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应聘者”背后的骗局:有人单月入职23家公司
上海数百家企业都经历过这样可怕的事情:高薪聘请销售精英和团队,但业绩不但没有提高,还深陷劳资纠纷。直到警方介入,这些企业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工资诈骗的受害者。短短两年时间,工资诈骗犯就骗取了数百家企业5000多万元。
两年
诈骗数百家企业逾5000万元
工资骗取团伙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诈骗手段?我们先从一家受害企业的经历说起。
2021年3月,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推出了一款针对高净值人士的资产管理产品,需要销售人员拓展市场,于是公司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很快,一位名叫关某某的应聘者就引起了公司负责人的注意,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另一名应聘者左某也拥有丰富的财务从业经验,为了尽快提升业绩,公司先后录用了关某和左某。在达成录用意向后,关某和左某还向公司提出要求,希望将自己之前的销售团队带入公司。
最终,关、左二人带着销售团队被这家资管公司录用,关、左二人都是销售总监,底薪分别是2万、1.5万,还有提成。之后的在职培训、业务拓展、每周工作汇报都显得很正常,这些销售人员还会带着客户来公司谈生意。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并没有谈成什么生意。
公司负责人齐先生因为销售业绩不佳而感到困惑和焦虑。他随即向关、左两个销售团队提出,如果继续打不出业绩,工资就减半。但让齐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不仅业绩持续落后,两个销售团队的人也相继失踪。
受害公司负责人齐先生:一开始离职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老家出事了上海餐饮管理招聘骗局,家里人生病了,反正各种原因都有,到第四个月基本大家都失联了,对于企业主来说,我是在第三个月就止损了,那时候我整体的亏损大概在30万左右。
付出30万工资,浪费3个月时间,却一无所获。有同样遭遇的不止这家公司,2022年8月,上海另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也贴出招聘销售人员的启事,很快,一位姓杨的应聘者凭借出色的工作经验和销售能力被公司录用。
在获得公司负责人罗先生的好感后,杨某提出让自己的销售团队一起加入公司,公司最终答应了杨某的要求。从2022年9月开始,杨某和他8人的销售团队加入了这家互联网科技公司。杨某的职位是销售总监,月薪3万加销售提成,其他销售人员月薪1万。
上班第一天,罗老板发现杨某等8人均未来公司,电话联系杨某后,得到了如下答复。
受害公司负责人罗先生:我们销售人员在市场,不需要在办公室,只要建个群,就跟在群里打卡一样,报到就可以了。
一个月后,公司负责人罗先生提出要举行几次路演,向客户详细介绍项目内容,并让销售团队组织目标客户参加。随后又举行了三次路演,虽然有几十位客户参加了这些活动,但最终没有一个人真正投资。
很快到了第三个月,公司已经给杨某及其销售团队发放了20多万工资,却依然没有成交,公司便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双方由此发生劳动纠纷。
一个人同时为两家公司工作
出现两大争议
杨某在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发生劳动纠纷的同时,还与另一家咨询公司发生劳动纠纷。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在两家公司工作,那么杨某的遭遇又是如何呢?杨某误发的一份文件,揭露了他精心设计的骗局。
2022年9月,上海一家企业咨询公司发布了一则销售岗位的招聘信息,一位专业背景、工作经历都非常符合要求的应聘者很快被公司注意到,此人就是杨某某。
杨某顺利考取了这家商务咨询公司的销售总监职位,底薪2.5万元,此外还有每月报销工资,公司在给杨某办理入职手续时,住房公积金缴纳出现了问题。
受害公司经理孙女士:我交了一笔保费,结果没交,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就让财务部去查,但是找不到他的身份证,只好把他的身份证拿去。老板也让财务部不要怀疑他,这样我们就不用管他了,也不用交了,就帮他交了五笔保。
但一段时间之后,公司发现杨某的生意不仅没有任何进展,而且他每个月报销的费用也十分不正常,除了交通、餐饮、娱乐等费用外,还包括购买手机、珠宝,甚至搬家等。
在支付了杨某某工资及报销款共计8.6万元后,2022年11月底,公司财务部要求杨某某对报销费用进行对账。此时,杨某某发来一张文件图片。然而,公司财务部发现,这并不是一份对账单,而是之前节目中提到的杨某某与互联网科技公司之间的工资纠纷通知书。
