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4951字,阅读需25分钟
  • 339
  • 0

大数据透视金融诈骗:三年案件数下降近六成,最新被告人画像来了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6月16日 10:05,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大数据透视金融诈骗最新被告人画像出炉!2019年-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金融诈骗案件呈现逐年递减的特点,三年案件总数下降59.55%。此外,近三年间,在有涉案金额记录的3830件金融诈骗罪案件里,平均每起案件的涉案金额达到8383万余元。

防诈骗数据分析_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大数据

如果有一种贷款零利息、低门槛、即时到账,你会借吗?

当面临一个可以用小投入赚大钱,而且风险低、收益高的投资机会时,你会怎么做?

有专家宣称可以带你探索“元宇宙”,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赚钱,你愿意加入他们吗?

谨防诈骗!

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金融诈骗手段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犯罪分子利用缜密的诈骗脚本、假象逼真的技术手段,让受害人毫不留情地陷入诈骗陷阱,一夜暴富变成“一夜亏损”。另一类金融诈骗团伙“调转枪口”,瞄准正规借贷平台或其他金融机构,伪造身份及信用记录等信息“骗取贷款”。

面对日益增多、防不胜防的金融诈骗手段,除了不断加大监管治理力度外,提升金融机构反诈骗水平、强化技术防火墙、营造“全民反诈骗”社会氛围也十分重要。近日,中宣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全民反诈骗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反诈骗、全社会反诈骗的浓厚氛围。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客户端“报料通”、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金融反欺诈最新行动指南》,并邀请业内人士、AI公司同盾科技从技术反欺诈、反骗局的角度分享金融反欺诈经验,旨在增强金融反欺诈法律的普及力度,提醒机构和投资者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鉴别能力,进一步夯实金融反欺诈、反骗局壁垒。

大数据揭秘金融诈骗嫌疑人最新侧写!

为进一步分析金融诈骗犯罪现状、特点及案件特征,21财经客户《快讯》联合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开的文书进行了技术分析。数据显示,金融诈骗犯罪风险呈现逐年缓解趋势,各类犯罪数量减少,网络化特征日益凸显。

2019年至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金融欺诈案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三年总案件数量下降59.55%。在监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金融欺诈风险逐年缓解,预计相关案件数量还将继续下降。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指出,金融诈骗具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作案手段多样、智能化、技术含量高、隐蔽性强,加之金融行业本身的专业性、复杂性,公检部门在打击金融诈骗犯罪方面面临新问题、新要求、新难点。

2019年至2021年,金融诈骗案件的地理分布在各省份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也与金融诈骗网络化趋势下资金可以跨地区转移有关。

广东省公安厅相关人员提及移动互联网支付、第三方支付方式的普及:“只要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或手机终端,就可以随时完成跨地区、跨境的资金划转,网贷平台设立虚假项目融资、截留投资人资金自行设立资金池、违规使用投资人资金进行投资理财、高价放贷赚取利差等金融乱象自然滋生。”

防诈骗大数据_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数据分析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业务线上化转型加速,目标客户群体发生转移,导致黑市攻击目标发生转移,移动化、互联网化促使商业模式不断前移,金融诈骗手段逐渐呈现多元化、隐蔽化、网络化。

据同盾科技介绍,诈骗团伙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精准诈骗”防骗大数据,袭击目标性增强。诈骗分子会根据某一类人群甚至某一个人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诈骗手段,成功率较高。比如“杀猪盘”投资、交友骗局的诈骗分子会给受害人讲半年的睡前故事、发海外订单、送奢侈品等。其次,诈骗团伙开发的网络诈骗软件越来越多,包括股票K线图、聊天截图、送货单等,都是由专门的诈骗相关软件生成的。市面上甚至还有转账凭证模拟器、假交易软件、投资软件,让受害人难以辨别真假。

