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18828字,阅读需2小时
  • 64
  • 0

古今图书集成的集成总目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8月27日 01:44,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本文目录导航,古今图书集成的集成总目刻画长安美景的诗句,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2,古今图书集成的集成总目历象汇编干象典二十一部一百卷岁功典四十三部一百一十六卷历法典六部一百四十卷庶征典五十部一百八十八卷方舆汇编坤舆典二十一部一百四十卷职方典二百二十三部一千五百四十四卷山川典四百一部三百二十卷边裔典五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卷明伦汇编...。

本文目录导航:

古今图书集成的集成总目

历象汇编干象典 二十一部一百卷岁功典 四十三部一百一十六卷历法典 六部一百四十卷庶征典 五十部一百八十八卷方舆汇编坤舆典 二十一部一百四十卷职方典 二百二十三部一千五百四十四卷山川典 四百一部三百二十卷边裔典 五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卷明伦汇编皇极典 三十一部三百卷宫闱典 一十五部一百四十卷官常典六十五部八百卷家范典 三十一部一百一十六卷交谊典 三十七部一百二十卷氏族典 二千六百九十四部六百四十卷人事典 九十七部一百一十二卷闺媛典 一十七部三百七十六卷博物汇编艺术典 四十三部八百二十四卷神异典 七十部三百二十卷禽虫典三百一十七部一百九十二卷草木典 七百部三百二十卷理学汇编经籍典 六十六部五百卷学行典 九十六部三百卷文学典 四十九部二百六十卷字学典 二十四部一百六十卷经济汇编选举典 二十九部一百三十六卷铨衡典 一十二部一百二十卷食货典 八十三部三百六十卷礼仪典 七十部三百四十八卷乐律典 四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戎政典 三十部三百卷祥刑典 二十六部一百八十卷考工典 一百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二卷已上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一十七部共一万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目录第一卷历象汇编干象典第一卷天地总部汇考一第二卷天地总部汇考二第三卷天地总部汇考三第四卷天地总部总论一第五卷天地总部总论二第六卷天地总部艺文一 艺文二 选句第七卷天地总部纪事 杂录第八卷天地总部外编第九卷天部汇考第十卷天部总论 艺文一第十一卷天部艺文二第十二卷天部艺文三 艺文四 选句第十三卷天部纪事 杂录第十四卷天部外编第十五卷阴阳部汇考 总论一第十六卷阴阳部总论二 艺文一 艺文二 选句第十七卷阴阳部纪事 杂录一第十八卷阴阳部杂录二第十九卷五行部汇考第二十卷五行部总论一第二十一卷五行部总论二 艺文一 艺文二第二十二卷五行部纪事 杂录一第二十三卷五行部杂录二外编第二十四卷七政部汇考一第二十五卷七政部汇考二第二十六卷七政部汇考三第二十七卷七政部汇考四第二十八卷七政部总论 艺文 纪事 杂录第二十九卷日月部汇考一第三十卷日月部汇考二 总论一、《古今图书集成》何以得名?《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汇编》,成书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

後来改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终究是康熙皇帝改定的,还是雍正皇帝改定的,尚存争议。

不论哪一说,书名中的今都是指清朝初期,古则上溯到远古。

正如雍正上谕所说的:贯通古今,会合经史,天文天文,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作,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

编者陈梦雷说得更详细: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

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删一二。

也就是说,该书会集了从上古到明末清初的文献资料。

在过后来说,确实做到了集古今图书之大成,故名曰《古今图书集成》。

二、 《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呢?相反的都是中华文明典籍的珍宝,均为集大成者,卷帙浩繁,影响深远。

然而,在性质、内容、配置上,两书又有较大的差异。

《四库全书》的性质是丛书。

丛书,亦称丛刊、丛刻、汇刻书。

望文生义,是把各自独立的著作会合在一同刊印(或缮写),冠以总名。

比如大家相熟的《二十四史》,合印了《史记》、《汉书》等24部驰名的史书。

它们只是会聚在一同,并没有分离重编,仍保管各书的独立性。

这既繁难读者集中浏览,又起到了保管古籍的作用。

宋朝印刷术盛行以後,丛书也盛行起来,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推清朝乾隆敕编的《四库全书》。

