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1318字,阅读需7分钟
  • 500
  • 0

防拐防骗教育要治“真病”见真效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6月7日 10:02,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邀请警察到幼儿园开展防拐防骗教育,这种真实场景演练式的教学方法,是治“真病”、见真效。学生受骗之后,警察再讲解防拐防骗知识,学生强化学习记忆,“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再上当。提高防拐防骗教育实效还需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防拐防骗教育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据媒体报道,近日,湖北省老河口市公安局民警来到当地一所幼儿园,身着便衣,自称是老师,实则扮演“人贩子”角色,用手中的“奥特曼”玩具引诱小朋友玩游戏,短短十几分钟就骗走了一群小朋友。

这些孩子是幸运的,他们没有落入真正的人贩子手中。提起人贩子,就足以让人心生恐惧,他们往往以团伙作祟,利用孩子的天真热情,用甜言蜜语欺骗孩子。人贩子可怕可恶,他们不仅伤害孩子的身体,剥夺孩子的自由,更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打击人口贩卖的力度,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反拐行动计划(2021-2030年)》,坚持和完善预防、打击、救助、安置、康复为一体的反拐长效机制,拐卖儿童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然而,警察冒充人贩子,十分钟骗走一批儿童的故事告诉我们,反拐防骗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停顿,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儿童拐卖,才能保障儿童的人身安全,让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各种危险,如何求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在防拐防骗教育方面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但目前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学校的安全教育多以听讲座、看视频为主防骗大数据,安全知识不能嵌入相关课程,与学科知识缺乏有机结合,安全演练场景不逼真,步骤过于简单,影响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

邀请民警到幼儿园开展防拐防骗教育,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教学方式,实实在在地治“真病”,有实效。民警假扮人贩子,用“小伎俩”把学生骗出幼儿园,结果被“全歼”,为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学生被骗后,民警讲解防拐防骗知识,学生加强学习记忆,“痛定思痛”,以后不再受骗。这种教学方式很有诚意,值得其他中小学、幼儿园学习借鉴。

提高防拐防骗教育的实效性,还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技术。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VR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游戏化教学方式也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在虚拟空间中设置拐卖场景,让学生通过玩VR游戏来学习如何识别人贩子、如何防拐脱身,学生往往乐在其中。将安全教育与VR技术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安全教育就会充满活力。

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可或缺。《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子女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健康上网、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教育,帮助子女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思想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以正确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养成防患于未然的好习惯。父母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防拐测试防骗大数据,趁热打铁地告诉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要给陌生人带路,正确识别宪兵、保安人员,遇到危险要及时向相关人员求助。

反拐防骗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要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安全的良好氛围,让拐卖儿童犯罪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在社会上开展反拐防骗安全教育,曝光反拐典型案例,以案例讲法、普法,对人贩子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只有全社会携手,关爱儿童、保护儿童,才能斩断伸向儿童的鹰爪,实现“天下无拐”。

(作者为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

评论