随后,该公司与通报中所列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取得联系,两家公司核实后发现,2021年9月至11月间,杨某某其实同时在两家公司任职,随后两家公司联合向警方报案。
令人震惊
一个人居然加入了211家公司
接报后,警方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侦查,发现这些案件并非孤案,而是持续两年的连环骗薪案件。在随后的集中抓捕行动中,警方共抓获骗薪人员200余人,其中一人竟入伙211家企业,骗取工资276万余元。
案件审查过程中,检察院发现,这些骗取工资的犯罪分子,应聘的都是销售岗位,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骗取更多公司更多的工资,也就是同时入职尽可能多的公司,同时实施工资诈骗。其中一名姓徐的犯罪嫌疑人尤为突出。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院助理检察官王刚:自2020年1月份以来,许某先后在197家公司就职,工资收入总计206万余元,单月就职公司最多时有17家。我们统计了一下,他在这17家公司工资总额都超过10万元,也就是说他一个月的工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徐建军的妻子关某也是骗取工资的,节目一开始她就自称“月销售额能上亿”,经调查,关某的骗取工资行为也令人震惊。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助理检察官王刚:2021年1月份至今,共入职211家公司,获得工资收入276万余元,单月入职公司最多时为23家,比许某略多。
节目中提到的另一位骗取工资的人是杨某某。经审计发现,杨某某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骗取工资74万余元。经调查,除了徐某某、关某某、杨某某三人外,涉案的200余人中,骗取工资50余万元的还有数十人,全案骗取工资总额超过5000万元。
把握企业主的心理
制作一份出色的简历以吸引注意力
这些职业骗薪人员为何能屡屡得手?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这些骗薪人员为获得招聘公司的信任、赢得工作机会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抓住了公司的业绩欲望,还将自己打造成不同职位的“完美应聘者”。
案件办理过程中,司法机关发现,这些工资骗徒在求职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缜密的预谋,手段诡计多端。
据调查机构介绍,这些工资骗徒的受骗对象多为小型理财公司,因为这类公司的销售岗位通常不需要到办公室上班,背景调查也相对宽松,方便他们同时在多家公司实施诈骗。为了诈骗得逞,这些工资骗徒首先会对应聘者提交的简历进行修改。
被告人陶某:我在一些直招网站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要求,因为他有要求,我们就会按照这个要求给自己的人设一个标准,比如要求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或者是经济专业的,或者如果你的背景是银行什么的,我们就把学历改成MBA或者EMBA,主要就是为了表明我们有这样的实力。
经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徐某、杨某均为初中毕业,但经过“包装”,简历上却变成了财经类、经济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这些毕业证、学位证均是其伪造的,他们还有针对性地编造了此前的工作经历。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院检察官薛松:对于很久以前的简历,他们会找一些比较大的公司,甚至会编造一些假的公司。假辞职证明上显示的单位往往是一些很小的单位。小公司的联系方式不容易核实,一些大公司的联系方式也不容易核实,因为时间太长了。
这份显示月薪3万余元、佣金10余万元左右的电子对账单,是这些薪资骗徒伪造的另一重要工具。通过这些虚假的薪资和佣金对账单,他们不仅可以索要更高的薪酬和福利,还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大规模融资或销售业绩。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院检察官石炜:用人单位注重业绩上海餐饮管理招聘骗局,即使在竞争中也不忌讳挖人,就是挖走其他公司的顶尖销售人员。看到这种情况,我感到很惊讶,以至于忽视了这些审计。
此外,这些骗取工资的骗子有时还会提出带团队加入招聘公司。按道理来说,人越多越容易被揭穿。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负责该案的检察官表示,这背后的动机依然是为了利益。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石炜:这个团伙如果由一个头目带头的话,他们的提成能达到40%以上。