共收録3462种古籍,卷,约8亿字。

基本上包含现代经、史、子、集四部的关键典籍,故号称《四库全书》。

它充沛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全体实力,其功无法磨灭。

不过,《四库全书》鄙视科技著作,只收取大批医农、天文等古书,其余一律不收。

而《古今图书集成》则十分注重科技著作,特别设置天象典、历法典、坤舆典、禽虫典、草木典、食货典、考工典等,少量辑録无关天文、历法、数学、天文、农桑、渔牧、医药、饮食、木工、陶工、宫室、器用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科技资料。

无怪乎中外学者在编写中国现代科技论著时,都以它为关键参考书,而没有提到《四库全书》。

三、 《古今图书集成》还注重中央志、笔记、正史等的资料,诲人不倦地穷收尽取,其中人物传记的资料十分丰盛,远远超越正史的收载量。

还应该看到,《四库全书》属於专家用书,收録的都是名家的专著,供学者们启动学术研究用。

而《古今图书集成》则是工具书,收书范畴广,超越《四库全书》的一倍以上 ,又通过火类挑选,构成二次文献,其经常使用价值比原著大大提高了。

既可供专家学者查阅,寻觅资料或线索;又繁难普通读者瞭解某一疑问或某类事物。

不须要皓首穷经,熟背诗书,也不用把古书从头到尾啃一遍,就能按类查找,找到自己须要的局部。

加上每一部都罗列了不同时期各种解说,使读者能更片面了解。

所辑録的文献资料有深有浅,有的还録有注解,会集在一同,读起来自有举一反三之效。

可以这麽说,《古今图书集成》既具较高的学术性,又有宽泛的适用性,兼有提高和遍及两种配置,做到雅俗共赏。

那麽,这两部书又有什麽关联呢?为什麽在相距仅仅50年间,一再不惜重金,劳师动众来编纂、缮写或刊印呢?这是由于它们各有长处,可以互为补充。

用清朝学者法式善的话来说:我朝之《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则荟萃古今载籍,或分或合,尽如人意,发凡起例,纲举目张,猗欤盛哉!这段话裏,荟萃古今载籍,或分或合,尽如人意,正道出类书与丛书的异同和互补的相关。

“荟萃古今载籍”,是它们的特性;“或分或合”,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而“尽如人意”,就是它们互补的结果。

四、《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类书在中国历代类书中,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均号称卷帙浩繁,但比起《古今图书集成》来说,却黯然失色。

论卷数,《古今图书集成》领有1万卷,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10倍,《艺文类聚》的100倍;论字数,达1.6亿字,是《册府元龟》的16倍多,《太平御览》的33倍多,超越《艺文类聚》160倍!只要明代的《永乐大典》的篇幅(2.2万多卷,3.7亿字)才超越它。

惋惜《永乐大典》几经战乱,仅残存3%。

这样,《古今图书集成》就成为现存最大的类书,这是不争的理想。

虽然,近有学者猜想还有一部《永乐大典》埋在京郊十三陵中,不过,尚未获取证明。

此外,《古今图书集成》在历代类书中出现较晚,依照类书开展的法令,普通都是故不逮新,正是前修未密,後出转精。

《古今图书集成》在分类缜密、溯源明流、百科内容等方面,也都远远超越以往的类书。

五、《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缜密类书既是把文献资料分类编次,重辑成书,其分类当否,就成为至关关键的疑问。

学术界普遍以为《古今图书集成》的分类有打破性的开展。

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第一,采用多级分类法。

过去类书大都袭用二级分类法,即分为部和类(或称子目),但级差太大,不够缜密,为克制这一缺陷,只好把子目分细,结果子目越细,读者越难查找。

《古今图书集成》则分为汇编、典、部三级,有效地补偿了二级分类的缺憾,便於读者把握和查找。

其实,典和部之间还有总部。

假设某个典所属的部很少,内容也不多,就只设一个总部,总领其余各部;假设某个典所属的部较多,内容又较复杂,则多设几个总部,区分统率各自所属的部。

因此,总部在後一种状况下也起到子目标作用,相当於一级分类,只不过没有普遍施展作用罢了。

这是《古今图书集成》依据详细状况而设置的,做到灵敏机动。

第二,采取经纬交织的方式。

这是《古今图书集成》独创的,并运用得十分得当。

按汇编、典、(总部)、部编排,是经线分类。

在每部之中又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録、外编陈列,这是纬线分类。

经线和纬线都是为了贯彻分类的准则,所不同的是分类的规范。

经线按文献资料的内容来分类,即按逻辑意义上的种属相关,层层划分。

纬线则按文献资料的性质,包含关键与否、牢靠与否以及其表现方式(图表或诗文、佳句等)来区分,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一个缜密的分类网。