2019年至2021年,信用卡诈骗案件数量始终遥遥领先,共计3375起,占全部案件的50.4%;其次是集资诈骗,占比28.79%。“从案件类型来看,信用卡诈骗始终是最多的,其次是贷款诈骗和集资诈骗。”广东省公安厅一位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金融诈骗线上化趋势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信用卡诈骗猖獗更是凸显了这一点。上述人士指出,这与犯罪手段有关,“比如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大数据时代,如果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随意泄露、任意篡改、恶意使用,甚至非法转售牟利,人们遭受信用卡诈骗危害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指出,针对该类犯罪应加强风险防控,应从申请人征信、授权审批制度、发卡机构催收制度、客户信用信息追踪制度、信用卡技术风险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信用卡法规和运行防范机制。

但信用卡诈骗犯罪近三年的发案数量下降幅度在金融诈骗犯罪中也是最大的,从2019年的56.78%下降到2021年的45.63%,累计下降了11.1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各类犯罪发案数量有所减少,但从占比上看,保险诈骗、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等犯罪占比呈现上升趋势,风控压力加大,这一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大数据_防诈骗数据分析

此外,近三年,在立案侦查的3830起有记录的金融诈骗案件中,平均每起案件涉案金额达8383余万元。金融诈骗案件涉案金额通常较高,而互联网也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在网络化趋势下,金融诈骗受害人数不断扩大,涉案金额也随之增加。

分年度看金额差异较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平均每起涉案金额从2019年的8818万余元小幅上涨至2020年的1.17亿余元,随后又缩水至2021年的991万余元,同比大幅下降90%。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金融诈骗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防诈骗数据分析_防诈骗大数据_防骗大数据

结合被告人特点,在金融诈骗案件中,涉案人员多来自金融、制造业等行业,年龄分布在30至39岁之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占比较大。有分析指出,依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金融诈骗突破了空间限制,导致单一案件涉案人员数量庞大,涉及多个行业。

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数据分析_防诈骗大数据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被告人中以初中文化程度最多防骗大数据,占比41.98%,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占比23.16%。

从被告人所在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业、制造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占比最高,分别占32.14%、22.57%和11.7%。涉案制造业人员占比有所上升,三年增加了9.34个百分点。犯罪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大数据_防诈骗数据分析

对此,公安部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了一起典型的金融行业“内幕交易”案件。据介绍,该案主犯均为某知名保险公司内部人员,他们长期非法从知名保险公司内部系统获取客户信息,出售给从事黑产行业的中间人,赚取高额差价利润;并让从事黑产行业的团队诱骗客户退保、再保,以骗取客户的退保代理费和保险公司佣金。

金融机构是此类诈骗的主要受害者,且不少犯罪者为行业从业人员,使得金融犯罪具有隐蔽性。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强调,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更要充分发挥技术能力,推动“数字金融”与金融反欺诈相结合,采取技术手段避免被诈骗。

金融行业常态化反欺诈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通力合作,构建了密集的监管网络。特别是针对集资诈骗、信用卡诈骗等常见金融诈骗类型,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和发布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解决了证据收集受理、法律适用、法律政策把握等主要问题,减少了灰色地带。目前,金融行业常态化反欺诈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防诈骗数据分析_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大数据

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新祥最新介绍:

“金融诈骗犯罪涉及多个经济领域,公安部门与市场监管、地方财政、税务、银保监、证监、人民银行等行政执法部门关系密切。”广东省公安厅相关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地方层面,多部门联动也成为金融反诈骗的重要手段。省、市两级公安机关相继成立反诈骗联合行动中心,相关警种、银行、运营商等联合进驻资源和权限,24小时实体作业,形成一体化侦查打击新机制。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多部门联动、常态化反诈骗也成为行业共识。目前,共青团等多个群众组织也加入到金融反诈骗宣传工作中。据公安部门介绍,从“4.26”知识产权宣传周、“5.15”全国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宣传季,到“6.15”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7.15”防范金融犯罪宣传周,金融反诈骗教育贯穿全年。在现行治理格局下,金融反诈骗已逐渐深入人心。

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诈骗案件,该如何应对?

