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5896字,阅读需29分钟
  • 222
  • 0

一年300万挂靠费,变身央企子公司!记者暗访“假央企”利益链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6月9日 10:12,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暗访,包括李琦在内的多位中介透露,中介协助和对方建立联系,对方则是央企或者国企的内部人士。值得注意的是,在为期一周的暗访过程中,记者与至少五位声称可以提供央企挂靠的人士对话,对方均称相关手续合法、交易对方为内部人士。

“与国企、央企挂靠,对接优秀民企成为国企/央企的子公司,让民企享受央企、国企的待遇……”多数人可能觉得,把民企转型成“央企”不靠谱,但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灰色地带。

尽管各级部门屡屡严厉打击,但在利益驱动下,经营在灰色地带的“假央企”却愈发“猖獗”。10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以下简称国资委)曝光了一批假央企名单,共涉及353家企业,注册地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

在一位国企改革研究员看来,这些“假”企业或者非法社会组织,虽然处在不同的行业,但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却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摇身一变”成央企的子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暗访发现,在这个被称作“挂靠”的市场中,中介或经纪商都明码标价:挂靠央企四级及以下子公司每年费用在300万元以上,挂靠边远地方国企每年费用高达80万元。

错综复杂的股权更替背后,暗藏着一条灰色的“假央企”利益链:除了借用国企、央企名义接项目、做生意的“假人”,还有赚取差价的中间人,以及收取巨额费用的幕后操纵者。

央企虚假名单被曝光后,

仍有中介推荐关联业务

电影《笑傲江湖》有句经典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武侠的世界。”在外人看来,民企、国企、中介等各方势力混杂在一起的“联营”世界,显得有些神秘。

刚满30岁的吴涛(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从名片上的职位来看,吴涛是一家商业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位于北京CBD的高档写字楼内,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商务服务。

虽然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但吴涛和他的公司提供的一项服务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让民营企业披上国企或者央企的外衣。

吴涛经常在朋友圈发类似这样的广告:“挂靠国企、央企,对接优秀民企,成为国企、央企旗下的二、三、四、五级公司,让民企享受央企、国企待遇,提高股东背景,增强谈判优势,获得更高的融资和授信,投标、承接项目更有底气!”

据《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在央企集中的北京,提供类似服务的中介并非只有吴涛一人,他们大多为工商、税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通常会在微博、贴吧、招聘论坛等平台发布大量相关信息,并以特殊字体等隐晦的方式留下联系电话。

北京中海建设骗局_北京中海建业科技有限公司_中海建筑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中介机构在招聘网站上发布的相关信息。图片来源:智联招聘职Q社区网站截图

原因在于,此类“挂靠”操作往往遭到央企“严厉打击”北京中海建设骗局,继今年2月多家央企发布声明,解释被冒充、虚假挂靠情况后,近日央企再次集体出手,严厉打击假国企。

10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官网直接公布了353家造假央企名单。翻看此轮打假的央企名单,可见“造假”猖獗。正是因为这次央企主导的打假行动,民企依托国企乱象近段时间才有所收敛。

上述名单公布后,这些办理挂靠业务的中介开始谨慎起来。以吴涛为例,此前他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发一次央企挂靠业务的信息。但从10月20日开始,他就没再发过类似信息。

“现在可以挂靠的资源比较少,而且你们也知道,最近有一大批公司被曝光。”这是一位发文谈及央企挂靠的中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一家寻求挂靠的民营企业股东身份进行交流时给出的解释。

10月26日,另一名同样从事类似业务的张姓中介表示,自己大概在一周前(国资委公布名单时)就不再做了,“现在问也没用,想做的话以后可能还能做,但短期内就是‘扯淡’。”

然而,这个隐秘的世界并不平静。10月25日至10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带着民营企业寻求挂靠国企、央企的请求,联系了中海宜联(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宜联)等5家机构。其中,中海宜联相关人员在得知该请求后,很快挂断了电话。另外,有2家机构表示,向领导汇报后会与其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据证券时报今年1月报道,中海易联曾推动将中粮贸易(深圳)有限公司旗下公司挂牌出售,成为某大型央企四级子公司的操作,报价为300万元。

而另一家注册在朝阳区万达广场的中介机构员工李奇(化名),在10月27日下午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了两次“可控”的对接资源。

“挂”明码标价:

每年花300万元就能成为央企四级子公司

央企打假行动持续深入,抓“假”行动颇有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挂靠”的空间被彻底堵死。换言之,空间缩小,不代表没有操作空间。

