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对俄罗斯的认识,三个维度
俱乐部概要: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辉对俄罗斯研究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在全球背景下考虑俄罗斯研究;第二,解决俄罗斯研究与苏联遗产的关系;三是研究中俄关系和南半球发展问题。王辉强调,中国在南半球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完全是地域扩张,更多的是一种非领土连续性战略。
本文根据王辉在2024年11月29日“重新认识俄罗斯”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该研讨会由北京对话和《文化视界》杂志共同主办。北京对话经授权发布如下:
王辉在“重新认识俄罗斯”研讨会上发言 中外对话
【文/王辉】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关系的背景下理解对俄罗斯的分析?
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或国际关系,包括其联盟模式和希望发展的方向,其实都不是单一导向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我个人认为,对于俄罗斯及其不断变化的外交政策的认识不太可能很快达成稳定的共识。事实上,不仅俄罗斯如此,坦白说,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注意到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几年前,该机构的马克·伦纳德等人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注:WhatDoesChinaThink),然后就有了一个序列,然后他们发布了第二个系列,访问了俄罗斯、德国、土耳其等各国再次进行了磋商,并得出了重要结论。
当他们编辑第一套丛书时,全球化的浪潮让各国似乎都在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前进。俄罗斯和土耳其都有强烈的倾向加入欧洲或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然而,到了他们编辑第二卷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国家的思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的思路转向了建立以世界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思路。在每一个上。这在土耳其、俄罗斯甚至中国都有体现,欧洲内部也存在分裂。
马克·伦纳德 (Mark Leonard),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主任兼联合创始人
欧洲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思潮。南欧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也开始出现新型欧亚主义,并试图以此塑造新欧洲。这种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还不是很显着,但在学术界和外交领域,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在向这个方向进行探索。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重新诠释科耶夫的哲学,重塑他们的多元观点。拉丁欧洲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欧洲新概念是开放的、面向亚洲的。某种程度上,它回归了罗马时代“多神论”的欧洲观念,而不是基督教主导的单一模式。一位葡萄牙外交官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欧亚概念的著作,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发展起来的。
这些变化表明,俄罗斯、土耳其甚至中国在面对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时逐渐提出了自己的中心世界观,甚至欧洲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向。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如何在多重背景下分析俄罗斯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统一三统一”的话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中国的俄罗斯研究中,如何处理与苏联遗产的关系。
普京试图超越这种叙述,将当代俄罗斯更多地与苏联时代的历史联系起来。当他评价列宁和斯大林时,他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他对列宁比较批评,但对斯大林比较积极。在某种程度上,他看到了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与俄罗斯历史之间更多的联系,而列宁的历史是个例外。
普京的做法旨在将俄罗斯塑造成一个摆脱苏联阴影的现代化国家。但在中国学者看来,这种“超越”苏联遗产的做法对于理解中俄历史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混乱来了。
客观地说,如果没有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背景,我们几乎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中苏之间的历史联系,包括同盟(如朝鲜战争时期)、竞争(如越南战争时期)、合作与分裂,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问题的处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中苏、俄罗斯之间的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在普京选择性评价列宁和斯大林的背景下,是中国外交政策和学术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7周年 法新社
由于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密切联系,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苏联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关键。中国如何看待这一历史遗产,特别是如何理解普京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已成为中国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的民族研究领域,围绕民族自决的讨论十分激烈,并逐渐形成否定态度,这是基于当前的需要。然而,如果我们回顾二十世纪的历史语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深入讨论。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探索“未来”通常是通过回到过去来思考的。我们并没有真正告别20世纪;这个时代的余波和后果在当代继续存在。二十世纪与现在不同,充满矛盾,但一切讨论都指向未来。现实及其矛盾是从未来的角度展开的,但在告别了革命思潮之后,这个方向逐渐消失了。在快速的变化中,除了利益关系之外,未来是什么,是一个越来越悬而未决的问题。 ,或者说未来已经失去了魅力,这也导致了保守主义取代了过去的意识形态。
尽管我们将这一现象视为现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何理解这一现实,如何解释其中的“脱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除了苏联的历史问题外,如何处理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遗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苏联式的革命不仅仅以苏联为中心。 1918年的德国革命时期就是一个例子。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是全球现象。虽然我们主要关注苏联,但如何从全球角度观察苏联模式及其变体也应该提上议程。如何认识苏联?这不仅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断层,也是我们知识体系上的一个重大断层。
过去,苏联与中国关系密切,但今天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时,对苏联的讨论却越来越少。当代学者在讨论中国的治理结构时,往往会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制及其与封建制度的兴衰。这种认知语境非常重要,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超越二十世纪的变化。君主制和共产主义制度不能混为一谈。没有这些现代组织,我们如何理解20世纪至今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形态?因此,这个选题对于中国了解苏联的历史遗产和影响非常重要。
第三点是关于南方国家。南方国家从哪里开始?从概念的起源来看,“南方国家”并不是中国提出的。 “第三世界”概念最早由法国人类学家提出,“全球南方”一词则由美国左翼提出。但客观地说,如果没有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第三世界”概念就不会如此广泛传播,而“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中国密切相关。 -苏联关系。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概念溯源在方法论上是一回事,但在现实世界中它与有效的政治运作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湖南省人民政府
有一天,一位南非学者写信给我,询问有关在南半球国家进行采访的情况。他说,由于我是来自中国的学者,他想听听我对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南方的独特地位的看法。这两个国家在南半球国家中如此独特,以至于经常有人提出中国是否属于南半球国家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中国和俄罗斯是否或如何被视为南半球的一部分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换句话说,对全球南方的讨论不能仅仅从地理角度来定义,也不能完全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来定义,尽管这两个因素对于理解南方都很重要。
事实上,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并随着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全球南方的定位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不可能在地理上完全稳定。它的起源和发展与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万隆会议以及不结盟运动是一个重要来源。近年来,印度尼西亚再次率先组织类似论坛,旨在复兴这些传统并促进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尽管印度尼西亚的召集能力有限,但此类讨论对南方国家仍然有吸引力,因为这些论坛通常不涉及大国的干预。
但在历史上,如果没有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万隆会议的影响力不会这么大。从第二次万隆会议的“破产”来看,这种情况与中苏分裂密切相关。因此,全球南方的形成不仅与早期的反殖民、反帝国主义思潮有关,而且与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密切相关。如果不了解这种关系,就很难掌握从第三世界到南半球的演变。正如有人提到,南方国家关注的是发展问题,但近年来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单纯的发展问题,转向了南方国家全球地位和影响力的建设。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讲话 共产党员网
我也注意到刚才提到的俄罗斯和中国在南半球的影响力问题。由于受苏联的历史影响,俄罗斯在一些南方国家的影响力大于中国,但随着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影响力无疑更加突出。
最近,我会见了一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他告诉我,他们在与非洲国家接触时提到了中国,发现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不认真对待西方国家甚至一些国际组织对中国的批评。 ,相信中国正在帮助他们,至少提供新的选择。这让我意识到中国的影响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而且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正在上升。
此外,“地域扩张”这个话题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问题。欧洲的扩张、俄罗斯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的门罗主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扩张史。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完全是地域扩张,更多的是一种非地域连续性战略。所谓路、带、廊、桥,重点是各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这种扩张方式与传统的大国扩张有很大不同。我认为应该从理论上解释这种方法背后的历史资源,以使我们的实践更加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