互联网技术推动了金融服务的现代化,但随之而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手段渗透到了欺诈犯罪的全过程,构建反欺诈防控长效风险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专业的反欺诈人员是欺诈防范的技术骨干。

金融诈骗手段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在新型犯罪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数字人民币”一经试点,犯罪分子就将其作为诈骗、洗钱等犯罪手段。此外,还有一些犯罪团伙“盯上民生、社会热点”,设计脚本实施犯罪。如利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热点话题设计脚本实施诈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受骗风险显著上升。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不少金融诈骗犯罪涉及虚拟货币、区块链等新概念。据统计,2020年12月至2021年底,广东省共发生涉及虚拟货币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886起,涉案金额达3.3亿元。据悉,目前涉及虚拟货币的犯罪主要有三类:一是成为洗钱犯罪的重要工具;二是购买犯罪工具和服务;三是通过虚构交易场景实施诈骗。

“还有一些诈骗分子设立虚假交易平台,虚构不存在的虚拟货币,然后操纵币价,骗取受害人的钱财。”公安部门介绍,新型金融诈骗犯罪的背后,是犯罪分子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实施犯罪,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专门化特征。

对此,执法部门也在积极利用新技术打击犯罪分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让我们有了更多发现犯罪的途径,比如犯罪分子利用大数据推广诈骗环节、金融产品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追踪其真实身份的切入点。”金融反欺诈部门一位人士说。

工信部与公安部联合研发上线12381诈骗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利用数据建模自动分析识别潜在受害人,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被引入预警劝阻工作。

防范和打击金融欺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协同配合,共同打击金融欺诈犯罪活动。

面对网络金融欺诈的不断迭代,金融机构传统反欺诈技术存在欺诈识别准确率不足、模型生命周期短、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高并发、低延迟计算需求等痛点,风险排查工作量大、成本高,无法快速应对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欺诈手段。金融机构亟待提升反欺诈能力、强化技术防火墙,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金融安全?

近年来,同盾科技持续为金融机构提供智能反欺诈服务,同盾科技认为,从事前、事中、事后整个反欺诈工作流程建立安全防线,可以有效提高反欺诈效率。

第一,提升事前风险识别准确率,实现精准预防。同盾科技利用知识图谱、多维模型组合、机器学习算法等进行深度数据挖掘,通过多源数据整合、信息统一管理,对账户、客户、地址等进行精准风险画像,有效提升预测准确率。

二是建立流程拦截劝阻的重要防线。同盾技术支持客户、交易、案件维度多重评分预警,基于实时及历史交易行为,自动实时识别客户异常交易,通过交易反欺诈平台向业务系统下发指令,对异常交易实施实时干预,并实时调整预警阈值。

三是事后进行风险分析和挖掘,进一步加强风险台账管理。同盾科技提供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定期将案件汇总信息与关键风险点进行比对,对关键特征进行定性审核;通过闭环的机器自学习系统自动优化,不断迭代模型,持续快速更新。

除了提升反欺诈效率,同盾科技认为管理成本和用户体验也是金融机构必须同时考虑的维度。同盾科技帮助机构构建的反欺诈系统,可以提高银行对客户的了解能力,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实现运营上的节本增效;同时在高并发压力下不影响客户正常体验,让客户尽可能不受风控影响,提升机构客户服务能力。

@普通人齐心协力,识破金融诈骗“面具”

除了不断加大监管治理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反欺诈能力、加强技术防火墙建设外,营造“全民反欺诈”的社会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让老百姓的反欺诈意识自觉从“保证自己不被骗”转变为“提醒别人不被骗”,再转变为“关注身边是否有欺诈行为”。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指出,司法实践中,网络金融诈骗案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当前金融消费者容易遭遇包括“招商转贷”、“集资诈骗”等网络金融诈骗行为。

金融诈骗永远不会停止,防诈骗、反诈骗工作也永远不会停止。让我们一起来识别金融诈骗套路,增强反诈骗意识。

防诈骗大数据_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数据分析

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数据分析_防诈骗大数据

防诈骗数据分析_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大数据

防诈骗大数据_防骗大数据_防诈骗数据分析

防诈骗大数据_防诈骗数据分析_防骗大数据

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客户端出品

突发新闻 21 数据新闻实验室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丨丁青云、谭婷

报告作者:曾静娇、朱浩杰、李鹏飞和实习生刘志辉(实习生周晓丹对本文亦有贡献)

内容支持丨李玉敏郑炜

视觉设计丨徐晖、黄丹红

校对:闫强、黄志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