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特辑No.3|您有一份开学防骗指南需要查收!
随着开学时间的临近银行卡防骗知识,诈骗案件也越来越多,且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难以防范。
为了保障个人财产安全,避免陷入骗子的陷阱,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些防骗技巧吧!
第 1 部分
针对大学新生的骗局
“新团”真伪难辨
每逢新生开学,各大网络平台便会出现大量真假难辨的“新生群”、“信息墙”、“新生墙”,他们或冒充学校发布收费信息,或进入各学校学生群发布“帮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字样诱导用户加好友。
反欺诈策略
一旦出现收费等问题,学生及家长一定要从学校公布的官方渠道了解,或直接与学校、辅导员等联系,多方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切勿轻信他人或随意点击不明网络链接,避免受骗。若有诈骗敲诈勒索嫌疑,可直接报警。
伪装成“促销”的骗局
新学期开学期间,有骗子冒充“学长”、“学长”向学生推荐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商品。例如:推销电话卡(无售后保障,骗取身份证等重要信息);推销日用品(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新生购买“打折”的辅导材料、健身房会员卡等。这些上门推销的物品大多无售后保障,信息不明确,在未了解清楚之前,请勿主动购买。小心不要上当受骗,务必及时联系我们。向学校举报!
反欺诈策略
不要轻信陌生推销员的甜言蜜语。买东西最好到校内外正规超市、商场购买。如需办理电话卡,请务必到正规营业厅。
虚假兼职诈骗
不要轻信别人主动找工作的资讯。骗子通常会利用大学生赚钱的心理,发布虚假的兼职信息,骗取中介费或押金。常见的伎俩有:日打工资、在线批改作业、网上下单诈骗……赚钱真的那么容易吗?有些骗子冒充中介或公司,发布虚假的招聘启事,骗取学生一定数额的“押金”和“介绍费”,学生按要求交完钱后,就无法再联系了。
反欺诈策略
一定要仔细甄别相关信息,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额回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切勿盲目追求不劳而获,一定要亲自试探法律,以免付出难以挽回的惨痛代价!
“校园贷”的漩涡
校园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向大学生提供的贷款业务,其实就是高利贷的翻版,以“手续简单、放贷快”为诱惑,引诱学生上当受骗。不法分子要求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信息声称小额贷款可以随借随还,无需复杂手续,贷款金额从几百到几万不等,可以即借即还。
反欺诈策略
一方面,同学们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在自身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度消费,不要盲目攀比。另一方面,要掌握金融贷款知识,提高防范不良贷款意识,小心不要落入校园贷骗局。如不幸陷入不良网贷陷阱,应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并寻求公安部门帮助。
第 2 部分
其他常见电信诈骗类型
欺诈性返利诈骗
假订单返利诈骗主要采用招募兼职假订单、网络色情诱导假订单等复杂诈骗手段,骗子在取得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等言辞诱骗受害人完成任务,并以“连续订单”、“卡单”等借口不断诱骗受害人转账。
虚假网络投资及金融诈骗
诈骗分子主要利用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宣传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内部“投资”群聊,听取“投资”讲座,在此基础上,诈骗分子以内幕信息、漏洞、丰厚回报等为幌子,诱导受害人在特定的虚假网站、APP上进行小额投资,骗取资金。在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诈骗分子往往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提款银行卡防骗知识,但要求受害人继续投入更多,直至将充值的钱全部骗走。
虚假购物服务诈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等网站发布低价折扣、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色服务的广告。联系上后,诈骗分子会诱导受害人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加好友协商,然后以私下交易可省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并以关税、押金、交易税、手续费等理由诱骗其继续转账,最终将其封号。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员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有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赔偿、商品因侵权已下架需要重新上架等内容,误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及手机验证码信息,通过分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逃避正规平台监管,从而骗取受害人转账。此类诈骗的受害人多为网购者或电商平台店铺经营者。
虚假贷款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方式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存款”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咨询,然后冒充银行或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免费获得贷款”。骗子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谎称有“抵押贷款”、“免征信”、“快速贷款”等,再以收取“手续费”、“存款”、“中介费”等方式诱骗受害人转账。犯罪分子还常常以“查询银行账户余额”为借口,诱骗受害人寄送银行卡,将涉案资金转入。此类诈骗的受害人大多为急需贷款或资金的人员。
