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京: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源于领跑者的心态崩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白玉晶】
在航空航天领域,美国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中国则是迅速崛起的追随者。随着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追随者和领导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这种情况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其心态失衡。
此前,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局长杰弗里·克鲁斯再次炒作所谓“中国太空威胁论”。他宣称,美国看到中国“越来越愿意利用反太空能力来威胁太空”。开发太空的方法。”这些言论是美国压力和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现。
中国发布的天宫空间站新图足以让美国破防——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将在2030年进入大气层并燃烧
领先者焦虑
作为追赶者,我们更容易看到落后的差距和前进的动力,却很容易忽视领导者的焦虑,更难以感同身受领导者的巨大压力。快手创始人宿华曾在内部演讲中指出,“领跑者的周围都是无尽的荒凉,我们很难每次都准确判断路在哪里,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在跑”追随者至少可以看到领导者的方向。”
随着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快速崛起,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源于中国技术进步带来的竞争,还涉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炒作的“中国威胁论”应运而生。
“中国威胁论”背后是美国企图通过舆论压力来遏制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战略不仅在国防预算中寻求更多的财政支持,也给国际合作制造了障碍。比如,通过编造、夸大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军事威胁,试图阻止其他国家与中国合作,削弱中国在国际航天市场的竞争力。
美国的“帽子戏法”
“认识国王”的伎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据,就反复质疑奥巴马的国籍和竞选总统的合法性,迫使奥巴马公开出生证明,以证明自己不是外国人。 “理解之王”甚至在今年总统选举的电视辩论中用这一招击败了“睡眠之王”。
“理解之王”表示,强迫奥巴马出示出生证明是极其光荣、极其自豪的。
类似的套路在国际政治中也很常见。美国不断质问对手,迫使对手自证清白,从而掌握舆论主动。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但是炎症性强,效果也非常好。正如《人群》所说:“人群不需要真理,只需要幻觉”。美国通过不断夸大中国的威胁,迫使中国不断证明自己的清白,从而使中国在舆论上处于被动。
美国夸大炒作“中国威胁论”,其破坏力很容易被低估:公众往往只看到台上的言语纷争,却看不到台下暗藏的难以防备的箭。
在美国,受到煽动的不仅仅是思想保守、顽固迷信、种族主义的“红脖子”等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群体。美国一些资深知识分子从听“中国威胁论”到相信“中国威胁论”再到传播“中国威胁论”,形成了恶性升级的闭环。
这种生动的例子实在不多。
比如我们前面介绍的NASA“精英”管理员纳尔逊,他非常清楚美国科学家迫切需要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取回的月壤进行研究,但他本人却是臭名昭著的“沃尔夫”沃尔夫法案的倡导者和旗手,他是中美航天合作的巨大绊脚石。
又如,美国太空军首任司令约翰·雷蒙德多次声称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反卫星武器(ASAT),并将这些武器描述为对美国卫星系统的重大威胁。尽管中国确实进行了多次反卫星试验,但这些试验的频率和规模都被夸大了。美国、俄罗斯等国也进行了类似的试验和研制,美国在反卫星领域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雷蒙德还表示,中国的一些航天活动违反了国际航天条约,特别是《外层空间条约》。但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尚未认定中国违反了该条约的任何具体条款。事实上,中国多次表达了对和平利用太空的承诺,并参与了多个国际太空合作项目。这些言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通过夸大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活动来制造恐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战略目的。
以纳尔逊、雷蒙德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高级知识分子身居高位,在国家机器中占有巨大资源,在航空航天领域拥有巨大能量。他们可以通过言论影响甚至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 、政策咨询和研究,积极传播“中国威胁论”,对美国航天政策和公众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言行确实推动了美国在航天领域的战略调整和技术投入,包括建立太空军,将太空军事化推向了极致。从个人角度来看,雷蒙德是“中国威胁论”炒作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他如愿坐上了太空军司令的宝座。
尼尔森和雷蒙德并不孤单。事实上,他们组建了一个热衷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航天俱乐部——还有诽谤中国窃取美国航天技术的美国宇航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以及捏造中国军事化的美国宇航局前局长詹姆斯·布里登斯汀。天宫空间站等等。
回来却没有回报是不礼貌的。这是中国“齐鲁一号”卫星拍摄到的美国航母出港画面。需要注意的是,“齐鲁一号”不是军用卫星,而是商业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