第三,陈列次第头头是道。

各汇编(或典、总部、部)之间、各纬目之间的顺序十分考究。

拿汇编来说,先列历象汇编,次列方舆汇编,再列明伦汇编,这反映了过后所谓天、地、人合为三才的观点。

又如历象汇编中天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征典的先後,是按天象、时序、历法、人造变异的顺序来布置的,由于观天象能力定时序,观天象、定时序然後才有历法,而人造变异属於不凡现象,所以放在开端。

纬目中汇考和总论很关键,放在前面,纪事和杂録较琐细,作为汇考和总论的补充,就放在後面,外编多为荒诞难信之言,则放在最後。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导师朱天俊指出:“《古今图书集成》不论是在全书结构的设计上,还是在每部所辑资料的编次方法上,全都彻底地贯彻了分类的准则,从而把类书以类聚事的特点进一步推向深化,这是中国现代类书开展成熟的表现。

《古今图书集成》自身,可以说是中国类书最为典型的代表。

”六、《古今图书集成》能提供溯源明流的资料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古今图书集成》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时代跨度十分大,高低三四千年,从上古到明末清初,都穷加搜查。

历代的资料都有,而不限某一朝代的。

实践上带有通史资料汇编的性质,这就为溯源明流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严厉依照经纬交织分类的同时,又留意到尽或者把内容、性质相反的资料,按时期先後的顺序陈列,而不是轻易堆砌。

这样就使得源流明显,把历史沿革、古今演化突现进去。

比如汇考,只需是有年月日可考者,必然依时期为序,按朝代先後,逐年逐月甚至逐日布置,而且加上小标题,把历史开展变动的头绪交待得清清楚楚。

只是在年月无可稽考的状况下,才按先经史、後子集的顺序布置。

又如,列传、艺文更是严厉按朝代陈列。

至於选句、纪事、杂録和外编虽未明白标出朝代、年份,但仍是以时为序,先後相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某些部的汇考实践上就是某一事物或某门学科开展史的资料汇编。

像历法总部的汇考,详细敍述了从伏羲氏作甲历到清初采用时宪历共76部历法的采用、修正及废置的环节,还逐一把它们的内容或要点罗列进去。

职方典各部汇考中专门立有建置沿革考,细心考据该州府设置状况的古今变动。

赋役部汇考就像一部中国赋税徭役史的刍形。

学校部汇考构成中国教育开展史长编。

七、《古今图书集成》最具百科内容类书按内容分可为专科性和综合性两大类。

前者如《册府元龟》 ,专门收録无关君臣事迹的资料,其余一律不收。

後者如《太平御览》 ,包含天地时序、帝王百官、动植器物、神鬼妖异等。

《古今图书集成》属於综合性类书,而且是最具备百科内容的。

全书6个汇编涵盖了现代文明的所有内容:历象汇编搜集天文、气候、演算法、民俗、灾异的资料。

方舆汇编辑録天文、行政区划、名山大川、少数民族、邻邦本国以及历代外交的文献资料。

明伦汇编记录封建礼教的各种人际相关,包含帝王及其後宫、官制、宗族、好友、姓氏、人生以及妇女等。

博物汇编则宽泛网罗各种技能、方术以及动植物,包含农业渔牧、医理药方、卜筮占卦、鬼神祀典、佛道宗教、禽虫草木。

理学汇编会集各种学术思维及著作,著録少量书目,罗列文章体裁、言语、文字以及书法的资料。

经济汇编范畴更为宽泛,凡无关经世济民的典章制度、措施方法尽行收録,如学校教育、选贤举能、考核官员、赋役漕运、户口田制、酒茶油盐、礼仪乐律、军事刑法以及百工之事,等等。

综上所述,《古今图书集成》触及的学科,社会迷信方面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外交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言语学、文字学、教育学等,人造迷信方面有天文学、气候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畜牧学、生物学、植物学、园艺学、机械学、工艺学、修建学、数学、化学、矿物学等。

确实是囊括万象,百科俱备,有愧於康熙百科全书的佳誉。

八、《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者终究是谁?现在《古今图书集成》付印时,没有依照惯例在卷首罗列纂修者,只在雍正御序和蒋廷锡所上的表文中,说经蒋廷锡校订付印,并没有提及原编者。

