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诈骗瞄准大学生 如何防范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实习记者吴新宇、谭思静
有人以为动动手指刷单就能赚高额佣金,结果预付款后却被封号;有人以为是拿高薪的“操作工”,没想到成了诈骗团伙的“帮凶”……如今,引诱大学生非法打工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大学生一旦被“坑”,可能被骗钱、被删号,甚至涉嫌犯罪。
今年全国人大上,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因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帮助提取、转移资金等犯罪被起诉的人数,由五年前的137人增加到13万人。从被起诉人员年龄结构来看,根据2022年最高检的数据,30岁以下占64.8%,18至22岁占23.7%,低龄化趋势明显。
大学生找兼职应该注意什么?高校和司法机关又该如何未雨绸缪,为学生筑牢防范诈骗“防火墙”?
如何判断兼职工作是否可靠
“被骗与否,与受教育程度没有必然关系,要看社会阅历、防范意识等。”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所所长李怀生表示,这种以打工为诱饵的诈骗,主要针对大学生大学生兼职防骗,是利用了大学生的三大社会特点:一是急功近利,急于实现经济独立;二是缺乏社会阅历,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三是被骗后,对一些合理的救济措施缺乏了解,或者为了面子不愿说出来。因此,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容易被骗的群体,不法分子也因此发展出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手段。“因此,对于这种针对大学生的打工诈骗陷阱,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做好提前预防。”
大学生假期找兼职如何避免陷阱?李怀生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尽量通过一些正规的渠道找兼职,包括正规的招聘网站、合法注册的公司平台等。
其次,警惕不正当收费陷阱。要高度警惕开工前索要中介费、培训费、押金、服装费、风险费、报名费等行为。
第三,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要明白一分付出就会有回报,付出和回报要匹配。很多简单轻松、技术要求不高、回报丰厚的兼职,其实都是打着赚钱幌子的骗局。
最后,要警惕传销,无论是找兼职还是毕业后找工作,都要高度警惕此类传销。比如面试和实习合二为一,要求面试者直接带着行李到面试地点,面试地点比较偏僻,基本不招本地人,询问面试者家庭情况,或者没有明确的面试地点,要求到某地接送面试者,在实际工作中不谈公司业务,不考察面试者的专业技能等等,这些都是传销的特征,要高度警惕。
通过网络找到兼职工作后,在确定意向之前,最好事先进行实地考察,并尽量与用人单位签订合法、正规的兼职协议。
“这样做并不能保证不被骗,但可以大大降低被骗的几率。”李怀生说。
高校应更好地整合事前预警、事中干预和事后援助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防范电信诈骗犯罪“五进”活动,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一步加强了防诈骗宣传,对提升大学生防范意识起到了一定作用。
“目前学校、警方、家长、社区等各环节的协同还不够,家长的力量还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行踪更加了解。”李怀生说。
“大学时期是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大学生反诈骗宣传应该纳入到学校‘立体教育’体系中(即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价值观、获得社会历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和平台。”他说。
李怀生还建议,高校要更好地把反诈骗宣传教育、事前预警、事发期间干预以及被骗后的经济和心理援助等作为当前大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干预阶段,学校需要对大学生兼职情况有一定的跟踪和了解,不能完全不知情。
当大学生遭遇诈骗时,高校也应积极帮助他们维权。“有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维权,但又不好意思被骗大学生兼职防骗,有的又怕被父母责怪,所以不敢报警。”针对这种情况,李怀生建议,学校也应该建立心理疏导的渠道,特别是针对经济压力较大的学生,在必要时给予他们特别的心理关注和一些经济援助,防止被骗后造成二次伤害。
“现在大学生被骗的现象屡见不鲜,需要引起重视。”他说,作为全民反诈骗宣传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要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司法机关等形成良好的联动效应,形成合力。
今年6月,中宣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全民反诈骗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按照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贯彻落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通过深入开展“五位一体”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防范诈骗意识,努力构建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反诈骗宣传体系。
李怀生建议,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是反诈骗宣传的对象,也是参与反诈骗宣传的重要力量,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反诈骗宣传,“参与反诈骗宣传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自身的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