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1326字,阅读需7分钟
  • 211
  • 0

铲除现货交易投资骗局 不应清理交易所了事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7月19日 10:02,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今年以来在媒体连续曝光和新一轮监管下,诸如北京石油交易所等停止了交易,但其代理商却转战其他平台,抑或推出现货铜等新品种,继续招揽客户。近来,披着促进文化艺术品交易和金融创新外衣的邮币卡交易迅速蹿红,其操作手法、运营团队和揽客模式,均与此前泛滥的违规现货投资一脉相承,成为投资骗局的最新变种。

从P2P网贷、线下理财,到现货白银、原油、邮票钱币交易,近年来,在媒体曝光和监管整顿下,各类投资骗局层出不穷,如何根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11月25日证监会例会上,针对媒体关注的各地方交易所清理整顿情况,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科表示,已部署于近期对各类交易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各地方交易场所正在接受调查。这并非首次开展相关清理整顿工作。去年8月,证监会印发《贵金属交易场所专项整顿工作安排》,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顿,涉及贵金属交易场所宣传推广、管理运行、平台交易软件提供等多个方面。

以早期颇为火爆的现货投资为例,主要是一些地方性贵金属交易所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通过代理模式,以“T+0”和高杠杆招揽客户,在自制软件中操作,利用高频交易费、隔夜费、盘点费甚至修改软件等手段与客户对赌,将客户资金全部“压榨”。201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后,各地贵金属交易所纷纷清理整顿,现货白银(黄金)逐渐没落。但2015年以后,现货石油投资取而代之,诈骗手段如出一辙,并在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大肆宣传。今年以来,在媒体的不断曝光和新一轮监管下,如北京石油交易所,已停止交易,但其代理商纷纷转投其他平台,或推出现货铜等新品种,继续吸引客户。

近期,以推广文化艺术品交易、金融创新为幌子的邮币卡交易迅速流行起来,其运营手段、运营团队、招揽客户模式都与此前猖獗的非法现货投资如出一辙,成为投资骗局的最新变种。邮币卡交易形式上类似股票,但并未获得国家证券监管部门的批准,往往让投资者最后血本无归。

投资骗局不断出现的原因,除了部分投资者在利益面前未能保持清醒之外,还在于监管层面对新金融业态的监管“缺失”,利益链条上的很多企业和个人在事前事后没有得到足够的监管和处罚。

因此,要铲除投资骗局的滋生土壤,必须从监管者、实施者和投资者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强金融业准入监管。P2P网贷、现货投资、邮票钱币交易等投资公司只需登记注册即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金融业务,这有悖于审慎监管原则。因此,要严格限制金融业务准入门槛,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相关业务。

同时,对于一些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的投资骗局,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违法处罚力度现货贵金属投资骗局,严格执法。严惩不贷,治乱象。如果能将通过投资骗局套取投资者资金的行为认定为金融诈骗,加大对资金去向的调查力度,加大对涉案人员和“赖账者”的处罚力度,必将起到警示作用。

其次,互联网在投资骗局中的助长作用不容低估现货贵金属投资骗局,除了不法企业和个人利用互联网招募投资者外,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在投资平台通过竞价排名等方式进行推广和牟利也需要受到监管。

此外,投资骗局让投资者不断回头的事实表明,目前中国正规投资渠道的匮乏。例如,曾经备受追捧的原油期货,经过四年多的筹备仍未上市。此外,在投资骗局盛行的当下,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普及金融知识,在公众中培养健康的理财和投资理念尤为重要。

总之,投资骗局不仅扰乱国内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更危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负面影响被无限放大。此时,监管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铲除其生存的土壤,不应仅限于清理整顿交易所;投资者也应提高警惕,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网络平台也应主动下架相关宣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