後来竟讹传为清蒋廷锡奉敕撰,著録于《清史稿·艺文志》。

经专家查证少量资料,才发现真正的编纂者应该是陈梦雷。

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福州侯官人。

出世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即19岁中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

後返闽探亲,适逢三藩之乱,被耿精忠拘进在僧寺,胁逼他接受伪职。

陈梦雷拒不受任,并与同学至友李光地共商灭敌之计,由李光地赴京上陈。

此时有一名陈昞者,任伪官职,京城误传为陈梦雷。

三藩削平之後,陈梦雷蒙寃被逮,论斩,後赦免,改谪奉天。

而李光地却见死不救,当显官,充名儒。

陈梦雷流放十六年间,传达常识,参修方志,为西南文教事业作出奉献。

康熙东巡,蒙恩召回,奉旨侍读诚亲王。

在此时期,陈梦雷应用诚亲王的藏书和资助,编成《汇编》。

他自述道:“不揣蚊力负山,遂以一人独肩斯任”,“五载之内,目营手检,无间晨夕”。

後来撰写《进汇编启》,托诚亲王代进,获取康熙皇帝的赏识。

惋惜康熙皇帝病故後,陈梦雷又无辜地卷入政治漩涡。

雍正皇帝夺得皇位後,严酷打击兄弟,诚亲王被囚,陈梦雷受株连,再次遭贬西南,客死异地。

虽然雍正皇帝也抵赖《古今图书集成》的价值,还不惜重金刊印这部万卷巨著,然而却把陈梦雷的名字齐全抹掉,另派蒋廷锡编校。

所谓编校,只不过“增删数十万言”,不迭全书的0.06%。

况且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变。

九、《古今图书集成》版本传达的状况《古今图书集成》曾屡次刊印,才得以齐全地保管,没有遭到《永乐大典》的厄运。

第一版是武英殿本,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用铜活字排印。

这批铜活字是雍正皇帝为了刊印《古今图书集成》而特别下令浇铸的(惋惜印後就逐渐失散了,。

其後的武英殿本,只好用版刻或木活字印刷)。

全书分订5020册,装潢得十分考究,插图尤其精巧,代表了过后最高的印刷、装帧水准。

而且只印了64部,十分宝贵,具备极高的文物价值。

第二版称美查版,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开办《申报》的英国人美查弟兄出资,专门成立“图书集成印书局”,用三号扁体铅字来翻印,故又称“扁字本”。

共印1500部,每部1628册。

但校勘不精,错漏甚多。

第三版是石印本,依照殿本版式影印,只是参与了24册考据(龙琴松著)。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印成,只了100部,又遭火灾,传达不广。

第四版是缩印本,1934年中华书局用殿本影印,将9面拼成1页,装订成800册,另有8册考据。

第五版是平装本,1984-1988年由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联结出版,从新影印1934年版,一致编页码,增附索引,共82册(含考据、索引各一册)。

另外,六十年代台湾也曾影印过殿本。

以上均是印刷版,本版是电子版,以殿本为基础,并从新编制索引数据库。

十、中外学者评估《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未付印前已获取皇室、重臣们的注重。

康熙皇帝、诚亲王的允许自不待言。

雍正皇帝对陈梦雷虽然横加贬低,然而并未因人废言,禁毁此书,相反还鼎力催促订正付印,亲身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估,以为它“广罗群籍,分门别类,统为一书。

成册府之巨观,极图书之大备”。

担任订正上班的蒋廷锡在上表中也指出,此书“经史子集,循序渐进;赋颂文词,选章详细;下逮巵言野乘,不少阙遗;旁及释藏仙经,亦加选掇。

条分缕析,若泝流以观澜;纲举目张,如振裘而挈领。

两仪四象,咸囊括於篇中,六合九州,悉包笼於卷内”。

既是康雍乾三朝权臣、又是驰名学者的张廷玉以为:“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是书网罗经史诸子百家,别类分门,自天象、舆地、明伦、博物、理学、经济,以致昆虫草木之微,无不俱备,诚册府之巨观,为群书之渊海。

”他还从分类体制来和《永乐大典》相比拟,充沛必需《古今图书集成》“剪裁厘正之功”,以为两书有“大相径庭”。

晚清小名鼎鼎的康有为,在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目録开端题跋曰:“《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第一大书。

