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 | 老教授亲历保健品诈骗内幕,坐地起价亲情牌砸晕老人!
黄秀兰的回应有些无奈:“不是所谓‘人傻钱多’,只是每个老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黄秀兰 浙江大学退休教授
黄秀兰没想到,87岁的她会因为揭露“保健品骗老人”乱象而成为“网红”。二十年前,黄秀兰从浙江大学心理学系退休,回到广州退休。退休后,她购买了不少于40万元的保健品。在经历了无数的诱惑和欺骗后,她决定站出来,用自己的经历揭露混乱。 (本文转载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老年人为何抵挡不住“诱惑”?
黄秀兰第一次接触保健品是因为她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 “当时我只想尽快把病治好,每天最多吃4粒保健品。”黄秀兰说道。 2010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黄秀兰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更加强烈,这进一步加深了她对保健品的依赖。
价值6万多元的光谱治疗仪、价值1万多元的按摩床、价值3000多元的红外线足疗仪、价值1000多元的负离子发生器……都包含在黄秀兰的购物中。列表。 “那段时间,我很在意身体上的任何不适,买这些东西大多只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
在黄秀兰看来,老年人不一定是因为无知才购买保健品。 “所谓的期待、恐惧、孤独、从众感,最终都会转化为老年人自身的生死观、健康观,也成为他们花钱的动力。 。我们也知道保健品不是万能的,但即使吃了亏,下次我们仍然会购买。我们总是想,如果这个东西有效怎么办?就算没用,也杀不了我们……”
黄秀兰购买保健品的花费不低于40万元。她在网络和书中公开自己的经历后,引起了众多网友和读者的关注和讨论。有人称赞她年事已高敢于揭露行业乱象,也有人视她为“人傻钱多”的典范。
面对外界不同的看法,黄秀兰的回应有些无奈:“不是所谓‘人傻钱多’,只是每个老人心里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打“亲情牌”成为销售策略
黄秀兰对保健品销售员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小恶魔”。十几年来,她对付过的“小鬼”不下百个,自己也成了“小鬼”们的重点“照顾对象”。
让黄秀兰惊讶的是,除了频繁的电话问候外,有些业务员甚至能准确掌握自己的动向。每次黄秀兰生病住院,保健品销售人员都会不断地来医院看望她。 “有的送水果,有的煮汤,有的还给我洗内衣。”
在黄秀兰眼中,“小家伙”们非常热情、耐心。他们从不直接向你推销产品,而是更愿意与你交谈,帮你解闷,成为你的“朋友”甚至“家人”。他们会像家庭医生一样提醒你的身体状况,也会像邻居一样帮助你做一些工作。 (本文转载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很多老人都有孩子不在身边,突然出现一个很了解你的人,你就放下了戒备,这个时候,如果他再给你推荐产品,你就会愿意掏钱。是的”。黄秀兰说道。
在一次讲座上,一位经理当众讲述了自己童年丧亲的故事,并跪在台上哭着喊着老人“爸爸妈妈”。许多人为她流泪,上台拥抱她。当天,这款售价5000元的产品就卖出了100多份。
在黄秀兰看来,所谓“亲情卡”是“保健品促销”中久经考验的套路。 “‘小鬼’越是熟悉,从我这里赚的钱就越多,一旦钻进你的心,对你的病发作,你想不买都难。”黄秀兰说道。
商家靠“忽悠”抬价
“我写这些东西、说这些话不是为了质疑所有保健品,而是为了批评这个行业无底线的暴利行为。”黄秀兰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特别敏感。
“一个‘小恶魔’向我推荐了一款频谱分析仪,他用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术语来讲述它的降压作用。”频谱分析仪一台要6万元。黄秀兰也犹豫了,但她无法抗拒晋升。成员说得越多,他就变得越好。推销员甚至将这种幼稚的言论称为“太空实验”,但黄秀兰最终还是付出了代价。
黄秀兰表示,老年人不懂专业术语,通常对保健品价格也没有准确的了解。一般都是业务员拿价,这给了商家很大的利润空间。
购买保健品多年,多次被骗,黄秀兰现在几乎能判断大部分保健品的市场价差。 “就以那个6万元的频谱治疗仪为例。费用为2万元。有用吗?我不知道,但这让他们赚了 40,000 美元。”
“老年人对保健品的依赖,一是认为保健品有用,二是对卖保健品的人有情感上的依赖。而卖保健品的人正是利用这两点,让保健品价格上涨,产生巨额利润。”黄秀兰表示:“这样的行为破坏了整个保健品市场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转载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浙江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杨建华表示老年人保健品防骗,遏制“保健品困老人”问题,不仅要加强源头管理、控制市场价格老年人保健品防骗,还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加大对老年人的消费力度。违法成本。此外,儿童和社区都应对老年人给予足够的照顾。 “一方面帮助老年人提高对保健品的认识和判断,另一方面也抵消了老年人从销售人员那里得到的虚假关注。”杨建华说道。
如今,“放弃”保健品的黄秀兰过着充实的生活。她制作了视频提醒老人防范诈骗,她的新书《健康金钥匙》也已发货。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老年朋友:与其害怕死亡,不如珍惜现在,做一些有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