虚假信用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人员,谎称受害人此前通过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平台申请过百万保险、金条、白条等服务,或申请过校园贷、助学贷款等账户但未及时注销,或在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工具上有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账户,或者消灭相关记录,否则将严重影响个人信用。随后,诈骗分子会以消灭不良信用记录、核实交易记录等方式,以诈骗为借口,诱导受害人从网贷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上借款,并将钱款转入其指定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冒充领导或熟人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领导、熟人的照片和姓名包装社交账号,将受害人添加为好友或拉入微信聊天群,冒充领导或熟人关心,或模仿领导、老师等,用人声下达指令,取得受害人信任,再谎称自己无法到场或接电话等,随后谎称已向受害人账户转入一定金额,要求受害人代为转钱给他人,犯罪分子还会发送虚假的转账成功截图,但实际上并未进行任何转账操作。
冒充公安、司法、政府机关等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政府部门等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联系受害人,以受害人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藏毒、护照问题等理由对受害人进行威胁恐吓,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同时向受害人出示逮捕令、通缉令、财产冻结令等虚假法律文件以增加可信度。为了断绝受害人与外界的联系,诈骗分子通常要求受害人入住封闭式酒店等场所。通过欺骗人们配合空间,诱骗其将所有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诈骗。
网上结婚和约会诈骗
诈骗分子在交友网站上树立良好形象与受害人建立联系,利用照片及预先设计的虚假身份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进而与其维持长期恋爱关系,之后借口发生意外急需用钱,以项目资金周转困难等为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并根据受害人的财务状况不断更换提出转账要求的理由,直到受害人意识到被骗。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诈骗
诈骗分子在社交、游戏等平台发布出售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点卡的广告,以及免费或低价获取游戏道具、参加抽奖等信息,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称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诱导其绕过正规平台进行私下交易,或引诱受害人参加抽奖,然后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理由要求其缴纳“注册费”“解冻费”“会员费”,得手后便将受害人屏蔽。
第 3 部分
如何预防电信诈骗
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1、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非必要情况下,不要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要在手机上保存身份证照片或号码。
2.妥善保管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查询支付密码前,应注意核实域名真实性,不要点击可疑链接,不要连接未知无线网络,不要扫描非正规渠道。在获取二维码时,谨防钓鱼陷阱。
绝不出租或出售“两张牌”
不要以为你没有直接参与诈骗就不构成犯罪,如果明知故犯,将银行卡、手机卡出售给他人,用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那么你就涉嫌犯罪,情节严重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1.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的密码;
2.请勿在其他网站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3.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或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养成良好的付款习惯
1.当收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方式发出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应通过电话核实确认;
2、当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你汇款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多方核实,如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
3、如确实需要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付款方式,并事后再行验证,如有异常及时申请取消;
4、习惯使用手机支付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
5、避免在手机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内存入过多资金,以分散和锁定风险。
第 4 部分
遭遇电信诈骗怎么办
面对突如其来的诈骗,很多当事人往往久久不能回心转意,切记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和正确应对诈骗的方式:
注意个人信息保护
一旦被骗,立即收集证据并举报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向电信运营商提起侵权赔偿请求
第一步,尽快拨打110!警方会及时帮您止付相关账户费用,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第二步,整理、收集相关证据。准确、完整地记录诈骗犯的聊天账号、账号名、双方聊天记录等信息;保留汇款或转账的凭证;
最后一步就是你需要尽快去最近的警察局,当场报案。
记住 -
一旦发现异常或者觉得不对劲,立即停止向对方转账!
如果有人声称可以帮你追回被骗的钱,千万不要相信他们!以免再次受骗!
所有骗局都涉及金钱,因此预防并不困难
保密您的个人信息并警惕未知电话
不要惊慌,寻找更多证据,涉及金钱时要谨慎
遇到麻烦不要慌张,看到钱不要贪心
如果紧急,请核实
时刻提高警惕,防范电信诈骗
素材 | 网络
平台编辑 | 曾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