将以轶宋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而与明之《永乐大典》竞宏富者……诚中国之珍宝也,愿为中国之文明保管之。

”国外学者也分歧给予极高的评估,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

或撰文引见,或列为关键参考书,有的甚至还亲身替它编索引。

例如,英国人迈耶斯早在1878年在《中国评论》上宣布《中国皇家藏书书目》,对《古今图书集成》加以介绍。

英国驰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迷信技术史》的第一卷参考文献简述中,强调指出:“咱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

”1911年驰名汉学家翟理斯特别替它编索引。

俄国的瓦伯尔在1907年、日本文部省在1912年也先後出版《古今图书集成》的索引。

十一、《古今图书集成》在传达环节中的轶事《古今图书集成》的殿本面世之初,被视为珍本,除分藏内府,还颁赐大臣。

张廷玉先後获赐两部,感到十分荣耀。

乾隆年间为了编纂《四库全书》,向全国各地徵集图书,采取鼓励方法,其中规则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浙江的鲍士恭(知有余斋) ,范懋柱(天一阁) ,汪启淑(开万楼) ,和江蘇的马裕各获恩赐一部。

国外也十分注重收藏殿本,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了全本,法国巴黎和德国柏林各藏有残本。

有则掌故值得一提。

据宁波天一阁馆藏引见,清末第二次鸦片抗争时期,英法联军十万火急,索款索物的清单中列有《古今图书集成》。

这诚然是一椿国耻事情,但从中也可以瞭解到该书在国外的影响。

在清代,此书印数少,传达面窄,往往“求一见无法得”。

为此,有的学者不辞辛苦,远道访求。

道光年间江蘇常熟学者张金吾及其师黄廷鉴,赶赴浙江桐乡邬镇,借读鲍氏知有余斋所藏的《古今图书集成》。

两人冒暑挥汗,挑灯夜读,每蠢才读数十册。

从中发现金代遗文数篇,支出《金文最》。

康有为的教员朱次琦也曾到孔氏岳雪楼借读,一读就是三个月。

听说乾隆年间有人提出120条疑问,多为僻典,向号称佳人的袁枚求教,袁枚回答不了。

找人翻查《古今图书集成》,答出100条。
古今图书集成的集成总目
有位孔某则所有答出,他自称读过七遍。

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在《影印缘起》也谈到:“儿时闻《图书集成》之名。

某处有一部,某老人曾阅过几遍。

心向往之,未见其书也。

弱冠以後,编书撰文时时应用是书,获益匪浅。

……每一事项,将相关之书,分条列入,一检即得。

后人云事倍功半,此真堪称事一功万也。

”所以,他下信心影印《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所收的资料十分丰盛,为了繁难读者,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特别影印此部,名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録》,装订成十二大本,广为传达。

中国迷信院副院长竺可桢撰写《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时,少量经常使用《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中天象典和岁功典的资料。

驰名天文学家张星烺编写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少量从方舆汇编的边裔典辑録了中国与欧洲、非洲、西亚、中亚、印度半岛各国或地域来往的史料。

刻画长安美景的诗句

1. 关于夏日长安美景的诗句 关于夏日长安美景的诗句 1.刻画夏天长安夜景的诗词 刻画夜景的诗词: (1)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旭日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出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和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咫尺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不幸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无法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繁.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扩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传授,不敢倚先贤.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轻,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无法寄,秋雁又南回. 饯谢文学离夜诗 (范云)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送沈记室夜别诗 (范云)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忽遗我,折桂方思君. 望织女诗 (范云) 盈盈一水边,夜夜空自怜. 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 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 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陆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身一枝安. 舟行江阴道中 (张彦实) 雨后侵篙一尺浑,败蒲衰柳乱填门. 梦闻断角送余响,起看新潮到旧痕. 处处鱼盐成市井,家家罾笱长儿孙. 更传下诏宽民力,斗米三钱何足论.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咫尺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坚定.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自夏口至鹦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旭日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春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河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之一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逢雪宿芙蓉山客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河.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

2.关于称誉长安美景的诗句有哪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路线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忆昔》简介:标题虽曰忆昔,其实是讽今。

第一首忆昔讲的是唐肃宗的信赖宦官李辅国和宠惧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目标在于警戒唐代宗不要走肃宗的老道;第二首忆的是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会,目标在于鼓舞代宗应努力于安国兴邦复原来日兴盛,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原文:其一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