在利益面前,加大打击力度也让“假央企”愿意付出更高成本。在吴涛看来,民营企业依托国企、央企经营的情况多年来一直存在,但随着打假频率和力度的加大,相关价格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只是引入渠道,收费标准不一样,一般每年都在300万元以上。”吴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央企子公司中,能挂靠的一般都是四级及以下,如果级别太高就没法做了,现在也没人愿意做。

经过两天的等待,10月27日下午,李奇向记者提供了两家他能“掌控”的资源。从工商信息看,两家公司背后都是名字里有汉字的国企,其中一家就是北京北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航科技)。

工商信息显示,北航科技成立于2017年3月1日,其最终控制权归国务院国资委全资控股的中国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光集团),该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南光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南光进出口)持有北航科技全部股权。

北京中海建设骗局_北京中海建业科技有限公司_中海建筑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通过启信宝查询到的北航科技经营信息 图片来源:启信宝网站截图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北航科技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企业策划;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经济贸易咨询;翻译服务;举办展览、展示活动;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调查;会议服务;软件开发;应用软件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不包括数据处理PUE值大于1.5的银行卡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机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基础软件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包括演出);文学艺术创作;模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教育咨询(不包括留学咨询、中介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等。

这家业务范围让人眼花缭乱的公司,却很难找到。自2021年初以来,北航科技因无法通过其注册住所或经营场所联系到、未在《企业信息公开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等原因,两次被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单,至今未被剔除。

如此经营不正常的公司,却成了中介称可以“掌控”的资源。至于挂靠北航科技的费用,李奇称,现在每年是300万元(含中介费),还有“三四成”(最终成为央企四级子公司),而且这家公司的空缺并不多。

从股权关系来看,据李奇介绍,关联交易完成后,寻求关联企业的股权将出现在北航科技子公司名下,而北航科技是国有企业南钢集团的四级子公司。

对于相关情况是否真如中介所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尝试联系北航科技,但电话一直无法接通。不过,在与南光进出口的通话中,记者获悉北航科技“假”的身份。 “不不不,是假”,在听到关于北航科技是否为子公司的疑问后,南光进出口一位人士迅速回复记者,“我们之前查过他们的信息,也已经报警了。”

奇怪的变化:

还有“假央企”之间的交流

而让南光进出口颇为无奈的是,虽然他们已经向警方报案,但截至目前,北航科技仍为南光集团的全资二级子公司。

工商变更信息显示,2021年1月18日,在一次投资者变更中,南港进出口成为北航科技的法人股东,自然人股东王蓓、姚林退出。公司法人类型也由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变更为法人独资。

从南方进出口的声明来看,变更后,央企南方集团旗下的南方进出口发现了北航科技的异常情况并向警方举报,但2021年,这家被列为经营异常的公司,依然有开展相关业务的痕迹。

企查查信息显示,北星科技仅有两名高管:执行董事兼经理张毅、监事王美宝。公司境外投资涉及6家全资子公司,其中山东亚飞供应链有限公司、宇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均为今年新设立的公司。

此外,在今年1月投资者变更后不久,2月7日,北星科技取代和田中和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和田中和),成为湖南南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湖南南光)100%股权的持有者。

从背景来看,湖南南光怪陆离,例如16家无关联公司,联系方式与湖南南光相同;目前持有湖南南光100%股权的北京中民景山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12日被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7月28日,北航科技退出对湖南南光的投资。换言之,自2月至7月,北航科技作为湖南南光唯一股东的时间还不到半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更名为北航科技之前,湖南南光其实是中核集团曝光的一家“假央企”,而湖南南光原股东河滩中和,则是国务院国资委曝光的一家假央企背后的主力。

工商资料显示,北京金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金西旅游)持有和田中和100%的股权,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宇)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华宇中控集团有限公司持有金西旅游全部股权。在10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假央企名单中,中国华宇位列被公开的353家假央企之首。

通过启信宝查询到的和田中和核电站股权穿透图。图片来源:启信宝网站截图

早在2018年2月6日,中核集团官方账号就发布声明称,中国华禹不是中核集团出资设立的公司或企业,中国华禹设立的所有以“中核集团”名义设立、声称是中核集团子公司的公司或机构均未获得中核集团批准,华禹集团及其子公司不能代表中核集团及其成员单位。

屡屡被中核集团曝光造假的中国华宇,也曾“欺骗”过不少A股上市公司。2017年12月,平潭发展(000592,SZ)公告称,拟以现金约6.32亿元收购中国华宇旗下中核新源资产。在中核集团发布澄清声明后,平潭发展于2018年3月26日终止了上述资产重组方案。

