化并计算手中的每笔账目。
因为你不跟生活算账,生活就会跟你算账。
如果你不为正确的决定承担责任,你就必须为错误的决定付出代价。
3) 反欺诈技巧:追问到底
保持好奇心并不断提出问题始终是防止欺诈的最佳方法。因为所有的欺骗手段都有一个共同点:模糊性。当你追问细节时,暧昧就会逐渐清晰,真相就会显露出来。
前两天上海的一次晚宴上,有一位行动水平非常高的CEO,年纪轻轻就在行业内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饭吃到一半,他拿着手机叹了口气:哎,我这个员工,又没有完成工作任务。他的试用期还没过,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用他!
我问:他没有完成今天的任务有什么解释吗?
首席执行官交出了他的手机。上面是员工刚刚发来的一条微信。工作人员说:我刚从医院回来。
我立即说:你不用担心,这个人已经不能用了。
CEO问:为什么?
我说:很简单,他是骗你的。因为他给出的理由只是一个模糊的信息,并没有后续的解释和细节。他只是想用“从医院回来”这样的模糊信息来引起你的同情,而不是追究他不履行职责的责任。
CEO更加谨慎:这会不会太武断了?也许他真的病了或者家人生病了需要去医院?
我说:我不会随意的!那是因为,如果他感觉身体不适,需要去医院,知道会影响工作进度,就应该提前向你说明情况,并申请延期;如果他家里有急事,那确实占用了应该用来完成工作的时间。到时候,他应该给你详细的解释,并诚恳地道歉。但他没有这么说,只是说,从医院回来吧。我想,这应该发生不止一次?
CEO点头:是的,确实如此,不止一次
我说:是啊,而且他一下子就犯了两个错误。未能按时完成任务是第一;那么找借口说谎就是第二个了。方法有问题,可以教,但是态度有问题,就绝对不能接受。
首席执行官立即打电话给助理,让她准备员工的辞职手续。
细节决定成败,世界上一切的真相都隐藏在细节之中。
人们常说,人在困难的时候不能被击垮,但在我看来,正因为生活太困难,所以才不得不被击垮。如果不拆的话,生活会更加困难。
揭穿谎言的最好方法就是追问到底。
比如,有一次聚餐,一位大哥又喝了几杯,开始吹嘘自己现在从事的行业是如何赚钱的关于防骗论文,他说:我每个月的税前收入基本有30万了!
我一听完,我的好奇心立刻就被勾起来了,我立刻问道:兄弟,恕我直言,我想问一下,你一个月收入30万元,一般要交多少税呢?
大哥顿时愣了几秒,回过神来说道:这个我也不记得了,反正太多了。
你会记得每月扣税吗?
而且,根据常理,一个人可能不会记得自己的大量收入,但他会清楚地记得大量的支出。我立刻明白了。大哥的犹豫和含糊证明了他的说法是正确的。
无独有偶,有一次我参加一次教学界的聚会,一位老师说:我大学毕业当老师的第二年,我买了我的第一辆车,兰博基尼!
我的好奇心依然被勾起:太神奇了!那么您当时买的是哪一款、什么型号呢?
老师突然显得有些慌张地说:我很早以前就买过,记不清了!
买车时,你记不住买的是什么型号吗?哈哈~
我保证,我确实只是出于好奇才问的,没想到被识破了谎言。
所以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当我听到有人吹牛的时候,我会问几个关键细节,一是辨别真伪,二是辨别人品。
还有一次,同学聚会上,有同学说,他最近在东南亚投资了很多房产。他说:就像我在柬埔寨金边投资的公寓一样,回报率确实很高。我先买了一套,然后又买了10套。
怀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立即拿出手机,搜了一张柬埔寨金边的地图,递给同学,问他:我问你,金边是哪个地区?你的公寓在?请给我一些建议,我会看看。
他看了看金边的地图,心里有些慌。他随意指着一处地方说道:大概就是这里了。其实我对地图不是很熟悉!
我投资了11套公寓,但不知道它们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我还没有问他:如果他不熟悉地图,那那个区域叫什么名字?我自己去搜一下可以吗?
毕竟是老同学了,耐心点吧。无论如何,我已经有了我想要的答案。
世界上任何谎言最终都会被细节打败。
那么,回到原来的问题。
当有人向您展示他们公司的业绩时,询问他们的销售团队有多少人。
当你的追求者不断在朋友圈发布头等舱飞机的照片时,问问他一张头等舱机票多少钱。
当你看到有人自称是教育专家时,问他教了多少年,有多少学生,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什么机构颁发了专家认证。
当你听到有人说他是畅销书作家时,问问他们一年卖出了多少本书。
然后你会发现有人告诉你,你的公司卖课程一个月能赚3亿,但销售团队只有20个人。你会发现有人告诉你一等座票价800元;你会发现有人告诉你,你在网上分享过几次经验,听众不到100人,你已经成为教育专家了。你还会发现,有人一年卖出5000本书,就说自己是畅销书作家(参考数据:我的第一本书上线后,一天就卖出了5000本)。
此时,真相已经昭然若揭。
因为一切真相都会在细节面前暴露;
而所有的谎言都会在细节面前被揭穿。
祝你永远不用使用以上的魔法!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