邺城反覆有余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

劳心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收兵整肃无法当。

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

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路线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好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译文:其一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收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出尔反尔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预料之中的事。

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赖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致使今天代宗仍在劳心焦思革除朝纲。

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

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无法挡。

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致使吐蕃入侵两京失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迭穿追随代宗逃往陕州。

何时能力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需国度能灭寇中兴,我团体做不做尚书郎倒没相关。

其二 想当年开元盛会时,小市区就有万家人口,农业歉收,食粮储藏短缺,贮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社会次第安宁,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安康,随时可以出门远行,人造不用选什么好日子。

过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兴旺,四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纷至沓来于道。

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宫中天子奏响祭奠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

社会风尚良好,人们相互友善,相关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出现过大的灾祸。

国度兴盛,政治清明。

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凉,物价低廉,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

洛阳的宫殿被燃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

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干脆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

小臣我迟钝无所能,承蒙现在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宿愿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复原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复原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域也会激动涕零的。

赏析:标题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

第一首回想的是唐肃宗的信赖宦官和胆怯老婆,目标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想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会,目标在于鼓舞代宗复原来日兴盛,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

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

过后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以为是有能力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

但宠幸张良娣,关于政事人造就很少有时期去管了。

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

“后不乐”,状其自豪迈纵。

“上为忙”,状其退缩恐怖。

这明显写出了惧内意。

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

补四方,外能运营河北也。

” 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

代宗初为元帅,收兵整肃,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陲无法安宁上去,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

“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

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会。

过后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宁,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浑厚,礼仪等方面也次第井然,胜于贞观之治。

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落。

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

自开元至作此诗,烽烟始终,生灵涂炭。

“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

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

东洛烧焚,西京狐兔,路线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

” (仇兆鳌《杜诗详注》)乱后现象,是不忍直视的。

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希冀于后世之君了。

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层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理想,但第二首诗中所描画的人丁兴隆、敌对环境、饥寒交迫,却也是休息人民所祈望的。

因此杜甫的政控制想对广小孩儿民是无利的。

诗人历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气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 身处乱世。

3.刻画关于夏天的风景的诗句 (一)含“夏”字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念旧《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中午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和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上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望及时采用!4.刻画夏天美景的诗句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银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景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上水如天。

5.写夏天美景的诗句 1、《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悄悄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欢晴朗里柔和的风景。

小荷叶才刚从水面显露尖尖的角,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上头。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景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究竟是西湖六月天的风景,风景与其它节令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格外鲜艳鲜红。

3、《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和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颤抖和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芬芳。

4、《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明显。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文】四月天气已是清明和暖,雨过天晴,山色愈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愈加明净了。

没有了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繁扰扰,只要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明。

5、《喜晴》——宋·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译文】窗户之间的梅子熟了之后落了上去,墙下的竹笋长成了竹林。

雨始终公开,晴上去的时刻甚至不知道春天曾通过去,夏天都很晚了。

6.关于夏天漂亮风景的诗句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无法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腾。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内地。

何由一洗涤,执热相互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剧烈思时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上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蔽,覆盖。

3.跳珠:描画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低空卷起。

[解说] 这首诗刻画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腾,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人造变动如许迅速,诗人用笔又如许神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景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量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驰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好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余时节。

3.无量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出现无量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杰出。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画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共同的手法传达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景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践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未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赏的语气中感遭到了。

这一句似信口开河,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触,因此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真,“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剧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边好像与天宇相接,气候巨大,既写出莲叶之无边,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备极端丰盛的空间外型感。

“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灿烂活泼。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触,再叙实景,从而形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成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遭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漂亮风景。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

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

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独树一帜。

永世作诗二万余首。

亦能文。

有《诚斋集》。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肯定的上班。

5. 未解:疑问。

6. 供:从事,参与。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刻画乡村春、夏、秋、冬四个节令的风景和农民的生存,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盘剥以及生存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刻画乡村夏日生存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昼下田去除草,早晨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须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昼干完别的活后,早晨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间接写休息局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吻,“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喜欢休息,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繁茂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乡村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却颇有特征。

结句表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情味。

诗人用清爽的笔调,对乡村初夏时的弛缓休息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刻画,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银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红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

菜花——指油菜花。

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

②日长--夏至白昼最长。

篱落——篱笆。

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采得莲房爱子多。

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繁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