虽然假李逵永远不可能变成真李逵,但假李逵扰乱A股市场并非孤例,在媒体对中国华渔“假国企”骗局展开系列调查后,荣裕集团(002622,SZ)、迪威讯(300167,SZ)等A股上市公司纷纷断绝与中国华渔旗下子公司的合作。

三年后(10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得的信息显示,中国华禹虽然已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单,但主管部门(投资人)信息仍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在本轮央企打假行动中,中核集团依然位居公布名单之首,并提醒其与中国华禹无任何隶属关系、股权关系,亦无任何投资、合作、业务或其他关系,其一切行为与中核集团无关。

加强攻击:

一些代理商已经退出

近年来被央企打假的企业有很多,如果被关联之后,国资发声明、公告澄清关系,企业该怎么办?

“没事,如果不合适,就再找别的。”在被告知北星科技的情况后,李奇淡然的回应,或许说明这个问题在圈子里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事情了。

造假被揭穿后,中介的担保协议也派上了用场。“一般他们要求退款,担保都写在协议里了。”李奇透露,一般是按照中介一年内代办的月数,每月扣费。

“(转型为央企)能带来好处,至少对不少金融机构来说,是强大实力的象征。”在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进看来,如果“运气好”,碰到无意进行详细背景调查的地方政府,也能签下利润丰厚的合同。

在利益驱动下,从事网络赌博行业铤而走险的人大有人在。在10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假央企名单中,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电建集团)受到严重波及。此次公布的名单中,列出了151家假集团子公司,注册地遍布全国。

“前几年政府购买很多服务项目,有人借国企、央企的名义接项目、做生意,打着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旗号,冒充央企的还不少。”一位大型正规企业服务机构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这些“当铺”行为中,挂靠是主要手段。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暗访,包括李奇在内的多名中介透露,中介协助与对方建立联系,对方是央企或国企内部人士。

为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奇表示,资金可以存入对公账户,也可以配合办理法人认证。同时,他还介绍了“严肃的流程”:关联公司财务报表不允许出现赤字,需要由央企内部会议通过,任命法定代表人,材料统一管理,并接受审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期一周的暗访中,记者采访了至少5名自称能提供央企挂靠关系的人士,他们均表示相关手续合法,交易对方为内幕人士。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人士表示,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企业工商登记均已实现线上办理,在对已登记的子公司进行认证审核时,除提供母公司营业执照正本、副本照片外,还要求提供法人人脸识别认证。

但从近期多家央企的表态看北京中海建设骗局,中介机构所说的“内部人”也未必“真实”,如中国电建集团10月20日发布公告称,长期以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相关材料,将企业登记为中国电建集团子公司,以中国电建集团子公司名义开展业务。

从近期多家央企发布的公告看,伪造公章、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恶意登记央企子公司已成为“假央企”转型的主要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打响向“假央企”宣战的发令枪以来,清理“假央企”工作不断推进。

10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公布353家假央企名单的同时,提醒社会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如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请尽快向公安机关举报。

随着打击假央企的力度不断加大,不少在灰色地带运作的中介机构已经退缩。一位张姓中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不做这个业务了,问了也没用,没法做了。”

记者手记 | 打击假冒“伪国企”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继今年2月多家央企发布声明,说明冒充、虚假隶属情况后,近日,26家央企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公布了353家假冒国企名单。

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章、假证件等方式,将公司恶意注册为央企子公司,以央企名义开展经济活动,挂靠的“假央企”“伪国企”不断向下延伸扩张,造成混乱。

2019年以来,虽然打假斗争中发现了一大批“假央企”,但不少央企层级结构复杂,母公司对子公司对外投资监管存在漏洞,“假央企”工商信息变化也十分频繁,这也给打假斗争增加了难度。

采访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清理“伪央企”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未形成合力,未能采取有力的处罚措施。例如,市场监管部门接到假央企投诉或案件后,最严重的处罚也仅仅是吊销牌照、处以罚款,但因为相关企业登记信息已经审核确认,更多的处罚也仅仅是对经营不规范进行处理。

“违法成本太低,维权成本却太高。”某央企工作人员称,要证明对方存在虚假登记,必须进行司法鉴定,而且只能鉴定公章、签名的真实性,无法鉴定营业执照的真实性,除非拿到对方的登记文件原件。“本来就是虚假登记,原件哪来的?”

我认为,目前大多数央企采取的是多头管理模式,存在盲点和漏洞。在未来的打假行动中,各部门协同治理应该成为常态:国资管理部门应该与市场登记部门形成24小时、360度、跨市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监管合作机制。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也应该纳入这个协同治理平台。

记者:尹丽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