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912字,阅读需5分钟
  • 246
  • 0

消保微课堂反诈专栏丨提高警惕 增强防骗反诈能力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7月9日 13:02,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防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防骗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以上诈骗手法利用部分金融消费者急于解困、挽回损失等心理特点进行诈骗。

防骗意识考卷_防骗_防骗小哥

近年来,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特点,打着“安全转账”、“退款”等旗号实施诈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者维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和防诈骗能力防骗,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手段一:伪造证件诈骗。犯罪分子冒充监管机构或金融机构,通过短信、快递等渠道向消费者发送“理财产品安全划转”、“亏损产品快速办理”、“官方平台办理”等虚假证件和信息,诱导投资者通过所谓的“官方”渠道注册办理。消费者登记个人信息后,犯罪分子要求消费者缴纳保证金作为还款要求,骗取消费者资金。

手段二:代办产品诈骗。犯罪分子利用消费者“快速获利”的心理,与其签订“代办亏损金融产品”协议,要求其缴纳“代理费”,或与其签订“安全转让协议”,低价购买产品,要求其抵押固定资产实施诈骗。与消费者签订协议,收取大量“代理费”后,犯罪分子潜逃,使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

手段三:虚假加工产品诈骗。不法分子以购买金融产品的名义获取消费者个人身份信息,然后利用消费者信息获取贷款、低价购买消费者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个人信息泄露、信用受损等不良后果。

上述诈骗手段正是利用了部分金融消费者急于脱困、挽回损失的心理特点。为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提醒:

1、准确识别、辨别诈骗套路。消费者应仔细识别来源不明的“文件”和非官方渠道开具的“通知书”,如无法识别,应及时向金融机构或监管机构确认。同时提醒消费者防骗,监管机构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不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金融交易。

2、加强防护,谨防信息泄露。对于陌生的短信、信件、链接、APP等,消费者不要轻易点击链接、下载APP、回复信件,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谨慎向他人提供个人敏感信息,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3.依法维权,选择正规渠道。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者享受金融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可以通过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4.及时报案,努力挽回损失。消费者如遇到受骗或者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应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努力挽回损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