《水浒传》中的一首 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7.无关夏季风景的诗句 《饮湖上出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和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的:1、《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分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幻想。

《宋史》卷四百五十 列传第二百九(2)

刘师勇复常州,攻走王良臣,师勇还平江,以安节与张詹守常。

已而良臣导大兵攻常,常城素恶,安节等筑栅以守,相拒两月不下。

大元丞相伯颜自将攻之,屡遣使招降,亦不下。

丞相怒,麾兵破其南门,安节挥双刀率死士巷战,臂伤被执。

有求其姓名者,安节呼曰:我王坚子安节也。

降之不得,乃杀之。

尹玉,宁都人。

以捕盗功为赣州三砦巡检。

秩满城居,从文天祥勤王。

及天祥至平江,调玉同淮将张全、广将朱华拒大兵,战于伍牧,全等军败,以淮、广军先遁,曾全、胡遇、谢荣、曾玉以赣州四指挥军亦遁,唯玉残军五百殊死战。

玉手杀数十人,箭集于胄如猬毛,援绝力屈,遂被执。

大军横四枪于其项,以梃击之死。

余兵犹夜战,杀人马蔽田间,无一降者。

质明,生还者四人。

赠玉濠州围练使,官其二子,赐田二顷,以恤其家。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中徙汴。

高祖升起进士,为吏有廉名。

靖康中,金人破汴,以刃迫其父,升前捍之,与父俱死。

曾祖椿徙家衡州,遂为衡人。

芾生而聪警,少自建立,名其斋曰无暴弃。

魏了翁一见礼之,谓有祖风,易其名曰肯斋。

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

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

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

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

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

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入朝,差知德清县。

属浙西饥,芾置保伍振民,活数万计。

迁主管酒库所。

德清有妖人扇民为乱,民蜂起附之,至数万人。

遣芾讨之,盗闻其来,众立散归。

除司农寺丞,历知永州,有惠政,永人祠之。

以浙东提刑知温州。

州濒海多盗,芾至盗息,遂以前官移浙西。

时浙西亦多盗,群穴太湖中,芾迹得其出没按捕之,盗亦骇散。

作虎丘书院以祠尹焞,置学官,亲为学规以教之,学者甚盛。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

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

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返辨论,竟置诸法。

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

立杖之。

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

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

民始帖然。

乃召唤发兵,择胆大鬼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为守备。

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曰:无已,即以身行可也。

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虽废除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祐元年七月,至潭,潭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

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乃结溪峒蛮为支援,缮器械,峙刍粮,栅江修壁,命刘孝忠统诸军。

吴继明自湖北至,陈义、陈元自戍蜀归,芾奏请留之戍潭,推诚任之,皆得其死力。

大元右丞阿里海牙既下江陵,分军戍常德遏诸蛮,而以大兵入潭。

芾遣其将于兴帅兵御之于湘阴,兴战死。

九月,再调继明出御,兵不迭出,而大军已围城。

芾小气登陴,与诸将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

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

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

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积盐席,焚取盐给之。

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十二月,城围益急,孝忠中炮,风不能起,诸将泣请曰:事急矣,吾属为国死可也,如民何?芾骂曰:国度往常所以厚养汝者,为今天也。

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汝。

元旦,大兵登城,战少却,旋蚁附而登,衡守尹谷及其家人自焚,芾命酒酹之。

因留宾佐会饮,夜传令,犹手书尽忠字为号。

饮达旦,诸宾佐出,参议杨震赴园池死。

芾坐熊湘阁召帐下沈忠遗之金曰:吾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无法辱于俘,汝尽杀之,然后杀我。