被告人陶某:比如你拿工资8000,你就得给我50%,也就是说你得先还4000,然后再给我。所以有的人可能带一个团队,一个月能挣2万、3万,但是如果加上他团队所有人的返利,他一个月能挣10万。
故意拖延缴纳社保以避免被揭发
按照规定,一个劳动者只能在一家公司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劳动者同时在多家公司工作,很难骗取工资。频繁更换公司缴纳社保和公积金也会引起招聘公司的警惕。这些骗取工资的人员是如何绕过这一障碍的呢?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薛松:如果真实的社保被查出来,受害单位会发现每个月缴纳社保的单位都在变,这样就很容易被揭穿,所以就拒绝受害单位为他们缴纳社保。
被告人陶某:他就是在拖延,说是上一家公司没有退出之类的话。我也在和上一家公司协商,可能上一家公司的人员已经辞职了,或者我直接和老板协商,说我转正后你再给我发工资,老板会觉得这个办法好,我又可以省点钱。
有了这样的借口,这些骗工资的人往往就能在受害公司轻松脱身,随后为了骗取尽可能多的工资,这些骗工资的人就会开始“表演”。由于销售岗位往往对出勤没有硬性要求,骗工资的人就会声称自己每天都在外面做生意,并定期提供虚假的项目进度报告和工作日志,营造出自己努力工作的假象。
但时间久了,依然没有业绩,必然会引起公司的怀疑,为了继续蒙混过关,骗薪人员还会找“走狗”冒充假客户。
写假工作日志、找人冒充客户,在骗薪圈里被称为“稳住局面”,目的就是尽可能拖延骗取时间,多拿工资。一般在三个月试用期临近时,用人单位对没有业绩的骗薪者失去耐心,要求解除劳动关系或暂停发放工资。这时,骗薪者就会使出他们屡试不爽的“杀手锏”。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石炜:他们离职之后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通过劳动仲裁等所谓的法律手段,反目成仇。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院检察官薛松:从当时劳动仲裁机构的角度来看,他们看到的都是个案,看不到这些人采用虚假手段骗取工资的本质,所以只能从表面看,“我给你提供了几个月的劳务,虽然没有履约,但是按照合同,你应该给我发基本工资”,所以在这种案件中,他们倾向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但实际上,这些骗取工资的人并不是劳动者,所以受害单位往往成为劳动仲裁中所谓的弱势群体,要么败诉,要么在双方之间调解。
职业工资欺诈挤压正常就业
破坏商业环境
工资诈骗不仅导致受害公司遭受薪资损失、业务停滞,而且工资诈骗者同时为多家公司工作,严重占据正常求职者的就业机会,也破坏了整体商业环境。据办案检察官介绍,这些案件除了作案手段欺骗,还暴露出相关公司管理不严、公司与部门之间信息不畅等问题。
2023年10月起,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相继以诈骗罪对杨某某、许某某、左某某等人提起公诉。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先后以诈骗罪判处杨某、徐某、左某等人十一年三个月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相应数额。检察机关在分析职业工资诈骗犯罪成因后认为,受害公司在招聘流程、背景调查、社保和公积金缴纳、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或管理不严,给工资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
检察院向金融、销售等8个行业64家单位发出检察建议,帮助其加强和规范人事管理、绩效管理、社保缴纳等工作,降低被骗风险。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院检察官石炜:其实我们发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与就业中心上查询这些工资骗取者的学历,比较简单,发现有造假的痕迹,我们就会解开谜团,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在招录用人阶段,要规范用人程序,特别是要按时缴纳社保。在管理这个阶段,我们建议要有科学的考核机制,不能为了业绩而对他们无限宽容。
涉案200余名骗取工资人员中,已有70余人提起劳动仲裁,均以受害人败诉告终。企业缺乏信息交换共享平台,骗取工资人员的入职、离职、社保缴纳、劳动仲裁、诉讼等信息分散在各个行政部门,企业及相关部门无法从全局上掌握和判断职业骗取工资的情况,存在信息壁垒问题。针对此,检察院已开始协调各方,共同构建信息交换联动机制。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薛松:我们这些部门怎么能够联合起来,能够提前预防这些案件的发生,从体制机制建设的角度去预防,包括劳动仲裁机构以后能够及时跟我们对接,建立共同的数据库或者黑名单等等,去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