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中国金融行业有这么多的庞氏骗局讲清楚了!
如果你上街问,赚1万元最快的方法,答案大概是打工;你想赚100万元,答案大概是充分利用你的知识;你想赚1亿,答案大概是做企业;你想赚10个亿,答案大概是入股上市公司、做并购重组;你想赚50个亿,答案大概是找一个互联网+项目,开发两年,然后在泡沫时期卖到股市。
除了P2P、股市之外,还有很多金融乱象都具有骗局的特征。
比如,各地纷纷崛起的交易所是骗子的另一个重要集中营,除了沪深A股市场、新三板市场、几大期货交易所外,各地在打造金融中心的迫切心情下,纷纷建立了无数地方性的股权或商品交易中心。
在金融创新和税收诱惑下,不少民营企业得到支持,自行成立了多种交易场所,涉及贵金属、原油、农产品、文化产权及艺术品、股权等,前述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几年,以挪用保证金、对赌等罪名而臭名昭著的贵金属、原油交易,动辄上百亿元的大案频出,涉案数万人的案件更是不计其数。在引发众多投资者维权后,监管部门屡屡整改,但仍未停歇。比如湖南版的6000亿“伟财金”对赌案、3月15日央视曝光的现货白银骗局等。现货市场监管不严,法律漏洞百出。很多黑平台更是恶劣至极,打着政府的旗号,明目张胆地骗取客户全部存款资金,而且手段高深莫测,通过持仓、差价,轻轻松松就能把会员单位的钱转到代理商手里。如此巧妙的设计,实在让人佩服。比庞氏骗局更巧妙的是,客户在损失了所有资金后,大部分人甚至都不会知道自己被骗光了一切。
有个叫李斯的人,想一夜暴富,但是他懒得做任何事,该怎么办呢?他突然有了一个主意,想到山上有一种石头,可以做成艺术品,卖个好价钱,如果李斯真的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把它做成一个产业,那就太好了。但是李斯似乎有更好的办法,他把这个想法做成了项目书,成立了一家公司,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比如泛宇宙公司中国有哪些庞氏骗局,然后投入少量自己的资金,剩下的就是怎么拿到钱的问题了,对金融略知一二的李斯把这叫做融资。李斯知道身边的人都很了解他,不管他怎么吹嘘都没有人相信他。他很聪明,干脆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通过互联网融资。为了吸引别人自掏腰包,他亮出三招:第一,不设限额,你能出多少就出多少;第二,回报高,承诺50%的回报率,让人难以拒绝;第三,项目回报周期短,承诺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李斯的融资能成功吗?一开始,网友们都拒绝。但李斯的口才让一些人想到,为什么不试试投资呢?先拿出一千,如果亏了,就当交学费吧。于是,三五个人开始给李斯投钱。李斯不着急,颇有姜太公的风范。关键是一个月后,李斯上线了一款新产品,并按时支付了承诺的回报。于是,原本尝试投资一千的人开始投一万,之前不敢投的人也开始投几千。经过几个月的流转,李斯终于赚到了足够的名气,公司火遍网络,李斯本人也成了网红。但项目并没有投产。没有产品,李斯如何支付投资人的回报?李斯的想法很简单:借新钱还旧债。只要有新钱不断进来,李斯的资金链就不会断,这个神话就可以继续下去。更重要的是,随着获得高额回报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有哪些庞氏骗局,就会产生赚钱效应,就像挠痒痒一样,刺激着旁观者躁动的心。赚钱效应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产生加速效应,每一笔新的融资金额都会远远超过上一笔,从而保证了之前的投资人都能得到回报。
李斯的做法就像吹泡泡,为了让泡泡更加扎实,首先要和各个部门搞好关系。其次,李斯花了大价钱请一些知名学者开新商业模式研讨会,经过这些知名学者的论证,李斯成了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的典范。相关部门也乐于帮倒忙,极力推荐李斯的公司作为“互联网+”的代表。就这样,所有参会人员都开始相信李斯真的在做一件大事,而且是能改变整个产业生态的大事。李斯自己也产生了幻觉,以为自己在帮助当地实现经济腾飞的梦想。一个个美丽的泡泡就这样飘在空中,大家在享受这场泡泡盛宴。
但泡沫终归是泡沫,经不起丝毫的搅扰。总有那么几个人心神不宁,想要亲眼看看李斯开启的这个神奇的项目。于是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去了现场,但考察之后却感到不安。为什么呢?山还是那座山,石还是那块石,更没有金碧辉煌的艺术品。在不安心理的驱使下,这些人进一步收集了更多的产品信息,发现李斯并没有任何产品量产销售的线索。那么李斯是怎么回报投资人的呢?最后,有明白人发现,原来李斯玩的是借旧还新的把戏!这犹如晴天霹雳,在投资人当中炸开了锅。投资人纷纷来找李斯,要求赎回投资。这种恐慌心理,就像当初的敛财效应一样,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李斯的资金链终于断了。
这时,当地政府终于意识到李四只是在搞庞氏骗局,他已经做得太过了,败坏了整个地方的形象。当然,他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当人们谴责李四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骗局怎么可能轻易上演?纵观整个泡沫形成过程,李四的成功在于两个基本条件:每个投资者只看到高收益,看不到高风险;各种各样的人都从这个泡沫中获益。
金融学中有一个常识,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或者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问题是,大家都相信免费午餐的存在,并花时间去寻找。这是人性的弱点。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在遭遇骗局时,存在四个关键的认知偏差:第一,高估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彩票中奖是一个绝对低概率的事情,但每个买彩票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幸运儿。正是这种心理驱动力,让人们往往喜欢利用小事占便宜。比如闯红灯、抄近路等。第二是可得性偏差。人们在做判断和决策时,总是寻找容易获得的信息作为依据,比如在网上搜索别人的评论,而不去辨别这些评论的真实性。第三是自我验证偏差。即人们总是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屏蔽对自己不利的言论。比如你投李四的时候,你只关注赚钱的信息,而忽略了风险的信息。第四是心理账户,你投资一笔钱的时候,会把这笔钱分开来考虑,如果投资金额不大,就会认为亏了也没关系,结果就忽视了经营。正是这些认知偏差,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丧失了理性。骗局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不是因为骗子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弱点俘虏了。除了投资者,利益集团在骗局的形成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当一个泡沫在慢慢吹大的时候,参与者身处泡沫之中,即使知道是泡沫,也不愿意去戳破它。因为泡沫越大,既得利益就越大。这种利益驱动,会让人充耳不闻。
在传统社会,由于信息匮乏、交易成本高,庞氏骗局很容易得逞。而在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信息畅通,交易成本低,骗局很难得逞。但为什么庞氏骗局可以在互联网金融中做大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太多,信息过载造成认知负担,个体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识别出硬信息。所以,互联网并没有让我们在具体的判断和决策上变得更聪明,相反,我们的认知偏差可能更加严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出于政绩的考虑,往往会过于在意这种所谓的创新,这也会加剧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互联网金融网、中国证券报、网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