忠伏地扣头,辞以不能,芾固命之,忠泣而诺,取酒饮其家人尽醉,乃遍刃之。

芾亦引颈受刃。

忠纵火焚其居,还家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

幕属茶陵顾应焱、安仁陈亿孙皆死。

潭民闻之,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

继明等以城降,陈毅溃围,将奔闽,中道战死。

事闻,赠端明殿大学士,谥忠节。

芾初至潭,遣其子裕孙出,曰:存汝以奉祀也。

其孙辅叔时亦亲迎于温,皆得不死。

二王悉诏入闽官之。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

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

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

平生居官廉,及摈斥,家有余赀。

尹谷,字耕叟,潭州长沙人。

性刚直庄厉,初处郡学,士友皆严惮之。

宋以词赋取士,季年,惟闽、浙赋擅四方。

谷与同郡刑天荣、董景舒、欧阳逢泰诸人为赋,体裁务为典雅,每一篇出,士争学之,由是湘赋与闽、浙颉颃。

中年登进士第。

调常德推官,知崇阳县,所至廉正有声。

丁内艰,居家传授,不改儒素。

日未出,授诸生经及朱氏《四书》,士虽有才思而不谨饬者摈不齿。

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整天,夜灭烛始免巾帻,早作必冠然后出帷。

行市中,市人见其举动有礼,相谓曰:是必尹先生门人也。

诘人果真。

晚入李庭芝制幕,用荐擢知衡州,需次于家。

潭城受兵,帅臣李芾礼以为顾问,共画备御策。

时城中胆大鬼皆入卫临安,所余军仅四百五十人,老弱太半。

芾纠率民丁,鼓励以义,人殊死战,三月城不下。

大军隔绝险要,援兵不至,谷知城危,与妻子诀曰:吾以寒儒受国恩,典方州,谊无法屈,若辈必当从吾已耳。

召弟岳秀使出,以存尹氏祀,岳秀泣而许之死。

乃积薪扃户,朝服望阙拜已,先取历官告身焚之,即纵火自焚。

邻家救之,火炽无法前,但于烈焰中遥见谷正冠端笏危坐,阖门无少长皆死焉。

芾闻之,命酒酹谷曰:尹务虚,男性也,先我牺牲矣。

务虚,谷号也。

初,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在校生月试积分初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初等,升岳麓精舍生,潭人号为三在校生。

兵兴时,三在校生聚居州学,犹不废业。

谷死,诸生数百人往哭之,城破,多感谢死义者。

杨霆,字震仲。

少有志节。

以世泽奏补将仕郎,铨试第一,授修职郎、桂岭主簿,有能声。

又五中漕举,改鄂州传授,迁复州司理从军,转常、澧观察推官,擢知监利县。

县有疑狱,历年不决,霆未上,微服廉得其实,立决之,人称神明。

辟荆湖制置司干官。

吕文德为帅,素慢侮士,常试以难事,霆仓卒立办,皆合其意。

一日谓曰:朝廷有密旨,班师策应淮东,谁可往者?即对曰某将可。

又曰:兵器粮草若何?即对曰某营兵马、某库器甲、某处矢石、某处刍粮,口占授吏,须臾案成。

文德大惊曰:吾平生轻文人,以其不事事也。

公材干如此,何官无法为,吾何敢不敬。

密荐诸朝,除通判江陵府。

江陵大府,雄据高端,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

兵民杂处,庶务丛集,霆随事判决,处之恬然。

暇日诣郡庠,与诸生讲学,又取隶官闲田,增益廪稍。

选民之强健,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

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丁内艰,德祐初,起复奉议郎、湖南安抚司参议,与安抚使李芾协力战守。

霆有心计,善出奇应变,帅府机务,芾一以委之。

城初被围,日夜守御,数日西北隅破,霆麾兵巷战,抵暮增筑月城,比旦城复完,策厉将士,以死守之。

城既破,霆赴水死,妻妾奔救无及,遂皆死。

赵卯发,字汉卿,昌州人。

淳祐十年,以上舍登第,为遂宁府司户、潼川签判、宣城宰。

素以节行称。

中被论罢。

咸淳七年,起为彭泽令。

十年,权通判池州。

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弃官去,卯发摄州事,缮壁聚粮,为守御计。

夏贵兵败归,所过纵掠,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乃戢。

明年正月,大兵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言。

有问以禔身之道者,卯发曰:忠义所以禔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

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

卯发知无法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谓其妻雍氏曰:城将破,吾守臣不当去,汝先出奔。

雍氏曰: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奸臣,我独不能为奸臣妇乎?卯发笑曰:此岂妇人男性之所能也。

雍氏曰:吾请先君死。

卯发笑止之。

明天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

二月,兵薄池,卯发晨起书几上曰:君无法叛,城无法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

又为诗别其兄弟,与雍盛服同缢冷静堂死。

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冷静,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客问其故,曰:后人谓小气杀身易,冷静牺牲难,此殆其兆也。

卯发死,林开业降。

大元丞相伯颜入,问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对。

即如堂中观之,皆叹气。

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

事闻,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二子为京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

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

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

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

杨栋、叶梦鼎居政府,交荐其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