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木科的简介 (苦木科的主要特征)
本文目录导航:
苦木科的简介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1科。
乔木或灌木,树皮有时极苦。
叶互生,稀对生,羽状复叶,稀仅一叶。
无具腺托叶或托叶易零落,绝无腺点。
花序腋生,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小,单性异株或杂性,稀为两性,萼3~5裂,离生或分解,覆瓦状或镊合状陈列,花瓣3~5(~7),多半分别,稀无,或合生成管,花盘球状或杯状,雄蕊与花瓣同数或2倍,倒2轮,花丝分别;子房上位,2~5室,每室有一(中国产的种)胚珠,稀或更多,中轴胎座,心皮常基局部离,而仅由花柱或柱头连合,柱头头状,分核果或蒴果状,或翅果状,种子常繁多,具胚乳或否,胚直或弯。
共20属约120种,产全环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域,重要散布核心在美洲热带,其次是在西非热带。
中国有4属约10种,产长江以南各省,一般种类散布至华北及西南南部。
苦木是什么树,有能解答的吗?
苦木是什么树
苦木(学名:Picrasma quassioides (D. Don) Benn.)是苦木科苦木属的落叶乔木。
树皮紫褐色,有灰色斑纹;奇数羽状复叶,卵状披针形或广卵形,反面仅幼时沿中脉和侧脉有柔毛;花雌雄异株,组成腋生复聚伞花序,花序轴密被黄褐色微柔毛,卵形或长卵形,外面被黄褐色微柔毛,覆瓦状陈列,花瓣与萼片同数,卵形或阔卵形,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核果成熟后蓝绿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苦木以味苦著称,故有“苦木、苦树”之名。
苦木散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朝鲜和日本均有散布。
生于海1 400-2 400米的山地杂木林中, [7]对土壤和肥水条件需要较高,喜土层深沉、肥润蓬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酸性或中性土上均能成长。
繁衍模式普通为收获繁衍。
苦木味苦,性寒,有小毒, 树皮具备祛风除湿、消炎抗菌、杀虫的效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蜗虫病、疥癣等症状。
苦木秋叶红黄,是较好的春色叶树种,园林上可作为景色树、欣赏树来应用。
木材纹理直,易枯燥,易切削,切面润滑,不劈裂,适做家具、农具、用具以及各种修建用材。
茎皮纤维可制天然棉,造初级文明用纸。
树皮可提取染料,又可做农药。
这是什么树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色至灰彩色,原名樗(chū),又名椿树和木砻树,因叶基部腺点发散臭味而得名。
它原产于中国西南部、中部和台湾。
成长在气象平和的地带。
这种树木成长迅速,可以在25年内到达15米的高度。
此物种寿命较短,极少生活超越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