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2043字,阅读需10分钟
  • 342
  • 0

家长、机构同入“点招”骗局,保名校、保offer有哪些陷阱?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6月20日 13:23,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西城法院在会上介绍了一起花钱托人进名小学,最后家长和教育机构均被骗的案例。在报名培训这条路上,消费者在看到保证性承诺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管是升学还是找工作,都没有捷径可走,急于求成很容易落入圈套。

11月12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社会生活热点地区刑事诈骗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8年1月至今年9月,西城法院共审理刑事诈骗案件232件,其中包括一些涉及“花钱请人进名校”的诈骗案件。

会上,西城法院介绍了一起家长花钱请人将孩子托付给知名小学入学,但最终家长和教育机构都被骗的案件。

据悉,吴先生于2017年春节前入手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此前该机构宣称有渠道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点招”考入重点初中,不少家长也为此花费了几万到几十万元,与机构签订协议,确保孩子考入重点中学。

据了解,“定点招生”一般是指重点学校通过举办培训班、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授权培训班等方式选拔学生。但从2017年4月起,北京市教委发布新规定北京声乐培训骗局,严禁小学生“定点招生”进入初中。

吴先生得知此事后,无力解决,便向其堂妹的女友叶欢求助,后者自称是北京人,与教委有关系,可以帮忙解决问题。

在协议的压力下,吴先生向叶欢支付了21万元,让她代办“招考”。2017年7月底,吴先生突然联系不上叶欢,并听说她因涉嫌诈骗被抓获拘留。之后,他通过多方关系得知,叶欢和教委并无关系。吴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并向警方报案。

最终,叶欢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叶欢家属退还了吴先生被骗走的钱。吴先生还因此事被28名家长起诉,其中5人接受调解,23名家长胜诉。法院判决吴先生退还家长支付的“手续费”。

对于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家长来说,提高成绩是基本需求,考上名校则是终极目标。

2016年,1818黄金眼报道过北京声乐培训骗局,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宣称学生8万即可考入名校,数十名家长信以为真,被骗走共计约170万元。今年10月,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发布一则新闻报道:一男子谎称可以“招收”学生考入名校,骗取30个家庭近300万元。在赌博输光所有赃款后,该男子向南京莫愁湖派出所自首。

北京声乐培训骗局_北京声乐培训课程_声乐培训班北京

屡试不爽的保级办法,让学生不知不觉变成了韭菜

如今,以人脉关系强为名收取“服务费”的机构已经不多了,但那些号称资源强大、能保证成功的机构却依然活跃。

此前,曾三次登上监管局黑名单的橘子树艺术培训就曾遭遇过这样的纠纷。据企查查了解,2018年裁决的一起合同纠纷案,涉案金额达8万余元。该案中,橘子树向学生承诺,在该校学习后,一定能顺利考入伯克利音乐学院。该学生随后向橘子树支付10万元学习声乐,但期间的学习效果却不如预期。最终,法院判决橘子树与学生解除合同,并退还学费。

除了参加高考、公务员等考试的人群外,还有不少以求职者为对象的“职前培训”公司,开始欺骗刚从校园毕业的学生和没有工作经验的“打工者”。

据IT橙子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职业培训的公司已经超过千家,其中约九成推出了“offer保障计划”。

这类机构提供的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职前辅导,从简历到面试到工作经验,补缺补漏;另一类是内推,号称能拿到大公司内推名额。但很多机构并没有他们宣称的资源。培训其实是高价卖课程,内推其实是利用从各大论坛收集到的内推码,冒充专属渠道,欺骗消费者。

去年8月,新华社曝光了一大批以“保证录用”为名的求职平台,收费高、求职服务无用。

求职平台职蛙的保底offer项目号称有内部推荐名额,可直接晋级笔试或面试,价格在4万至6万元不等;Offer先生、爱思易求职等平台相关项目价格也在4万至5万元左右。

据一位报名了爱思翼4.98万元“V计划”的求职者透露,签约时,平台会列出四五十家不同级别的公司,除了几家知名公司,还有不少常年招销售的小公司。不过,“只要你拿到了名单上任何一家公司的offer,他们都会宣称‘保底’。”

北京声乐培训课程_北京声乐培训骗局_声乐培训班北京

虚假广告引诱培训机构招生,玩弄花招

除了保证入场、保证优惠等容易识别的“陷阱”外,还有许多其他承诺让消费者难以辨别,并悄悄扰乱他们的判断。

近日,在线英语培训机构Tutorabc因广告词“21天记住3000个单词”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这种保证培训效果的广告,其实违反了《广告法》。

广告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通过考试、获得学位或者证书或者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作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

比如,青少年打出的“让你的孩子上我的语文课,刚上小学的孩子也能当场听写一篇500字的作文”的广告语,作业帮打出的“20节课掌握90%的必考难点重点”的广告语,其实谁也无法保证实际的学习效果,但消费者总会被这些广告语中所描述的美好想象所左右,干扰最终的决策。

但执法时,很难判定此类广告是否违法。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炜表示,“在广告法执法时,经常强调两个方面的违法性:一是是否含有‘保证承诺’等明确的限制性内容,二是此类内容是否导致广告受众产生误解。”

“是否误导观众”的标准很难判定,这也是此类广告屡禁不止却仍不断出现的原因。

消费者报名参加培训时,看到有保证的承诺一定要擦亮眼睛,无论是升学还是找工作,都没有捷径可走,急于求成很容易掉入陷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